柳仲珂 岳家銳
【摘要】幼兒期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可塑性很大,所以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采用多種模式來實施,其中,讓幼兒參與其中,親身體驗是一種最佳方法,所以生態體驗教育是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最佳模式。“生態體驗教育”即注重做人的基礎品格和健康人格的培養,又注重德育先進理念的推動,以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之三重生態和諧存在。與互動體驗為進路,反思和建構幼兒園德育教育,學校、家庭和社區教育,在生態體驗中培養幼兒的健康人格。
【關鍵詞】德育 生態體驗 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72-02
生態體驗讓每個人都會經歷生命感動,體會美好人生,在體驗自我成功的過程中逐步樹立理想與信念,我園以生態體驗課題為切入點,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體現人文關懷,關懷幼兒個性發展,培養健全人格,以原生態的課堂為依托,融通三重生態,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努力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魅力課堂,我們信守一個諾言:“我負責我的課堂,我研究我的課堂,我創新我的課堂,我享受我的課堂”。春雨潤物細無聲,德育之花在豐富多彩的生態體驗中綻放溢彩。
只有先感動自己的生命,才可以談論和實施教育,也是生命最動人的節拍,是教育得以發生的精神引線,有句教育諺語:“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推動另一棵樹,一顆心靈喚醒另一顆心靈”,只有感動生命,教育才有魅力,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互動中讓我們進一步領略了生態體驗的真諦。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成果和研究總結,我們課題組取得了各項階段性實驗成果,現將我們的課題實驗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課題研究與背景
幼兒期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可塑性很大,所以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采用多種模式來實施,其中,讓幼兒參與其中,親身體驗是一種最佳方法,所以生態體驗教育是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最佳模式。“生態體驗教育”即注重做人的基礎品格和健康人格的培養,又注重德育先進理念的推動,以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之三重生態和諧存在。與互動體驗為進路,反思和建構幼兒園德育教育,學校、家庭和社區教育,在生態體驗中培養幼兒的健康人格。
生態體驗教育改革以往注重環保知識的傳授到注重幼兒健康心理的營造及行為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并以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去關心他人,關愛自然,培養幼兒尊重生命,愛護、保護小動物,制止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最終使幼兒個性得到發展,人格得到完善,成為真正的人。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意義
在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之三重生態和諧存在,與互動體驗為進路,反思和建構幼兒德育新模式,從而讓幼兒樹立嶄新的人生觀和生存發展觀,健全幼兒人格,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研究3—6歲幼兒德育新模式的途徑和方法。3—6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復,所以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采用多種模式來探索,我們幼兒園幾年來一直在生態體驗教育活動的實施中開展幼兒的優良品德的培養,通過實踐我們認為生態體驗是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最佳模式。
把“教育者”稱為“引導者”,把“受教育者”稱為“體驗者”,通過體驗活動,有效創新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促發“生命感動”,建構幼兒園德育新模式。
三、課題研究的實施
(一)引入“生態體驗”新觀念,彰顯幼兒園發展特色
“生態體驗教育”把“教育者”稱為導引者,把受“教育者”稱為“體驗者”,導引者才是體驗者,它把知識學習與體驗者的生命意義關聯起來,從感性生命個體與生存實踐出發,教育的實踐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達,生態體驗教育使雙方都擁有健康人格,師生的生命質量,在互惠共生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上不斷創生。“生態體驗教育”以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的三重生態和諧與互動體驗為德育模式研究與創新的進路,強調在生態體驗中培養幼兒的健康人格。
“生態體驗教育”以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的三重生態和諧與互動體驗為德育模式研究與創新的進路,強調在生態體驗中培養幼兒的健康人格。
