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微

摘要:深圳作為全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是我國重要的金融中心與經濟中心是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現今已經發展成為頗有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深圳的成功使得國內外眾多中大型城市都模仿深圳的發展模式。但是基于長遠的眼光來看,深圳的發展依然還存在眾多阻礙與約束。面臨著城市規劃與產業結構不匹配、城市空間有限,人口持續增長、城市社會問題突出、城市生態環境壓力巨大等問題。深圳想要可持續健康發展就應該正視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深圳市;城市發展;城市規劃
深圳位于廣東省南部,總陸地面積為1952.84平方公里,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2013年深圳常住人口達到1063萬人,其中36萬人為少數民族人口。2013年深圳的生產總值達到14500.23億元,位居全國第四。深圳劃分羅湖區、福田區、寶安區、南山區與鹽田區共六個市轄行政區以及光明新區、大鵬新區、龍華新區以及坪山新區。然而深圳人口的擴張以及對經濟的追求導致深圳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壓力,社會、經濟、生態等問題都相繼出現,阻礙了深圳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深圳城市發展路徑
深圳作為我國發展速度最快,最為全面的城市一直被認為是按照城市規劃建設起來的。因此,可以看出城市規劃在深圳的發展道路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導與調節作用。深圳的城市發展路徑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中心的演變
在20個世紀80年代初期,由于深圳缺乏統一的規劃控制,其是發展趨勢是呈現點狀自散式發展的。羅湖、蛇口與沙頭角成為了深圳發展的地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深圳發展重心跟隨規劃逐漸向西轉移。由于羅湖區與國際大都市香港毗鄰因此其在獲得了良好的初期發展機會,成為了深圳金融商貿的服務功能核心區域。后期,加上規劃引導以及土地資源的限制,羅湖區的地位逐漸衰退,福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十余年后,南山區由于其建設用地廣闊開始成為了重心轉移的對象。在21世紀初期,寶安區的沿海岸地區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形成這一格局不僅僅是政府部門區域協調發展政策的作用,更多地是依賴其沿海地區優勢,交通便利的結果。與此相比,靠近內陸的寶安區與龍崗區發展相對緩慢,但是從長遠的趨勢來看依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以看出,深圳重心發展的演變是城市規劃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共同結果,是空間發展的自然過程。其城市發展轉變特征主要是受到香港區位的影響,進而逐步朝著西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發展。
(二)空間功能的互動
深圳城市空間功能體現了新舊城市結構與功能之間的互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深圳的發展目標均不一致。20世紀80年代初期深圳的城市建設主要以工業為主,工業與農業相互扶助成為了沿海邊境城市的發展主流,同時加工工業也成為了主要生產手段之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深圳呈現組團式的空間發展,這一情況給深圳朝著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90年代深圳逐漸變為了提升工業與服務業的經濟特區。通過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區組團空間的發展使得特區空間變得愈加完整。傳統工業出現外遷趨勢。21世紀,深圳的地位逐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金融行業、物流行業成為了新興產業結構。深圳的城市空間的功能互動是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政府政策、技術條件等各種內外因素一同作用的結果。
(三)確定發展模式
深圳的城市發展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階段:(1)改革開放后至小平南巡前時期。在這一階段中政府采用了創新的發展方式,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暫時還缺乏自主創新發展的能力;(2)小平南巡至2005年。在這一時期深圳快速實現產業轉型發展,高新技術獨領風騷,在國內建立了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目標結合的戰略性體系。同時,深圳也存在產業鏈低端、文化底蘊薄弱等問題;(3) 2005年至今。深圳已經成為高新技術、金融行業、物流、文化為四大支柱產業的城市,組團式發展促使高新技術成為了當仁不讓的支柱產業,成為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榜樣。
二、深圳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城市規劃與產業結構不匹配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的產業結構發展出現巨大的變化,從一開始的“一、三、二”的形式逐漸變化為“三、二、一”為主的結構。第一產業結構其內部結構不太穩定;第二產業主要以國內企業為主,外資企業優勢明顯,中小型企業經濟效益有待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已經成為了經濟的重要結構。總體來說,深圳的城市規劃與產業經濟發展不甚匹配,尤其表現在第一產業上,阻礙了深圳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
(二)城市空間有限,人口持續增長
