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嘉義
摘要:公益訴訟,即涉及公共利益的訴訟。其在我國是“舶來品”,隨著環境問題、食品質量問題的不斷凸顯,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大眾的利益”,從而使“公益”的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我國公益訴訟法律規定并不完善,現實適用亦問題多出,針對于此寫成了本文,希望有益于我國的公益事業。
關鍵詞:公益訴訟;公益訴訟條款;公共利益;機制保障
公益訴訟制度的引進對于中國來說是一種必然。建國以后,國家不斷強調依法治國,普通民眾的法治意識不斷增強,使得我國的公益訴訟開始顯現。自1996年丘建東作為“中國公益訴訟第一人”狀告電信部門開始,公益訴訟這一概念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國的公益訴訟案件也屢見不鮮。
一、我國公益訴訟特征
第一,案件涉及到的是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私有權益,我國的公益訴訟指的不是公權利益,而是“公共的、廣泛的私權利益”。比如垃圾短信侵權一案,就涉及到了及其廣泛分民眾的私權利,這就是所謂的公共利益。第二,個體訴訟的標的很小,也就是說相對于涉及到的公眾總體權益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比如“三毛錢入廁” 一案,對于單個人來說,三毛錢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就公眾來說,每個人三毛錢,這個利益就值得一提了。第三,被告往往是公共權力部門或者大型的壟斷性企業,比較強勢。第四,從公益訴訟解決的最終結果上看,對于公民個人提起的或者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為原告的案例,一般都以各種形式或者實質上的理由被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以和解、調解結案。
二、公益訴訟條款的法理依據
首先是憲法依據。我國憲法第二條就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是屬于人民的,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對國家中的各項事務都有管理的權力。因此,如果社會的公共利益在遭受損害的情況下,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有權站出來給予保護。
其次是民法依據。我國民法在相關條款中規定,要求所有參與市場主體的人們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經濟交往中都應該遵守法律,維護公共利益。這是一個命令性的條文,但是一般的法律適用“禁止向一般的條款逃逸”,是主要以適用法律規則為主的。因此,只有當法律規則沒有或者不明確時,才能以法律原則適用案件之中。
最后是訴訟法依據。司法實踐中,公益訴訟案件雖時有發生,但是好多因為沒有立法上的依據而敗訴或者得不到法院的支持。而我國新民訴的的修改,新增了公益訴訟的條款,使得為公益而戰不僅僅再是理論上探討的課題,也有了立法上的依據。
三、司法適用中的困境
首先,法官對立法目的的誤解。法官在運用公益訴訟條款處理案件時,或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或由于外界的不當干預,致使法官在司法的過程中有時很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從而使得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成為了腐敗、以權謀私的護身符。
其次,法官對公益訴訟條款的任意適用。對于內容以及對象都不確定的公益訴訟條款的適用,極大地考驗著一名法官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有對法律的深刻認識與理解,還要深諳世故人情、明情理之法。
最后,法官機械的適用公益訴訟條款。能不能很好的運用公益訴訟條款處理案件,是對一名法官的綜合素質的考察。公益訴訟理的審理案件而考慮相關因素,比如立法目的、合理與合法的關系、比例原則等。
四、強化公益訴權機制保障
首先,在立法保障上,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增加了有關公益訴訟的條款,為我國的公益訴訟提供了法律依據,實現了有法可依。新規定使得中國的公益訴訟制度邁出了法律制度破冰的一大步,但通過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種概括規定的條款由于起訴主體的不明確和起訴程序的不明了,可能導致法官以無法律認定的訴訟主體為由,拒絕所謂的“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的公益訴訟。雖然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為“可以在制定相關法律時進一步明確規定,還可以在司法實踐中逐步的探索”,但這也意味著在新的司法解釋出臺之前,主體仍是未知數。“徒法不足以自行”,立法機關因立法條文的規定而需要去做很多的配套工作去完善該條款的內容,從而真正的做到“能用”。
其次,在公益訴訟基金和費用的制度保障上,公益訴訟不同于私益訴訟,大多數的公益訴訟的訴權主體與案件并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倘若單單依靠“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的積極性去支持公益訴訟,不僅訴權主體的積極性不高,而且也會因為訴訟費用問題不利于公益訴訟的長久發展。參照國際做法,可以從每一件勝訴的公益案件罰金中提留一定比例作為公益訴訟的基金。同時,基金會還可以接納社會資金作為基金拉來源。另一方面,法院要在降低訴訟成本的基礎上,對提起公益訴訟的原告適當的減輕、免除訴訟費用,還可以支持訴權主體在訴訟之前向社會公益訴訟基金會申請公益訴訟費用,以有利于公益訴訟的發展。
最后,在獎懲機制保障上,我國傳統的民事訴訟案件采取“填補式”的歸責原則。即對受害人的補償以實際的可預見的損失為限,不會因為對受害人補償而使其得到額外的利益。既然對受害人都是補償性的救濟,那么為什么對于沒有直接遭受損害而提起的公益訴訟的原告要采取獎勵性的措施呢?所以對于訴權主體的獎勵并不是歸入訴權主體個人的腰包,而是歸入公益訴訟基金之中,以更好地維護公共利益。
五、結語
綜上所述,公益訴訟不管是在具體的訴訟規則和程序上,還是在抽象的價值理念上都與傳統的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制度有著很大的差別。我們要本著“實體權利是我們起訴利益的基礎”原則,根據公益訴訟維護公益而不是私益這一制度理念,為我國公益訴訟的構建與完善提供不同于私法和公法的建設角度,對公益訴訟制度從法社會學的角度進行探索,研究社會法(實體法)與公益訴訟(程序法)二者之間的具體的關系,從而在實體法的運用中對程序性事項作出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逐步構建和健全極具中國特色的公益訴訟制度和體系。
【參考文獻】
[1]賀海仁.公益訴訟的新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項炎.公益訴訟的理念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3]徐卉.通向社會正義之路公益訴訟理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5]張艷蕊.公益訴訟的本質及其理論基礎[J].行政法學研究,2006.
[6]呂忠梅,吳勇.環境公益實現之訴訟制度構想[M].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