生態體驗教育繼承傳統美德教育,生態德育和環境教育的合理內核,融通各種教育因子、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生態體驗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意識,一種教育理想滲透于整個幼兒教育之中,強調教育要深入到學校、家庭、社區、大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未成年人心靈世界全面開放,引發人的生命感動,誘發人的道德體驗,以開放的姿態民多層次、多梯化、個性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生態體驗活動的實踐環節包括:營造體驗場+開放式對話+反思性表達。生態體驗作為一種全新的德育模式,改變以往空洞說教式教育為幼兒參與沉浸的體驗活動,幼兒由被動者變為主動者,由“要我學”到“我要學”角色的轉變,形成的多樣,勢必調動幼兒參與積極性,因此,生態體驗教育受到家長及幼兒的喜愛。同時,生態體驗是有效的道德教育,生態體驗教育新理念引入幼兒園,如甘露為幼兒園德育工作帶來一片春意,成為幼兒園打造名園特色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二)豐富生態體驗內涵,打造名園特色
1.健全機構,責任到人
我們以生態體驗教育為傳統和牽動,在生態體驗式師資培訓、生態體驗式家長學校、生態體驗式學科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園長是課題研究與實施第一責任人。業務副園長負責構建生態體驗教育評價、課題實施及課堂學科滲透。業務主任負責對教師、家長進行生態體驗教育。科研主任負責開展生態體驗活動及文檔整理。各班班主任負責班級生態體驗學科教學。后勤副園長負責后勤服務管理。后勤人員負責生態體驗環境管理,文檔管理。保教老師負責幼兒園環境衛生及配合老師搞好班級生態體驗活動。
2.師資培訓,優化思路
生態體驗教育是一種全新的德育形式,為了使活動有效開展,我們把教師培訓作為第一要務,我們先后幾次派業務園長、業務主任、教科研主任組成“三人團”參加課題組的一級培訓,通過專家的講座、零距離對話,我們理解了生態體驗的基本內涵和要務,在二級培訓中,我們從理論講座、體驗式活動開展等方面入手,在幼兒園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如生命感動、過電網、遵守指令、心靈之旅等。
劉驚鐸教授曾說:“體驗是無害的,只有真真正正體驗過才能體會其中的甘苦!”通過培訓,老師們在體驗中得到心靈上的感悟,從而引發了更深的思考,紛紛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轉變思想觀念,優化工作思路,提高教育教學實踐境界,并要更加尊重和理解幼兒,多多進行換位思考,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優化生命樣態。
3.優化環境,以景育人
幼兒園環境是幼兒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是對幼兒實施生態體驗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優美的幼兒環境不僅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陶冶幼兒的情操,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而且對加強幼兒的環境意識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們采用師幼商討合作的方式共同美化室內外環境,室內采用折、粘、畫等方式裝飾上富于童話色彩的壁畫,為幼兒提供更多參與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與條件。我們讓大班幼兒為幼兒園各個場所設計相關標志的活動中,幼兒在水龍頭旁標上不浪費水的標志;在樓梯旁標上不準爬樓梯扶手的標志;在衛生桶旁貼有大嘴巴吃報紙的標志…… ,開展了“彎彎腰”活動,“大拇指”活動,教育幼兒不隨地扔紙屑、果皮、包裝袋、見到地上有樹葉、紙片等及時撿起,扔到垃圾箱內。幼兒在優雅清新的環境里學會生活,對于品格的養成具有覺醒的積極作用。
“綠樹、白樓、交叉輝映,長廊,壁畫、妙趣橫生
地潔窗凈、井然有序,合理規劃、標新立意,
春夏秋冬、鮮花盛開,不同季節、瓜果飄香。”
這是一位老者多年以后重返幼兒園的一番感言,孩子們在優美的環境中生活、學習,潛移默化,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4.引進課堂,課題育人
在幼兒園自主學科學習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道德教育之源,我們力求充分發掘教師內在的道德潛能,在教學中遵循平等、尊重、公正的價值導引,師生共同體驗從而使課堂教學與學科教育煥發生命的光彩與人生的魅力。
語言活動中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因素,如詩歌、散文、故事等都是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好教材。教師主要讓幼兒了解優美的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境外,還要幼兒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使幼兒懂得作者只有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親身體驗生活環境的美,才能寫出優美的詩歌、散文、動人的故事,從而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社會、科學活動除了讓幼兒認識植物、動物、水果、蔬菜、農產品,了解祖國優美的大好河山外,還應該讓幼兒了解這些植物、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幼兒作為一個成長中的人,他(她)必須在社會這個環境中得到發展。這個所謂環“境”,一是指成人為他(她)們設計的實用工具和語言的教育活動;二是指教師在教育中的情感作用,及教師的感染力。由于社會教育要使兒童逐步建立“人類行為有美丑之分”的觀念,所以,教育中情感因素的貫穿絕不能缺少。比如鳥和樹木的生存條件是互相依賴的,鳥沒有了、樹就活不成了。大多數物種的滅絕,兇手是人類,而人類滅絕的兇手就是人類自己。人類想要免遭滅絕,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地球上的萬物平等相處,不要傷害它們。動物與人類是平等的,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來。
