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迎雙 楊國
摘 要:在東方與西方、繼承與拓展等諸多紛爭與矛盾中,吳冠中熟諳西方繪畫精神,又深會中國繪畫的意境,他從實踐到理論探索了中西繪畫融合的問題,成功地創造了中國當代油畫的民族形式,探索了繪畫民族化、現代化的真諦。吳冠中無論從創作實踐還是從理論研究都具有被納入世界藝術史范疇內研究的可能。吳冠中是我們敬仰的藝術大師,是我們民族的傲骨和脊梁,他以一生的探索和實踐,以先行者的姿態,給后來者提供了一個可供參照的座標,給予當代美術發展以深刻的啟示。
關鍵詞:吳冠中;繪畫;中西融合;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論文“吳冠中‘中西融合繪畫藝術研究”(WM2013--28)]
2010年6月25日,令人敬仰的吳冠中先生離開了我們,作為他的崇拜者,聽到這樣的噩耗,我深感悲痛,中國藝術界少了一位獨立風骨的偉大藝術家。看過先生的文章,讀他的畫,敬佩與感動早就深植于心底。根于對先生的熱愛和崇敬,加之自己專業的原因,開始研究吳冠中先生的繪畫藝術,研讀先生的繪畫理論著述,分析不同時期的繪畫創作風格。
吳冠中先生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一位睿智而富有生命激情的藝術家。先生治學嚴謹,學術視野開闊,在藝術道路上融通古今,博采中西,也是中國現代藝術家中唯一一位能把自己的審美傾向、創作心路、生命感悟用圖像與文字的形式做如此清晰地表達。勇于破除陳規,并賦予繪畫、文學表達以學術品格。
一、 吳冠中“中西融合”的繪畫藝術觀
吳冠中先生留給世人2000余幅作品,藝術言論150萬字,這些成果詮釋了他的繪畫藝術觀:不同藝術風格的繪畫根植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民族性的藝術不可能脫離本民族文化基礎而存在。繪畫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自然融匯在文化之中。中國傳統繪畫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性質,強調內在的藝術韻味。西方繪畫體現出西方文化性質,強調外在的形象與技巧。發展繪畫藝術不能照搬或模仿,中國畫結合需要與西方的藝術思維互補,立足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才能達到本質上的“中西融合”。
吳冠中先生和他這一代知識分子對學術藝術的關注超出了對社會變革的關注。他們自覺地從藝術和學術本身出發思考和解決藝術問題,吳冠中先生說過“當人們掌握了技巧,技巧就讓位于思考”。在對繪畫本體發展方面的探討,他與徐悲鴻、林風眠那一代不同。吳冠中先生以其鮮明的藝術個性,追求的不是某種藝術技巧,而是永不停息的思考歷程。他在他熱愛的題材中建構出形式結構關系,無論是青翠田野還是古巷的黑瓦白墻,他都能從中發現并發掘出形式美,最終營造出獨特的意境和情調。“我愛繪畫中的意境,不過這意境是結合在形式美之中,首先需通過形式才能體現。”
二、 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
吳冠中先生通過他個人的不懈探索和藝術實踐,摸索出一些創作規律,實現水里國畫與西方油畫的巧妙結合。在他的油畫創作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用水墨的辦法反倒解決了;反之,在水墨中無法解決的,就用油畫來嘗試。所以他總結:“油畫的民族化,國畫現代化其實是孿生兄弟。”“我想造一座橋,是東方和西方,人民和專家,具象和抽象之間的橋。”吳冠中先生一直將青年人如何對待中國藝術傳統、如何從認識看待學習西方藝術、怎樣調和中西藝術、如何創造時代藝術作為自己的教學主旨,這同樣也是先生不變的藝術追求。
吳冠中先生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開始進行油畫風景創作。他主張把歐洲油畫的特質,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手法相結合,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融合起來,探索油畫民族化問題。吳冠中先生的畫作擅長表現故鄉的景色,把江南水鄉表現得如抒情詩般,黑瓦白墻,霧靄薄薄,清新自然,油畫的濃郁色彩與中國畫的神韻彼此補充,成功地在油畫中體現出中國式的意境之美。從七十年代起,先生開始兼事中國畫創作,他說過,自己學過國畫,熱愛民族傳統,又學西方繪畫,但這并不能說明自己就叛變了中國畫。他探求中國畫的革新,運用中國畫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的“形式美”,在“中西融合”的探索中找到了中西繪畫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形式美”。他的水墨畫中加入濃郁斑斕的豐富色彩,革新了構圖觀念,章法別致,以半抽象的形式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令人耳目一新,將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合二為一。如果把水墨藝術看作是一種精神性的創造,而不是一種技藝,一種功夫,就不應該認為吳冠中拋棄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他的水墨畫通過畫面的塊面構架充滿視覺張力,借助現代藝術對視覺規律的深度解析,憑借藝術家的激情與智慧將東西方的藝術傳統融合,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的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優秀作品。
