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熒晨
摘? 要:自媒體時代,與大眾利益息息相關且社會矛盾尖銳的話題極易激發網民的宣泄情緒,生發惡性輿情。“手術室自拍”事件正入醫患關系的輿情敏感區,并上演了一出網絡輿情反轉劇。本文認為,網絡意見領袖聲援正面輿論、主流媒體擔當權威信源、深度評論調解網民心理,這是在“手術室自拍”事件中顯現出的三個輿情導控的重要環節。
醫患關系問題是我國棘手的民生問題,極具重要度和關注度;網民對醫患關系的刻板成見根深蒂固,尤其在網絡傳播環境下,網民處于一種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中,這使他們失去理性判斷力進而做出宣泄原始本能沖動的行為。由此可見,降低事件的模棱度,讓網民了解事件真相、回歸理性判斷是本次輿情導控的關鍵。主流媒體因其無可替代的信源權威性和信息傳播的專業性在此時理應發揮主流擔當。主流網絡媒體、傳統媒體,媒介融合格局下傳統紙媒的網絡端口、新媒體平臺,都是重要的輿情反轉陣地。
主流媒體信源與自媒體信源之間一直存在相互“喂食”的現象,即互為信息來源。在本次事件中,主流媒體以發布官方信息為切入點從自媒體手中接過了信息發布主動權:12月21日21︰39 “陜西都市快報”發布微博稱“西安衛生局查明‘醫生手術臺自拍照醫院:今晚公布處理措施”;同日22︰03“頭條新聞”(微博認證為“新浪新聞中心24小時播報全球重大新聞”)發布了西安通報“醫生手術臺自拍”調查結果。隨后,以《人民日報》《華商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充分發揮信息采編的專業性、信息發布的權威性、信息傳播的廣泛性等專業媒體優勢,抽絲剝繭還原事件真相——12月22日14︰15,華商報官方微博報道了對涉事手足顯微外科主任鄭曉菊的采訪,“手術室自拍當事醫生流淚:手術7小時為患者保住了一條腿激動留念……”;12月24日08︰17,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文稱“‘手術室自拍事件病人:知道并同意拍照,想不通為啥批評醫生……”。隨著事件真相水落石出,“手術室自拍”事件成功得到了輿情反轉,輿論轉向對醫生的理解和對輿論暴力以及媒體倫理的反思。
(三)深度評論調解網民心理
對網絡輿情的導控不能僅僅流于輿論熱點的現象表層,還應該對輿情背后的心理動因加以引導,以此轉變大眾的思維定勢,減少情緒化、標簽化的網絡傳播行為。社會心理學認為,任何信息的報道,對某些事實的描述,如果不加專門的闡釋和評論,對人們的思維定勢是幾乎不產生任何影響力的[4]。因此,深度評論是對網民心理進行深度的引導的重要手段。
從網民心理角度來看,本次事件源于網民對醫患關系問題的消極刻板成見、宣泄心理所導致的理性判斷的喪失。輿情熱度退卻之后,《人民日報》《新京報》《中國青年報》等主流媒體在線上線下發表評論型文章:《手術室自拍事件,熱新聞還需冷思考》(人民網——人民論壇)、《手術室自拍風波,誰讓輿情隨風倒?》(《新京報》)、《何必過度解讀手術室自拍》(中國青年網)……通過對行為主體進行身份認定、對事件性質進行歸類打包、對事件實質進行引申泛化等方式建構新聞框架,能夠有效消解網民的宣泄沖動,引導網民思考,進行自我教育,提高媒介素養。
除此之外,網絡媒體、新媒體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超文本報道、評論,能夠更加立體地、形象地傳遞媒體立場,傳播主流價值觀。
熱度退卻之后的深度評論帶來的冷思考能夠超越對輿情本身的引導價值,上升到平和網民憤怒心理、緩和社會矛盾、凈化輿論形成環境的高度。
三、結? 語
從“紙餡包子”、“村里一半都是支書娃”到“手術室自拍”事件,近年來遭遇大反轉的網絡輿情屢見不鮮。當真相大白之時,網友憤怒的宣泄已經完成,惡性輿論對社會矛盾裂隙的加深也已釀就。片面極端的輿情不會因為“清者自清”而被輕易反轉,在做好輿情監測的同時,更要強化輿情導控能力。網絡意見領袖、主流媒體、網民心理是導控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從信源開始把控、用觀點進行反擊、從心理實現改變,盡快完成輿情的良性反轉,把情緒化的輿論暴力關進牢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