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龍
摘要:隨著新聞媒體的快速發展,公眾對法律養分的渴求,新聞輿論監督無論是在在遏制司法腐敗,還是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等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媒體的報道,為了公眾的興趣,片面追求快速和有效,追求戲劇化和情節化,往往會摻雜民眾的情緒,引用道聽途說,濫加評論。因此,在司法報道中,經常會出現“媒體審判”的情況。
關鍵詞:媒體監督;媒體審判;司法獨立
近日來,各種有關司法的事件“爬滿”了各大新聞報刊,互聯網的頭版頭條,不僅成為了百姓茶余飯后津津樂道,侃侃而談的話題,又使媒體與司法的關系成為炙手可熱的課題,引得各方為此爭論。
一、新聞媒體與司法的對立關系
首先,新聞媒體必然會對司法獨立產生消極影響。新聞輿論在行使監督權時,或多或少的會造成上文所提到的“媒體審判”的情況。同時,媒體報道時帶有的傾向性,夾雜的個人感情色彩,以及為了刻意追求轟動效果的虛假報道,往往是無形的激起民眾的各種情感,與此同時,更多情況下會把司法推上案件的風口浪尖上。若違反民意,維護了法律的權威,對于缺乏法律認知的普通民眾是否會“體諒”法律的“無情”,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媒體對于司法的影響不可不關注。
其次,司法對于媒體產生固然的排斥。司法獨立在在各國的側重點不同,但是司法應當獨立于新聞媒體是達成普遍共識的,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不受新聞媒體的不當干涉。
綜上所述,其實由于對立產生的問題主要歸結如下:1.新聞媒體缺少自律,嚴重破壞司法獨立。2.司法獨立機制尚不完善,不能有效抵制不當干涉。3.過分強調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媒體角色錯位。
二、新聞媒體與司法的統一關系
“表達自由與公正審判時我們文明中兩種最為珍貴的權利,實在難以取舍。”——雨果·布萊克。
獨立的司法可以對輿論進行法律規制,防止輿論自由的濫用,同時也可以保障輿論從業人員在采訪,報道過程中的合法權益,而健康有序的輿論環境對于輿論監督司法也有促進作用。妥善的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尋求二者之間的統一,能夠使其各自發揮作用。不僅能夠促進司法獨立,也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條件。盡管上文所提到二者的種種對立,但是世上本無絕對化的事物,其統一的地方總結如下:
(一)二者都以追求公正為目標
司法的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通過運用法律思維和法律程序做出符合現行法律規定的判決或是裁定而實現司法公正的目標,這種公正既包括實體正義也包括程序正義。新聞媒體的正義,多是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去弘揚社會正義,以道德輿論的手段去追求社會上的公平與正義。
(二)二者都是以保障權利為目的
司法通過懲罰侵權行為人,救濟受害人的方式,從而達到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實現受害人權利恢復和補救的目的。新聞媒體則是以報道的形式,在社會中形成一種氛圍,去譴責惡行,弘揚正義,從而保障受害人或者見義勇為之人的切身權利。
(三)二者都是以制約權力為己任
司法權不會對公民的權利采取直接或是主動的行為,他是一種消極的權力。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為了抑制立法權與行政權的膨脹,司法通過獨立的司法審查對公權力加以限制,以此來防止公權力的擴張。輿論則是以社會監督的力量廣泛地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達到以社會的權利制約公權力的目的。可見二者在公權力的制約上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四)二者都具有普遍性
司法所保障的權利的范圍具有普遍性。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或者社會秩序的有條不紊,或是與公民有關的切身利益,無不體現著司法的保障。由于媒體與司法的這一共性,若二者能夠相輔相成,在各自的領域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對于法治社會的建設具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盡管司法與媒體并不處于同一領域,運作模式和功能作用不大相同,但是二者所體現的價值理念是一致的,追求社會正義,維護權利自由的價值理念決定了二者之間的并行性將大于二者之間的沖突。
三、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關系的解決之道
因為我國法制建設更多的受到大陸法系國家的影響,所以英美法系中對于陪審團制度的監督和限制的行為,我們暫且不予以考慮,更多的是從大陸法系中尋找一些具體措施加以限制,其中更多的是有關新聞報道的限制。
(一)建立成熟的媒體自律組織。
此舉更多的我們應借鑒于日本的相關政策。大多數國家媒體自律組織 只有裁決權而沒有處罰權,但日本既有裁決權又有處罰權的少數國家,它對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媒介或是個人可以通過警告,記過,罰款,開出會籍等方式實施處罰。
(二)限制有關國家安全的報道
國家的安全事關社會生活的各項事項。若一國家的安全尚且不能得到保障,何以談經濟的發展,民主自由的進行,法治社會的建設。因此對于法國對媒體事關國家安全報道的限制,值得我國借鑒。
(三)限制報道未成年犯罪案件
未成年身心與智力尚處于發展階段,不能以正常成人的標準去要求未成年的行為。即使舉動出現偏差,產生任何危害社會,嚴重到觸犯刑法,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多是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最后,未成年之后的路還遙遙無期,正因為他們做錯了事情,更加渴望得到諒解,更知道如何糾正自己的行為,對此,社會應基于塑造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己任,更多的保護這些處于弱勢的迷途羔羊。
首先,不得披露該人的姓名,地址或者學校等有關信息。
其次,不得在相關報道中夾雜容易辨認出該兒童或青少年身份細節的信息,如照片。
最后,應該禁止媒體為了自身利益,深度挖掘可能對未成年產生不良影響的周圍的人或事。
(四)其他報道的限制
如禁止報道有關性被害人,以防止造成更嚴重的二次傷害;禁止報道易受脅迫和攻擊人員的相關信息,以防遭受到案后報復或者司法報復。這些都是當今世界所提倡的注重人權保護的內容。人權不分國界,人權的保護不會因為體系制度的不同而稍有改變,因此這些限制不應該只拘泥于一個國家,應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和實踐。
這只是簡單列出幾個值得我們借鑒,值得加大力度去限制的一些行為,如在“李某某案”中,有些媒體只是為了吸引讀者,大量的挖掘和宣揚有關李某某一切有關信息,該類新聞多是一些負面,不利于其身心發展的報道。媒體的種種新聞,不僅沒有為未成年營造出積極氛圍,反而為了所謂的噱頭,形成一種人神共憤,罪有應得的境況。此類情況實屬不應該。
【參考文獻】
[1]許身健.沖突中的平衡:媒體監督與獨立審判[J].人民檢察,2006(03).
[2]卞建林.媒體與司法獨立[J].政法論壇,2000(06).
[3]顧培東.論對司法的傳媒監督[J].法學研究,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