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紫君
摘要:當代大學生群體是新時代的開拓者,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近年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并沒有得到顯著提高,通過對這些新情況的探索,找出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從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途徑
一、現階段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要求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對我國實行“西化”、“分化”的圖謀,他們采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滲透。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確保大學生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性,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武裝大學生頭腦。
其次,國內形勢的新變化要求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某些消極的政治觀點、價值觀念和錯誤思潮,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和影響,使一些大學生出現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現象。在這種文化多元化和價值多樣化的環境中,必須幫助大學生在多種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中進行比較和選擇,樹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遠大理想。
再次,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要求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目標追求發生了重大變化,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問題上趨于急功近利。只注重專業學習,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常識,不能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而遠大的理想。
最后,大學生的社會使命要求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大學生是青年中擁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人才群體.在未來經濟發展中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任務,有沒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和民族的興亡。因此,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至關重要。
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
首先是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掌握。大學生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原理,包括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和列寧主義的理論,他們指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趨勢。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特別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同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理論。這些理論成果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對于大學生把握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體系的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給大學生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根本方法論原則,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認識方法,尤其是歷史分析方法、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歷史和邏輯相統一分析方法等,這些方法是指導我們洞察歷史、總結經驗的重要思想工具。
三、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素養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發揮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幫助大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必須改變大學生理論學習不系統、不深入、不扎實的現狀。在大學生中要提倡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不斷增強,真正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提升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素養中的教育作用。
(二)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教材內容,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材注入時代氣息。要堅決抵制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說教,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容更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富有理論魅力。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把吸引大學生眼球的時事熱點、貼近生活的國內政策等等作為論據,教師在論證馬克思主義理論時,要聯系實際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進行說服教育,讓大學生信服,主動學習。
(三)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宣傳教育平臺的作用。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等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主題網站,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獻資料、研究著作、研究課題、研究動態、學術活動等內容上網,為大學生的學習和資料查閱提供方便,加強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學習的氛圍,將網絡平臺引導學生成人、促進學生成才、幫助學生成功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學習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校園網絡應作為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教育的有效載體加以充分利用,提高教育的影響力、滲透力和覆蓋面。讓大學生了解其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形成思想共識,進一步提升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模式。校園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對大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要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校園文化傳統,使學生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中陶冶情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校園文化活動是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要積極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的主題教育活動,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滲透到各類活動中去,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凈化校園精神環境,增長大學生才干、發展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五)營造適合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環境。首先,要建設適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環境。適合的社會環境應該是和諧、公正、誠信、創新、仁愛、共享、發展的,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個系統工程的得以實施的現實保障。打造這個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要努力打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環境,建設“和諧、公正、誠信、創新、仁愛、發展的校園文化。其次,要營造適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輿論環境。加強媒體和網絡的正面宣傳教育,凈化網絡,報道正面人物事跡,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大學生思想行為發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奠定厚實的基礎。
在高校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理論素養,才能實現培育千千萬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韓震.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理論視野,2013(01)
[2]季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2-6.
[3]李大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高校理論戰線,2011,(02):
[4]蔣明君,徐松如,王珊,劉鳳.“80后”與“90后”大學生價值觀比較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