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靚
摘要:新技術革命是當代著作權制度不斷變革的直接動力,同時也對作品的創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平衡機制帶來深刻的影響。著作權的限制是指著作權人對某部作品享有充分權利的同時,在作品的利用方面對社會必須履行一些義務。包括對著作權人本人行使著作權進行的限制和他人行使著作權人享有的著作權的限制。
關鍵詞:著作權;著作權的限制;著作權法
著作權制度的設立是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優秀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以促進社會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各國著作權法,其在設立著作權制度的同時,無不基于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理由而創設了著作權限制制度。
著作權限制,是指法律規定著作權人對某部作品享有充分權利的同時,在作品的利用方面對社會必須履行一些義務。包括對著作權人本人行使著作權進行的限制和他人行使著作權人享有的著作權的限制。
法律之所以規定對著作權行使的限制,主要是因為:作為精神產品的作品與其他產品不一樣,它的價值只有通過轉化為社會效益才體現出來。作品具有可傳播性、信息性,社會要發展,文化要進步,就離不開作品的廣泛、及時的傳播。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使著作權法授予作者的某些“專有權利”變成公眾獲得知識和整個社會教育、科學和文化發展的障礙,各國著作權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作者的“專有權利”做一些限制。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義務。限制著作權就是規定了一種義務,即作者對社會承擔的義務。
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一條對各類不同的作品財產權的保護期做了詳盡的規定。在承認著作權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兩部分的國家,著作權財產權存在著一定的時間限制,但著作權人身權卻是與作者不可分離,永遠給予保護。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條規定:“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我國著作權法對著作權人的人身權給予無限制的保護,但也存在例外,即著作權中人身權中的發表權同著作權中的財產權一樣,也存在著一定的保護期限。
我國《著作權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規定:“著作權人向報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發出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收到報社通知決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收到期刊社通知決定刊登的,可以將同一作品向其他報社、期刊社投稿。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表演者權是表演者對其表演所享有的權利,是鄰接權的一種,包括表演人身權和表演財產權兩方面。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表演者的表演人身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對表演財產權的保護期為50年,截止于該表演發生后第50年12月31日。
錄音錄像制作者權,是著作權法所保護的重要鄰接權。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錄音錄像制作者對其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享有許可他人復制、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并獲得報酬的權利;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該制品首次制作完成后的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廣播電臺、電視臺對其制作的廣播、電視節目,享有播放、許可他人播放并獲得報酬、許可他人復制發行其制作的節目并獲得報酬的權利,這也是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重要鄰接權。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前款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該廣播、電視首次播放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計算機軟件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重要作品之一。它的保護期從軟件著作權自軟件開發完成之日起產生。
自然人的軟件著作權,保護期為自然人終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軟件是合作開發的,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軟件著作權,保護期為50年,截止于軟件首次發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軟件自開發完成之日起50年內未發表的,本條例不再保護。
著作權的本質就在于實現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三方利益的平衡,最大限度地體現其獲得自由的程度。
首先,它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從維護著作權人利益的角度出發,著作權法賦予其獨占的、排它的專有權,一方面禁止他人未經許可或無償占有其作品,另一方面通過專有權使著作權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智力勞動成果,維護其正當權益,鼓勵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其次,它保護傳播者的利益。傳播者是創作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橋梁,在傳播過程中,他們付出了創造性勞動,使被傳播者的作品以一種新的方式表現出來,賦予其新的生命,并且更易為使用者所接受。因此,他們對其創造性勞動成果也應享有正當利益。現代著作權法通過著作鄰接權肯定了合法傳播者創造性勞動的社會價值并予以補償,保護其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發展。
最后,它保護使用者的利益。著作權法以保護作者的利益為核心,但絕對地強調作者的個人利益即“個人本位”極易導致作者權利的濫用,妨礙社會公眾對作品的使用,延宕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品使用者的利益反映了社會公眾對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要求,只有保護其利益,允許其合理利用作品,才能促進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
著作權限制可以從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理論的觀點加以認識。根據新古典主義的經濟學理論,由于著作權的限制和例外使得著作權人的財產權變得不完全,對這些限制的適用應有一個前提,即不對通過價格信息分配資源的市場機制的能力構成妨礙。這樣,對著作權限制的適用是謹慎的。無論是著作權立法還是著作權司法實踐中,應當使用著作權限制保守地避免市場價格機制的失靈,以通過這種機制使消費者能識別那些具有社會價值的作品。
如果說著作權由著作權人專有體現了著作權法對著作權人利益的特別保護,那么著作權的限制則體現了著作權法對作品使用者法定利益的保障,是因作品而產生的一部分利益分配給使用者的機制。作品的誕生不僅是作者智力創造勞動的結晶,也是人類共同文化遺產和社會的共同財富。另外,著作權保護在給社會帶來一定利益的同時,也施加了社會的必要成本。從維護著作權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均衡的角度來說,授予著作權人的專有權也應當受到限制,它不應妨礙到社會所需要的對作品傳播和利用而產生利益的實現。著作權法既有維護個人利益的作用也有保護社會利益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李德春.著作權的限制制度[J].法制與社會,2009(05).
[2]何榮華.論著作權限制之正當性[J].法律與經濟,2008(12).
[3]陳至宏.論著作權限制——新著作權法解讀思考[J].圖書館論壇,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