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入園、入學、小升初、中考、高考。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這一個個路標似的節點,是為人父母者一次次沖鋒陷陣的隘口。對經歷了一次次戰斗的過來人來說,回憶過往不勝感慨—那些還在路途之中的人們,充滿了未知與焦慮。
本專欄將連載《中等生媽媽的高考打怪記》的部分章節,真實呈現一個媽媽在兒子升學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書中稱之為“怪”的那些攔路虎,是焦慮的情緒、不合理的期待、親子關系的僵持,等等。作者與“怪物們”廝殺鏖戰,本書便是這過程中各種體驗的真實寫作。主人公中等生是南寧某中學的學生,本書為非虛構類文本。
本書在當當網、卓越亞馬遜網、京東網、各大新華書店有售。
周末路遇的高考場景,第一次這么真實地在我耳邊吹響了高考沖鋒的號角。一年后的今天,我肯定也會在考場外守候,不知道那時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高考真的要來了
又是周五,4:30提前翹班去學校接兒子。一周未見,心情有些急切。
路過一所中學,柵欄圍墻外圈起了一道黃色的警戒線,人行道上站滿了人,一些私家車、出租車停在路旁,后視鏡綁著“愛心送考”的黃色絲帶。突然想起,原來今天是個重要的日子,6月8日,每年全國高考日的第二天,最后一科的英語考試剛剛結束。人群中有手捧鮮花翹首張望的家長,還有一見面就擁抱在一起的母女。
我開車緩緩通過,腦海中浮現出一年后孩子從考場走出的情形,突然有些被推上前臺的緊張。一年后的今天,我肯定也會在考場外守候,不知道那時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兒子他們學校沒有被征用為考場,所以他們得照常上課。
“這兩天高考哦,明年就輪到你們上場了。”我對坐在副駕駛的兒子別有用心地點拔,想和他就這個話題展開討論。
“哦。”哼,沒轍,他常常只用一個“哦”字回答我所有的問題。
“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這兩天學校組織你們為高三的學長們送行了嗎?”我繼續找話題。
“學校包車隊送他們去考場的,早上吃飯的時候看見了……”對,讓他感受一下挺好的,我心想。
“嗯,學校統一包車直接送到考場比較保險,萬一碰上個堵車什么的就麻煩了。”儼然高考的接力棒已經在此刻傳到了兒子手中,我完全進入到了角色之中,有些莫名的興奮起來。
周末路遇的高考,第一次這么真實地在我耳邊吹響了高考沖鋒的號角。
能夠站在講臺上的都是尖子生的家長,每個家長都想知道,到底有什么妙招才能把孩子培養得那么優秀。作為一個中等生的家長有什么經驗值得說的?我可能不符合多數人的想法,但我不想輕易放棄這個機會。我希望通過站上兒子班級的講臺,給兒子更多的鼓勵和肯定。作為媽媽的我就以這樣的姿態投入到高考后援軍的角色中。
站上家長會的講臺
高二學期末的家長會上,兒子年輕的班主任老師邀請我作為家長代表發言。一個學期下來,通過和老師比較密切的溝通,老師對混在中等生堆里的兒子的認識比之前深入了很多,兒子獲得的學習動力比之前明顯充沛了許多。師生之間、家校之間一種良好的能量循環無疑喚醒了他更多的自信,學習被導入到穩定積極的狀態,成績已經由入學時全班的3/4以下的位置提升到了2/3靠上的位置。班主任老師認為我這個家長開明民主,對孩子的學習關注到位,與孩子的溝通有效等等,如此這般羅列一堆理由,邀請我在家長會上做經驗交流。
對于這個邀請我其實非常矛盾。兒子從小學上到高中快畢業,我參加過十幾年的家長會,每次站在講臺上的都是尖子生的家長。因為每個家長都想知道,別人的孩子怎么就能成為第一名,為什么每次考試成績都那么好,到底有什么妙招才能把孩子培養得那么優秀。孩子成績平平,學習能力也沒有特別過人之處,作為一個中等生的家長有什么經驗值得說的?還是把這種難得的機會留給有經驗的家長吧—這種想法是人之常情。但事實上我非常想把握住這個機會,我覺得,這應該是對兒子非常重要的肯定和鼓勵。
我可能不符合多數人的想法,但我不想輕易放棄掉一個媽媽為孩子勇敢行動的機會。當然,我也認為這件事不能由我和老師決定,因為這件事最直接的關系人是孩子,我還需要聽取他的意見。我期望家長會的發言能夠給孩子帶來鼓舞,如果孩子不認同這樣的做法,那自然會有他的理由。因此,我第一時間征求兒子的態度。
“這個周末的家長會,你們老師讓我作為家長代表發言,你覺得呢?”在周末接兒子回家的車上,我把處置權交給了他。
“你去說什么?”兒子問到要點。
“介紹一些經驗,你覺得關于你和我有什么經驗可以介紹給其他家長的?”我也想知道兒子就此給我的打分。
“應該是溝通方面吧,好多同學都覺得沒法和家長溝通。”兒子肯定了我們的溝通,我無比開心。
“我也覺得,我倆關系處得還不錯。那我就說說這個?”我盡量輕描淡寫。
“哦。”這算是他的首肯了。
到了晚上,兒子反倒主動催促我:“明天你要發言,還不去寫個發言稿?”