藝術活動中除了審美教育也存在著環境因素。孩子可將自己學習到得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組織,構建并展開想象,用繪畫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認知行為。這也正是我們培養孩子環保意識的基礎。通過繪畫展示他(她)們所看到的,所體驗到的自然界和人類事物中的相互聯系,以表達他(她)們美好環境的理想,或貶斥破壞環境的丑惡行為。體育、音樂等活動中,都可以創設與環境有關的情節,使生態體驗教育滲透到各種教學中去。
生態體驗教育,引進課堂,幼兒成為學習的主動者,體驗讓幼兒產生了認識的突破,體驗開拓了課堂教學的時空視野,幼兒在親身體驗中充分張揚,人格得到完善,真正起到課題育人功能。
5.主題體驗、靚麗人生
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與主題體驗活動,生動有趣,吸引孩子主動參與,從而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
活動一:環保小衛士
我們開展了“環保小衛士”活動,讓孩子和家長共同走上街頭,保護鮮花、撿拾垃圾,并回園后給垃圾分類,通過體驗活動,是孩子在生活中爭當“環保小衛士”。
活動二:親近大自然
組織孩子進自然。大自然這所“藍天下的學校”是幼兒學習、增長知識得天獨厚的課堂,幼兒在大自然中像一只只快樂的小鳥,在與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不僅獲得了大量的知識,而且能養成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識的習慣,是幼兒對生態知識獲得最粗淺的理解。
活動三:環保運動會
運動會上做游戲是孩子最開心的事情,同時我們邀請家長參加,和孩子同玩同樂,環保的主題使教育寓教于樂,環保的種子在孩子們心田上不知不覺生根、發芽。
活動四:綠色六一
“六一”兒童節到了,在屬于孩子們自己的節日里,孩子們用歌聲、用繪畫、用舞蹈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來表達對環保綠色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五:感恩母親節
“三八”婦女節到了,我們開展了“我愛媽媽”主題活動、“我為媽媽洗腳”、“奶奶辛苦了!請喝一杯茶”、“我為媽媽獻支花”等活動鼓勵孩子為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
家園共育活動,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和溝通渠道,挖掘了家長的教育資源。
活動六:慰問福利院
讓生態體驗活動走向公益,這是開展活動的又一主題。我們的孩子、老師共同向許昌市社會福利院捐助衣服、玩具、圖書、書包等3400余件。獻愛心活動使孩子體驗到了感動、感恩、感謝,使他們的內心受到觸動和震撼。
幼兒在體驗活動中,再不設防的心態之下,走進自然、走進社會,進入體驗之境,體悟自己的行為,感悟如何保護環境,關愛別人,鑄造自己,提升了道德境界。
6.培訓家長,家園共育
(1)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父母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位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健康人格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生態體驗是一種全新的德育模式,如何把這一新理念傳遞給家長,讓孩子和我們一道學習、領悟、提升是我們開展生態體驗式家長學校的要務。
(2)我們堅持家園共育活動,與家委會同謀共策,建立了一整套家長工作制度,我們的家長學校每學期要活動三到五次,共同討論家長們提出的教育熱點,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我們以親子活動為切入點,通過親子運動會、綠色六一、家園聯誼活動、繪畫比賽等等,讓家長與孩子同玩同樂。
四、課題研究的成效
1.教師家長德育理念的轉換,注重在體驗中,關注幼兒全面成長,培養幼兒的生態智慧,讓道德教育恢復魅力本色。
2.培養了教師的德育理論思維,提升了教師的道德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3.優化了師—生、生—生、家—園之間的關系,家園攜手共創和諧美善育人環境。
4.提高幼兒鑒別真、善、美的能力,洞察世界的能力,在體驗中,幼兒不斷提升自己,鑄造自己,人格在體驗中得以健康發展。
一年種草,十年種樹,百年育人。德育之花——在生態體驗中綻放,以生態體驗為模式的德育教育,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為最終目標,朝著真善美境界發展。幼兒園是人生教育的基礎時期和主要場所,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我們的孩子克服缺點,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良好的道德行為,是他們將來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面對成績,我們信心百倍,幼兒園在生態課題研究中凸顯特色,展望未來,應該未雨綢繆,“生態體驗教育”還有很多內涵有待我們去探索、發現、開拓,“路漫漫其修遠兮”,今后我們將在科研之路上逐步跨躍,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