三、 吳冠中代表中國現代藝術融入世界藝術史研究
吳冠中先生是一位蜚聲海內外的藝術大師,吳先生的作品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有著很高的地位。在國外專家的眼里,吳老是一個“中國奇跡”,創造出中國的現代繪畫風格,是“繪畫的文藝復興”!1991年吳冠中先生獲得法國文化部授予“法國文藝最高勛位”。1992年、1993年兩年,在大英博物館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在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2000年法蘭西學院將吳冠中先生選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這是此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2010年11月,由國家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多家單位共同承辦的“中西貫中——吳冠中藝術回顧大展”在浙江美術館隆重開幕,這樣規模的展覽是史無前例的。一是寄托了對吳老的哀思與敬仰;二是通過展覽、學術報告會來探討吳老作為一個獨特而完整的個案,對于中國繪畫變革的推動作用,乃至世界藝術史研究的意義。2007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吳冠中全集》,以及吳老生前無私的捐贈給各大美術館的作品,多達幾百幅。還有吳老在各類文集發表的藝術言論,這些寶貴的圖像、文字資料給梳理吳冠中的個人藝術發展史提供了依據。在11月20日及21日的報告會上,來自國內外的30多位專家學者展開熱烈討論。范迪安認為吳冠中發展了林風眠關于東西融合的學術思想,創作了大批藝術作品,中國繪畫的變革也會因為吳老的推動加快腳步,加之特殊的時代背景,吳冠中得到了大時代特殊的聚焦。美國國立美術館教育部部長法婭·考茜認為: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展覽,而體驗這個展覽是每位觀者的榮耀和快樂。吳冠中的“聲音”,帶我們走向東方和西方,走向過去和未來。曹意強認為:吳冠中受世人矚目,同時也是最有爭議的畫家。現代美術史上沒有一位真正偉大的藝術家是不被人懷疑的。《藝術史》創刊主編約翰·奧涅斯在報告中指出吳冠中在先接受國立藝專的中國傳統水墨研習,后到巴黎留學,接受了歐洲油畫訓練。吳先生能與同時代接受過同樣訓練的藝術家在作品面貌上有很大差別,原因是他對“形”這個概念的敏感。(這里“形”特指形式抽象。)這種敏感可能來源于吳冠中早年從事工科學習的經歷,以及受在巴黎學習時喜歡機械事物的影響,并逐漸強化為畫家個人作品的符號。作為探尋中西融合的藝術家,吳冠中是一個群體的代言人。對于油畫的民族化和中國畫的現代化問題,吳老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探索和詮釋,他雖然不是第一個倡導者,卻是一個最堅定的踐行者,引領我們思考中國文化、中國藝術如何面對世界:從吳冠中出發來探討世界藝術的問題,探討中國繪畫的民族性,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如何發展;再從世界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吳冠中,從一定程度上來彌補世界藝術史上中國現代藝術的缺失。
四、結語
在東方與西方、繼承與拓展等諸多紛爭與矛盾中,吳老熟諳西方繪畫精神,又深會中國繪畫的意境,他從實踐到理論探索了中西繪畫融合的問題,成功地創造了中國當代油畫的民族形式,探索了繪畫民族化、現代化的真諦。吳冠中無論從創作實踐到理論還是從研究都具有被納入世界藝術史范疇內研究的可能。他是我們敬仰的藝術大師,是我們民族的傲骨和脊梁,他以一生的探索和實踐,以先行者的姿態,給后來者提供了一個可供參照的座標,給予當代美術發展以深刻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李雯.如何從世界藝術史的視角研究吳冠中——“東西貫中——吳冠中藝術回顧大展”學術報告會綜述[J].美術,2011,(01):94-96.
[2]李當岐.緬懷吳冠中:懷念吳冠中先生[J].裝飾,2010,(08):43.
作者簡介:
鄒迎雙,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講師。
楊國林,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