哈哈,兒子的態度讓我禁不住有些暗自得意了,潛藏在心里更多希望達到的預期就這么自然地逐步實現了。其實,我是想用對班級活動的積極參與給孩子做出一些表率,還希望通過站上兒子班級的講臺上,對兒子的進步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肯定。
作為媽媽的我就以這樣的姿態投入到了高考后援軍的角色中。
不知道在參加補課的學生中有多少是為家長所迫,更不知道家長和孩子對于為什么補課是否有過理性的思考。當然,一味認為課外補習會讓孩子形成依賴,使課堂內外的關系產生顛倒的看法有失偏頗。但是,對于“別人補了我就補”,而不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補課的目的和需求分析,不深入了解補習老師特點和方法的唯補課論尤其不贊同。
補課那些事兒
現在孩子們的補課和我們當學生那會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只有少數功課極差的學生才會在課余時間找老師補習,而現在學生的“第二課堂”比正式課堂少不了多少。補課在當今學生中占有比例之高,占用每個學生課余時間之多,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我沒有做過嚴謹的書面調查,但我卻有意識地對我熟識的朋友、同學、同事進行過認真的征詢。我的調查樣本里,中學生從未補過課的人數是零。這樣的口頭調查緣于我被朋友多次問起:“你認識好的數學補課老師嗎?”“你兒子在哪里補習語文?”“你兒子需要跟我們搭伙補物理嗎?”做了父母的人扎堆兒聊天,孩子的學習和教育是最常見的主題。直到某一天,我猛然覺得對補課這件事我似乎有些后知后覺了,若再不給孩子補點什么,我們就會被某股洶涌的潮流拋棄,不由得感覺到驚慌。
我不知道在參加補課的學生中有多少是家長逼迫孩子,多少是孩子主動要求,更不知道家長和孩子對于為什么補課是否有過理性的思考。被朋友們頻繁問及補課一事,是在兒子考入重點高中之后我才明顯覺察到。因為很多人認為不補課不可能考入重點高中。后來我才通過兒子的同學和學校的老師了解到,越是成績好的學生課余補課的比例反倒越高,實驗班的“超人”們會有更高的目標,那是為了爭奪狀元而補。我從上個世紀帶來的“差生才補課”的觀點已經嚴重out了。一味認為課堂學習足夠,課外補習反倒會讓孩子形成某種依賴,使課堂內外的關系產生顛倒的看法有偏頗。當然,我對一窩蜂地補課,別人補了我就補,為了補而補,不根據個人情況對補課的目的和需求進行認真分析,不深入了解補習老師特點和方法的惟補課論尤其不贊同。
初中三年間我請過一個家教。那時正處于孩子12歲到15歲青春叛逆期,請家教與其說是為了給孩子補課,不如說是為了給孩子找個大哥哥陪伴,彌補兒子成長過程中成年男性在他生活中的缺位。
出于以上的考慮,我把尋師視野放在高校勤工儉學網。人選首先得符合我對性別的要求;接下來的電話溝通中我傾向于談吐穩重、內斂、成熟的學生;最后的面談就放在了對其男性氣質的考察,看重堅韌、有責任意識的男生。兩個小時的試教,我會暫時離開家里,把空間留給兒子和家教。試教結束后,我把家教送到小區門口的公車站,利用這十分鐘的一段步行路程,了解他大概的成長經歷,聽取他對兒子的評價。當然,最為關鍵的還是要看孩子對他的認可程度,教學經驗和方法我反倒放在了最次最輕的位置。這種尋找匹配家教的過程看似太復雜太挑剔,或許是運氣好,我并沒有費多少周折。由于訴求特別具體,目標定位精確,所以在網上看簡歷和電話溝通的環節就可以鎖定我的需求。
來家里試教的第一個家教就得到了我和孩子的共同認可。我兒子初中三年的每個周日上午都是在這位大學生家教的陪伴下愉快地渡過,他們之間既是師生關系,也像朋友一樣地親密,每次下課兒子都把老師送到公車站,直到老師上車才離開。在這期間家教和我保持著很好的溝通,我的一些需求通過家教的渠道傳遞給兒子,往往能夠順利達成,很有效地避開了孩子對父母的逆反。
孩子從初一升到初三,家教老師也從大二讀到大四畢業。師生倆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這位大學生老師把他身上的許多優秀品質都在無形中潛移默化地給了我的兒子。至今,這對師生都還保持著聯系,互相通報和分享彼此成長路上的憂和樂。
在我兒子的補課經歷中,除了這位大學生家教的潛移默化,還有化學一姐的最后托舉,兩段補課都達到了良好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