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其中技術的推廣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公民的隱私權受到了很大的威脅。本文首先傳統隱私權和網絡隱私權進行比較,然后指出當前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問題,借鑒國外的保護模式,然后從國家立法、行業自律和公民個人意識三個方面提出建議,希望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更好的保護公民的網絡隱私權。
關鍵詞:隱私權;網絡隱私權;行業自律
一、隱私權和網絡隱私權
隱私權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890年美國的《哈佛法律評論》上刊登的《論隱私權》一文中,由美國學者布蘭代斯和沃倫最早提出,是指“每個人自身的思想、情感生活、人生經歷在平常日常交往中,只能由自身來決定與他人進行交流、分享的權利。”在以后的司法實踐中,這一概念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采用。
與傳統隱私權的概念不同,網絡隱私權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法定概念,而應該更準確的定義為傳統隱私權的下位概念,是傳統隱私權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隱私權在特定的網絡環境下的發展。簡而言之,網絡隱私權可以概括為“自然人在網絡空間中所享有的相關個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搜集、傳播、利用,網絡空間領域不被非法侵入,網絡活動不受他人非法侵害的一種基本民事權利。”
二、網絡環境下隱私權的發展
(一)侵權行為的變化
1.侵權行為的隱蔽性
網絡環境是一個相對意義上要求比較低的平臺,網友往往不需要公布自己的真實姓名就可以享受便捷的網絡服務,但普通公眾的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薄弱,在日常的網上聊天、購物、傳輸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私人信息泄露出去,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而被侵權者卻不易察覺。同時也很難找到真正的侵權者。
2.侵權行為發生的更加頻繁
一方面是因為網絡太過自由的環境,滋生了違法行為。另一方面相關法律的缺失,監管不到位也是公民網絡隱私權得不到有力保障的重要原因。
3.侵權后果相對比較嚴重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6.18億的網民數量,互聯網普及率為45.8%,這就直接造成了公民的私人信息數據的傳播變得更加不可控制,更容易被濫用,給被侵權者造成了生活和精神上巨大的傷害。
(二)侵權主體的變化
1.網絡服務商
網絡服務商作為網上中介服務的提供者,是公民個人信息的最直接的接觸者。網絡服務商的最終目的是獲取盡可能多的利益,因此對對方的信息愈熟知,掌握的愈多,也就擁有了絕對的優勢。中介網站往往可以在第一時間準確地收集到所有用戶的個人信息,并在沒有經過數據主體的同意的前提下廣泛的傳播,不僅用于中介網站的自身產品,還會通過各種渠道出賣給其他的商家,明顯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
2.自然人
以“人肉搜索”案件為例,一些自然人由于各種原因,肆意地將他人的個人信息在網上進行傳播,侵犯他人的隱私權,有些事件甚至到了無法挽回的局面,給他人的生活造成極大地困擾。
3.政府部門
政府作為履行國家職能的工具,牢牢掌握公民的相關個人信息往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得不到有力的監管,也會成為潛在的侵權主體。如在2013年曝出的“棱鏡門事件”,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在2007年就實施了絕密的電子監聽計劃,可以隨意監控到任何人的聊天內容等一些私密的信息。
(三)侵權方式的變化
總體而言,侵權方式包括積極的侵權方式和消極的侵權方式兩大類。主要表現為利用電子郵件進行侵權,利用Cookies窺探他人的隱私,網絡所有者利用網絡監視侵犯他人的隱私,黑客和木馬的威脅。
三、相關建議
(一)國家立法角度
針對公民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方面的立法既不能太過于嚴苛,這樣會阻礙互聯網事業的發展,但立法過于松懈又會導致公民的網絡隱私權得不到有力的保護。因此制定一部全面的、體系的法律就顯得尤其重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經驗,同時結合我國特殊的國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逐步完善。
1.必須理清公民網絡隱私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關系
公共利益雖然是法學學科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究竟什么是公共利益,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對公共利益的確定需要有專門的機關來進行,這樣才能形成比較權威的定論。同時公共利益的實現也必須遵守正當的法律程序。這樣實體上和程序上的雙重保障,才能保證在處理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時本著一個不偏不倚的態度,公正對待。
2.明確界定主體范圍,并對一些特殊的主體實行特殊的保護
首先,網絡隱私權的侵權行為主體比較多樣。上至政府部門,下至普通自然人,并且在整個過程中,侵權主體多采用匿名的方式,導致很難對侵權主體做一個明確的定位。其次,一些網民無意的評論、回復、和轉發不應當被認定侵權。一方面由于這些人主觀上并沒有侵犯他人隱私的惡意,另一方面追究這些網友的責任必將耗費很大的成本,缺少時實踐的可行性,在這種情況下,確定網絡的運營商為侵權主體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適時地制定其他相關的特別法。互聯網技術更新的特別快,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立法的滯后性無法充分地對這些源源不斷的問題進行合理的規制,因此在制定一部綜合性法律的前提下,還需要制定特別法來對綜合性法律進行補充,形成完善的法律系統,以此來彌補法律的滯后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二)行業自律角度
首先為了實現網絡環境下公民隱私權得到更好的保護,促使互聯網行業更好的發展。網絡服務商、網絡管理者等可以成立專門針對網絡環境下保護公民隱私權的自律組織。自律組織一方面對這些網絡運營者起到監督、督促的作用,并且在執行方面給予指導,對違法行為實行懲罰,起到監督預防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公眾投訴渠道,接受公眾的建議意見,建立起網絡隱私權保護的第一道防線。
(三)提高公民個人自我保護意識
普通公民在上網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個人信息泄露出去,并且并未意識到事件的危害性。因此,加強公民的自我保護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公民首先要充分了解有關立法的相關規定,同時法律意識的提高不僅需要公民個人的學習,政府方面也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宣傳教育,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同時提高公民的自我保護意識,還有相應的行業自律做補充,網絡環境下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必將達到一個相對完美的狀態。
【參考文獻】
[1]戴維·沃克.北京社會與發展編譯.牛津法律大辭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719.
[2]張秀蘭.網絡隱私權保護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34-55.
[3]陳思思.論我國網絡環境下公民隱私權的保護[D].湘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