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浡
摘要:最近幾年,校園侵權行為頻繁發生,學生、學校的利益受到損害,使得教育面臨巨大壓力。校園侵權發生后,學校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根據何種歸責原則承擔責任、學校的過錯如何認定等成為妥善解決此類事件的焦點所在。對于這些問題現行法律條文的規定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完善,學術界也一直存在較大爭議。理清這些看法,對于正確處理校園侵權案件,保障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管理秩序,以至對社會的和諧安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校園侵權;民事責任;歸責原則
一、校園侵權概念
校園侵權,并非法學概念,各界對此有著各種不同叫法。筆者根據《侵權責任法》第 38 條至第 40 條的規定,并結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綜合各類觀點將校園侵權界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因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而受到的人身損害事件(以下將“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簡稱為“學校”)。
二、校園侵權中學校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1.大陸法系的歸責原則
(1)過錯推定原則的立法例。其精神是未成年學生在校園侵權中受到傷害的,首先推定學校有主觀過錯,除非學校能夠舉證證明自己并未懈怠監督已經盡到足夠的注意義務,方可借此免除責任。采用這一立法例的主要有德國、希臘、葡萄牙、日本、俄羅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2)過錯責任原則的立法例。即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的前提是存在過錯,學校依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沒有過錯則不承擔責任。學校的過錯由受害人舉證證明。采用這一立法例的,主要有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荷蘭和我國臺灣地區。
2.英美法系的歸責原則
在英美法系,英國及美國判例法審理校園侵權案件適用的歸責原則都是過錯責任原則。英國法院認為,原則上對學校所要求的注意與對其父母親所期望的注意是一樣的。但事實上這種要求非常低。在這兒不適用嚴格責任,也不會發生對監督者不利的舉證責任轉移。監督者的責任都是根據過失原則確定的。而且,在美國也是依過錯責任原則審理校園侵權案件。
三、校園侵權中學校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關于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法學界存在三要件說和四要件說的爭論。三要件說認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有三要素,即過錯、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四要件說認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有四要素,即行為違法性、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這兩種學說的主要區別在于行為違法性是否應當獨立作為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之一。筆者贊同三要件說,認為違法性不是獨立的責任構成要件。
四、校園侵權中學校民事責任的承擔
(一)來自學校內部侵害的學校責任
1.無民事行為能力學生受到損害的學校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 7 條第 1 款明確規定學校對于未成年學生的傷害承擔過錯責任,且是與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第 38 條對此作了修正,規定更為嚴格,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學校承擔過錯推定責任。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受到損害的學校責任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 39 條的規定,對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學校承擔一般過錯責任。就學校有過錯的這一事實的舉證責任不再實行倒置,而由被侵權人承擔學校具有過錯這一構成要件的舉證責任。學校過錯的認定采客觀標準,如果學校盡到管教職責的,學校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學校沒有盡到管教職責的,需依法承擔賠償責任,賠償的數額可以根據學校的過錯大小確定。
(二)校外第三人傷害學生的責任
這種情形是指在校未成年學生的人身損害不是由于學校的過錯而是由于校外第三人的過錯行為所引起,應當由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 7 條第 2 款規定:“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第 40 條繼承了此司法解釋,規定對第三人傷害學生學校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第三人進入校園或者在學校組織學生外出活動期間直接造成未成年學生人身傷害,如果學校確實盡到了管理職責,也難以或不可能阻止第三人侵權,則學校不承擔責任。筆者認為學校未盡管理職責承擔的“相應的補充責任”可做如下理解:第一,學校承擔的是補充責任,意味著學校和直接侵權的第三人之間的賠償義務有先后之分。第二,直接侵權的第三人下落不明或無力承擔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才可以請求學校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學校處于責任承擔的第二順位。學校補充賠償第三人不能賠償的剩余部分,在第三人無法確定或沒有任何資產情況下則學校要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第三,學校承擔補充責任后有權向第三人行使追償權。因此,學校承擔了第三人賠償責任數額不足的部分后,只對超出自己過錯程度的部分對第三人享有追償權,而不是全部追償。如果學校對其過錯范圍內的賠償責任也有追償權,顯然違背了侵權責任法中過錯責任的基本精神。“相應”的責任即是指在學校與第三人間的內部責任分擔中學校承擔與自己過錯相應的責任。
五、結語:
最近這些年,校園侵權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侵權責任法》頒布前的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等雖然對校園侵權有所涉及,但規定過于簡單,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并存在諸多爭議。筆者結合相關規定及案例論述了校園侵權的概念、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及學校民事責任的承擔等問題,并對理論和實務中的爭議之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以期對復雜的校園侵權案件中準確認定學校責任有所幫助,最終達到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管理秩序,保護未成年學生合法權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曹詩權著:《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4 年版。
[2]王成著:《侵權法》,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
[3]楊立新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精解》,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0 年版。
[4]張新寶著:《侵權責任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5]羅海艷、趙曉琳著:《學生傷害事故案件認定與處理實務》,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6 年版。
[6]方益權等著:《校園侵權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
[7]張馳、韓強著:《學校法律治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8]祝銘山主編:《學生傷害賠償糾紛》,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9]郝淑華等主編:《校園傷害事故的預防與處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