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慕彤
摘要:自教育部的“2011計劃”提出后,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意識到這是繼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后的又一良好發展契機。只有進行相關學科的強強聯合,促成協同創新中心的搭建,才能更好的讓本校在這一輪競爭中取得領先的優勢,促進學校和學科的良性發展。高校協同創新,是為了更好的促進高等教育一批優勢學科的發展而提出的理念。和傳統意義的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培育學科不同,協同創新強調多個學校多平臺的進行協同創新,從而帶動相關學科的建設。在國家的相關計劃提出后,各省也進而進行自己的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取得喜人的成果,這不但表明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是相當成功的一項舉措,更為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風向標,具有相當的指導性意義。
關鍵詞:協同創新;優勢學科;高等教育發展
一、引言
要搞清協同創新的概念,首先我們要了解“2011”計劃是什么。“2011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2011計劃”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載體,協同創新中心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四種類型。其中,“2011計劃”,國家級的協同創新中心較少,所以各省為了促進省際學校之間的優勢平臺交流,又提出了省級協同創新中心這一概念。到目前為止,各個省均設立了自己的協同創新中心,而且產出了一批相當可觀的成果。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本意是為了促進學科發展,搭建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國際水平的優勢學科而提出。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打開了學校與學校,學院與學院之間的大門,讓他們更好的交流自己的優勢資源,進行相關研究方向的互補,資源共享可以讓信息更充分的揮發,從而帶來更大的價值。曾經意義上的高校雖然看起來存在很多交流,但在真正的學科交流中難免存在一些不對稱,協同創新中心概念的提出,讓學校意識到只有進行信息的交互,才能搭建更完善的平臺,擁有更加完備的科研儀器,進行更好的科學研究,于是這一層所謂的不對稱在協同創新中心的概念提出后被打破了。我們不難從這一細微的變化窺出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風向標,合作才能造成雙贏,閉門造車永遠無法提高學校的水平。
二、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為高等教育帶來的重大變化
(一)高校管理思想的轉變
傳統意義的高等學校管理存在很多的弊端,資源無法進行校際甚至院際之間的共享。當下的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擁有更多信息資源的人,才能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于高等學校的發展。高等學校的信息交流需要一個平臺,近年來,在教育部的倡導下,高等學校更多的進行交流,不論是學術上的交流還是學生活動之間的交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這些成績尚不能滿足高等教育高速發展時代的需要,搭建一個交互的平臺,才能更好的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建設提供一個契機。
開放的交流,促成了高校管理思想的轉變。不去擁抱更多的信息,不去進行平臺的交流分享,只會讓高校固步自封,這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不利的。順應潮流,更多的貢獻出自己的優勢平臺,進行相關領域的交流,資源的強強整合,可以讓中國的優勢學科更多的向世界的優勢學科看齊,豐富的思想交換可以促成新的思想迸發,更有利于多方面的學校建設。
(二)高校優勢平臺之間的資源共享和融合
加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學校,無論是國家級還是省級層面,都具備相當的學科優勢。這一學科優勢促使高校優勢平臺得以良好的整合,每個學校都能貢獻出自己在自己的學科研究領域的專長,催生學科之間的融合是一方面,由于學校和學校的科研環境不同,導致這種融合可以催生更有效的思想撞擊。交叉學科的優勢,也能在高校協同創新中心中體現,雖然大學科領域是相通的,但是終究在研究領域和方向是存在不同的,具備優勢學科的學校絕非固步自封的一類,進行平臺的資源貢獻可以催生更有效的科研孵化,帶動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的發展。
高校優勢平臺之間的資源共享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育部提出這一概念之后,校際和院際之間的禁錮慢慢打開,越來越多的思想涌入,有益于中國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在思想貫通的這一刻,平臺資源開始共享,共通的思想融合,不同的思想撞擊出新的火花。
(三)高校科研條件的改進,師資力量的融合
協同創新中心為高校和高校之間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梁,同時更是為高校和高校之間搭建了科研平臺進行交互的良好紐帶。進行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一方面是將高校和高校之間的優勢學科進行融合互補,同時也是建立第三方的實驗交互平臺。通過協同創新中心的搭建,可以使高校擁有更好的科研條件,同時由于思想層面的交流,會導致師資力量在相當大的一個層面進行融合。針對不同需求和不同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協同創新中心并不單單指向簡單的某個學科,它涵蓋了多個領域。
同時,在這個大背景下,國內一批高校將從重大前瞻性科學問題、行業產業共性技術問題、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以及文化傳承創新的突出問題出發,充分發揮高校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優勢,聯合國內外創新力量,建立一批協同創新平臺,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逐步成為具有國際重大影響的學術高地、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不局限于學科的交叉平臺建設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在當下仍然是大學科相通的條件下進行的有限交流,未來的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需要更多的融合交叉學科平臺建設,交叉學科可以促生新的研究層面和方向的發展建設。
(二)重點支持一部分應用學科的建設
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相同,高校協同創新中心也應當是有重點、有重點傾斜的進行建設。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基本國強。重點支持一部分應用學科的建設,可以縮短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孵化周期。
【參考文獻】
[1]鄒治,陳萬明.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的比較研究及借鑒[J].現代教育科學,2008(03).
[2]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