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永霞等
摘要 介紹了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實驗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進行了初步探討,旨在使該課程適應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培養具有能夠獨立思考、獨立操作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353-02
普通植物病理學是農科院校植物保護專業和動植物檢疫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產生濃厚興趣的前修課程,課程集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一體[1-3]。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點、植物病害的發生、發展規律、植物病害的流行、預測和防治、植物的抗病性和病原物的致病性等。學生對該課程學習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與植物病理學相關課程的學習。同時,該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是課程理論課內容的重要補充和延續,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4]。因此在教學計劃中,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單獨開課,且課時數比其他實驗課程都高。該實驗課程主要以培養學生的植物病理學基本操作技能為目的,通過實驗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專業特點,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但如何保證實驗教學的質量與效果,使該課程適應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培養具有能夠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的專業技術人才,需要深入探討。
1 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1 實驗教學內容比較微觀,很難讓學生形成直觀的認識 在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各類植物病害的癥狀特點和植物病原菌物的形態特征是必須掌握的重點內容,但這些內容往往比較枯燥,甚至看不見、摸不著,學生缺乏應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結果導致學習興趣不濃,甚至喪失學習興趣,學習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1.2 實驗教學過程中所用的植物病害標本及病原物永久玻片過于陳舊 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是植物病害標本癥狀不清晰、病害病原特征不明顯。實驗課的主要實驗材料是盒裝標本、浸漬標本及病原物的永久玻片。由于標本制作技術和保存時間的原因,很多植物病害標本過于陳舊、色澤暗淡,癥狀不典型,甚至霉變,另外標本壓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對病害病征造成損害,導致學生建立不了對病害癥狀的正確認識。由于切片和制作的原因,購買的植物病原菌物固定玻片中有些菌物的典型特征基本上看不清楚。
1.3 實驗教學所需的一切實驗材料均由授課教師提前單獨完成 實驗課程所用的盒裝標本、病原菌物的固定玻片、病原物的培養物均是主講教師在課前單獨準備,缺乏學生的參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教師精心準備的材料缺乏認真、細致的觀察,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性較差。
1.4 實驗課程的考核制度不夠完善 實驗課程的考核以實驗報告完成情況作為評分依據,結果導致學生過分注重實驗報告的撰寫,而忽視了實驗操作過程及實驗現象的觀察,甚至有些學生在實驗課上不認真做實驗,而是忙于完成實驗報告[5]。背離了實驗課的教學目的。
2 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
實驗教學傳統的方法是以授課教師為主體,教學所需的一切實驗材料均由主講教師在課前單獨完成,完全缺乏學生的參與,這種教學方法必然造成學生對實驗課缺乏興趣,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主動性較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素養。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植物病理學的基礎知識和相關基本操作技能,結合實際對安徽農業大學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改革進行了初步探討。
2.1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實驗課程的準備工作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可以鼓勵學生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具體實驗的準備工作。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實驗,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達到系統掌握和提高實驗操作技能的目的。教師可以將授課班級編排成不同的小組,每次帶領1個小組的同學全程參與實驗的準備,涉及的主要內容可以包括癥狀典型的植物病害盒裝標本的挑選,必要的實驗儀器和實驗用品的準備,病原菌培養物的培養等。
2.2 建立和完善學院的開放實驗室 由于實驗場所限制、儀器設備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學生缺乏能夠自主活動的學習空間,必須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因此,建立相應的開放實驗室迫在眉睫。實驗室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實踐教學的日益重視和對實驗室建設的投資力度加大,各大高校都建立了相應的本科實驗教學中心。有了實驗教學中心,學生就有了自主活動的空間,便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學生很容易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習。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下,學生雖然參與了實驗教學,但缺乏主人翁意識,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教學任務。另外,傳統實驗教學內容往往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相對較少,在建立了開放實驗室以后,可以適當地提高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比例。同時,學生還可以自組團隊申請國家級、省級或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自己設計試驗方案,準備試驗用品和試驗儀器,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項目的實施。這種試驗模式不僅易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靈活應用,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精神。
2.3 傳統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趣味化。多媒體CAI教學是傳統板書教學的拓展和補充,不僅能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而且能將枯燥乏味的講解趣味化。同時,學生可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信息量[6-8]。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內容涉及植物病害的癥狀特點、病原物的形態特征等,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滿足教學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和數碼照相和攝像技術,將植物病害的典型癥狀、植物病原物的形態結構等圖形化和視頻化,并生動形象地呈現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例如,在植物病害的癥狀觀察實驗中,教師可以將病害在田間不同發病時期的癥狀、全田發病癥狀和病原菌的形態圖片以文字、圖像的形式生動清晰地展現給學生,然后再觀察具體的標本,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病害的認識和理解,而且能使枯燥的課堂環境變得活潑。對于數量有限的病原物玻片,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顯微成像技術,將顯微圖像通過計算機切換到投影屏幕上,便于全班同學同時觀察。
2.4 加強現場教學 在進行植物病害的癥狀觀察時,除了為學生準備必須的植物病害盒裝標本、新鮮的發病組織、培養物和照片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去校農場或教學實習基地觀察植物病害的發生特點。通過觀察和學習,掌握植物病害的癥狀特點、描述和記載病害癥狀的方法。了解各類病原物所致病害在癥狀上的異同點,加深對植物病害概念的理解,為學習和掌握植物病害的診斷技術奠定基礎。現場教學使課堂上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得到全面地檢驗和運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和素質。
3 加強實驗標本的建設
對癥狀不明顯的植物病害標本及已破損的標本應及時更新和完善。學院在學生課程教學實習和暑期生產實習期間,可根據學生所在實習點的作物布局、病害發生特點等具體情況,有目的地采集和制作一部分植物病害標本,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標本采集與制作的方法,也為實驗教學提供了新的原材料。
4 實驗教學考核方式的改革
規范實驗教學的考核方式,是保證實驗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課成績一直沿用由平時實驗報告成績來決定的考核模式。這種考核手段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實驗課上學生不重視實驗操作,將大部分的動手操作時間都花在實驗報告的撰寫上。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提高普病實驗的教學效果,課程組成員對實驗教學的考核方式進行了初步探索。實驗課成績評定標準由出勤情況、具體實驗操作和實驗報告三大部分構成,其中考勤情況為總成績的10%,實驗操作能力及態度為40%,實驗報告的撰寫成績為50%,綜合考察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
5 結語
實驗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和豐富理論教學的重要途徑[9]。通過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將會出現很多實際問題,在以后的工作中,課程組成員將不斷探索能適應現代教育的教學模式,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景嵐,周洪友,胡俊,等.《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研究及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10(1):192-193.
[2] 王海光,馬占鴻.對《植物病理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思考及措施[J].農業教育研究,2008,9(3):69-71.
[3] 景嵐,周洪友,胡俊,等.植物病理學科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與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9,6(11):158-161.
[4] 李金元,吳學宏,韓成貴,等.《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改革與探索,2008(13):94.
[5] 臺蓮梅,張亞玲,靳學慧.農業植物病理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10):118-119.
[6] 劉春元,劉建華,孫淑君,等.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實驗室科學,2006,12(6):109-111.
[7] 張君成,廖詠梅,藍紹明,等.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植物病理學實踐教學質量[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8(S1):121-124.
[8] 李淼,檀根甲,丁克堅,等.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7):8280-8281.
[9] 成澤艷,張艷君,史洪中,等.改革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動手和創新能力[J].實驗室科學,2007(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