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菲
摘? 要: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東盟國家時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下簡稱“一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路”)的倡議,“一帶一路”是我國在新形勢下推進周邊合作的全新部署,也是全球化時代實現中國夢的戰略構想。本文梳理了相關國家官方、學界及媒體等主體對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反響,并指出應有針對性地探索對外傳播重點,通過多種手段與途徑增強“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影響力與傳播效果。
當然,最重要的是,目前中國仍然是一個受到許多鄰國猜疑的發展中大國,其崛起也被認為在亞洲乃至其他地方對美國形成挑戰。以美國為首不斷叫囂的“中國威脅論”由來已久,根據個別外媒報道稱,“一帶一路”被外部稱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中國希望能夠借“一帶一路”進一步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這一言論更加劇了周邊國家可能的恐慌。
三、“一帶一路”戰略對外傳播的對策性建議
“一帶一路”作為本屆政府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涉及亞非、亞歐,甚至輻射到太平洋沿岸部分國家的宏大戰略規劃,做好國際傳播工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不僅關系到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對外開發,也關系到中國國家形象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基于此,筆者對如何制定有效的傳播戰略與提升傳播效果,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樹立鮮明的傳播主題
目前,“一帶一路”戰略定位與傳播主題尚存在模糊不清的問題,相關外宣部門應及早統一口徑,在對內和對外宣傳方面分別定位,進行精準傳播。
對外宣傳方面,中國始終貫徹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但是應該看到,冷戰結束后,中國與美國的國際身份在某種層面上出現了沖突,中國被視為對美國霸權最具挑戰潛力的新興國家。中國外交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淡化和減少這種國際身份沖突,謀求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同時,中國還力求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所謂負責任,一方面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還要為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負責。
實踐證明,中國思想中的“和”理念植根于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積淀中。《周禮》中說“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對于其他文化保持著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都顯示著中國的“和”,中國歷來都是愛好和平的形象。因此,在對外宣傳方面,應始終貫徹一個主題即和平發展、互利互惠、多變共贏,通過多種方式讓周邊國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意義與價值。
對內宣傳方面,應強調部分服從整體,在國家整體利益布局的前提下,開展各省市地區的實踐,不能“各唱各的調,各念各的經”,消解“一帶一路”宏觀戰略的作用,影響國家“一盤棋”的順利進行。
(二)加強對新傳播媒介的重視
所有的對外傳播都離不開傳播媒介,尤其是新聞媒介。因此發揮媒體的作用是對外傳播核心理念之一。尤其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崛起,儼然與傳統的大眾媒體輿論場、官方輿論場形成了新的“三足鼎立”之勢?;诖吮尘埃耙粠б宦贰睉鹇缘膫鞑ヒ訌妼π旅浇榈闹匾暎浞掷眯旅襟w,擴大受眾,增強傳播效果。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影響力,如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等,建立一張全面覆蓋的信息傳播網。以中國經濟網為例,開辟了“筑夢——一帶一路”的網站,在搜索引擎只要鍵入相關詞條便涌現出成百上千的信息鏈接,利用一切資源進行整合傳播。
(三)積極運用公共外交的理念進行營銷
公共外交的最大特點是公開性,通過公開發表自己的外交政策和主張,表明價值取向和文化觀念,通過政府間與他國公眾的良好互動交流,增強公眾對外交行為的理解與支持。
1.通過領導人出訪,利用國際舞臺,增加精英傳播效果。正如習近平去年10月在印尼國會發表的演講和李克強在第16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全面闡釋了“一帶一路”的深刻內涵,宣傳中國的和諧立場。
2.官方發表白皮書,集中傳播信息。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愿景與行動》)。這意味著“一帶一路”戰略正在全面落實鋪開,并逐漸進入務實合作階段?;诎灼再|的文件發布,可以讓大眾更詳細全面的了解“一帶一路”的意義與內容,以便更集中系統的傳播信息。
3.通過國際會議、國際條約,擴大認同基礎。近來中國通過多邊峰會開展一帶一路外交取得良好效果,北京APEC東道主伙伴對話會的成功,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姐妹篇”的面世,大大提升了一帶一路的國際關注度和認同度。通過“一帶一路”創設的新平臺,中國已經開始著手布局今年與周邊國家的合作。
4.策劃多種形式媒介事件,增強傳播效果。在媒介化社會的背景下,通過策劃媒介事件,對廣大公眾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從而吸引關注、提升傳播效果,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在例行的新聞發布會制度之外,不拘一格采用多種類、多層次的宣傳方式,策劃各種類型的媒介事件,以達到提升認知度、增強傳播效果的作用。比如,博鰲論壇期間,國務委員楊潔篪正式啟動“中國-東盟海洋年”活動,著力宣傳雙方全方位的海洋合作成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路的樣板。
(四)適應和把握國際傳播規律
“一帶一路”戰略的傳播作為國家級的傳播活動,首先,要主動出擊,搶先釋放對自身有利的消息。如在亞投行倡議成立之初,中國政府先利用各種國際場合,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在亞洲地區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到2015年4月,共有跨越五大洲的57個國家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中國事先提出倡議,之后積極活動,使亞投行成為第一個由發展中國家倡導建立的專業性多邊開發銀行。
其次,要反應快速,各個信息都具有時效性,各國對于同一事件的反映速度也會不同,要把提高時效性作為影響世界輿論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時效性是指信息的效用依賴于時間并有一定的期限,其價值的大小與提供信息的時間密切相關。實踐證明,信息一經形成,所提供的速度越快,時間越早,其實現價值越大。
第三,在傳播中一定要貼近大眾,主張用受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進行傳播,使用受眾的話語體系。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啟動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采訪活動為例,組織國內記者和駐外記者赴國內有關地方和沿線國家集中開展采訪,并重點報道國內各地和沿線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進展,深入挖掘鮮活事例,用小人物來體現變化,達到以小見大,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傳播的核心就是信息與思想的跨民族、跨種族、跨文化層次的溝通,交往雙方往往分屬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文化體系。所以在傳播中不能忽視溝通性障礙,運用多種方式貼近當地受眾,加強傳播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