深圳陸地總面積為1952.84平方公里。在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中深圳的人口密度最高,人均國土面積僅為18.8平方米,城市正在逐漸往高空發展。當前深圳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人口持續增長的問題。圖1為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人口增長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從1979年至2011年深圳市的人口一直持續增長。至2013年深圳的城市人口已經高達1062.89萬人。這一數量對深圳的城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城市住房、社會就業、社會保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城市社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城中村問題。伴隨著深圳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建設用地指標的提升使得深圳城中村改造任務十分緊迫。如何對城中村進行合理的改變,在保證城市規劃建設的基礎上保障城中村民的利益,解決城中村流動人口的問題是深圳城市發展規劃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2)住房問題。住房問題是我國特大城市所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城市房價居高不下,與收入不匹配,人口眾多,住房供小于求;(3)交通問題。深圳早晚高峰出行交通堵塞嚴重,導致生活品質嚴重下降,嚴重影響出行效率;(4)公共服務壓力。由于深圳外來人口眾多導致外來人員子女的教育需求無法滿足,外來人口的醫療衛生權益得不到保障,外來務工人員無法得到平等的醫療條件。
(四)城市生態環境壓力巨大
深圳城市生態環境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城市公園綠地面積有限。與深圳無限制的人口增長相比,城市公園綠地非常有限,難以滿足人們的實際使用需求;(2)城市環境污染。深圳經濟增長速度驚人,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城市大氣污染、廢棄物污染、水污染等生態問題日益嚴重。
三、深圳城市科學發展規劃建議
(一)完善城市規劃體系
城市的健康穩定發展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合理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深圳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就必然需要進行合理的城市規劃。當前深圳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較高水平的發展時期,城市開放與國際化水平均已達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在制定深圳發展的過程中要適當地弱化多外開放的政策,轉而尋找區域合作戰略,突出自身地域優勢,塑造核心競爭力。在整體城市定位方面繼續發揮深圳改革開放與自主創新的戰略優勢,足于珠江三角洲,深化深港合作,推動深圳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發展,聯合香港、珠三角等地開展區域生態保護與社會民生合作等,打造區域協調合作發展的新局面。
(二)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
鞏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金融行業、現代物流行業等支柱產業的地位,不斷挖掘培育新興的支柱產業,打造重點產業發展戰略。根據市場發展情況制定引導、鼓勵支柱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保證支柱產業的健康發展。重視深圳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對保稅區、專業化產業園區與產業聚集地的建設,以打造產業集群優勢。推動高端技術規模化,提升科技研發投入,引導企業朝向高科技創新行業聚集,進一步提升當地企業在高新技術創新中的地位。培育、塑造創新能力強大、擁有自身核心技術以及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
(三)注重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深圳要對公共財政支出結構進行一定的調整改變,提升公共財政中教育、衛生、醫療、交通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建立面向基層的公共服務體系,全力支持發展社會民間組織與社會公益組織。全力開展保障性住房建設,推動公共租賃房的建設,滿足廣大外來務工人員以及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提升深圳公共住房的比例。
(四)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加大深圳生態保護力度,建設城市生態綠地系統,保證足夠的城市生態空間。對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工作。建設自然生態保護區域,例如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等等。保留自然河流湖泊,保護當地鄉土特色植物動物,保持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自然保護區的面積。擴大城市綠化空間,提高城市綠化面積與綠地率,增加深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根據深圳實際發展情況來實施海洋資源管理政策,充分合理地利用海洋資源。
四、結語
城市的發展規劃對于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深圳,作為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在經過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后迎來了屬于其自身的繁榮時期。深圳發展速度令世界矚目。深圳的發展規劃應將其獨特的地域優勢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以促進內在動力因素與外在客觀因素共同作用。因此,深圳想要可持續健康發展就應該正視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