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靖涵
摘? 要:誹謗法是為了保護那些名譽權受到侵犯的人,英國為了完善誹謗法,曾多次對其進行修訂,與新聞自由關系最為緊密的就是“雷諾茲案”中“雷諾茲特權”的建立。從理論和實踐中介紹雷諾茲特權的產生、發展及改革,從而引出其對英國新聞自由的影響。同時,我國在新聞自由保護力度上較英美國家呈現弱勢,且我國媒體侵權責任立法也不完善,因而雷諾茲特權對于我國未來的新聞立法及媒體從事新聞活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2.雷諾茲特權的局限性。一方面,從理論上,雖然雷諾茲特權使媒體免于因調查內容而被起訴的威脅,但是,有時候過于拘泥于李啟新大法官提出的十條準則,并且事后的審判以及審判的不確定性,間接造成了媒體為了免于訴訟而放棄報道一些內容;另一方面,雷諾茲特權存在的不確定性不能保證媒體的勝訴,其復雜性也加重了媒體舉證的困難程度,這就造成媒體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訴訟費用,為媒體帶來過多的成本和過小的收益。
3.英國誹謗法改革中的雷諾茲特權。正如上兩點所介紹的,雖然雷諾茲特權代表著新聞自由的重大進步,但是無法避免的存在著一些弊端,諸如不確定性、抗辯困難、費用高昂等,因此,英國各界也希望改變這種現狀,于是,2010年6月英國開啟了新一輪的誹謗法改革,希望在新聞自由和名譽權之間實現平衡,給二者更多的保護,并保證公正而負責任的新聞報道。雖然英國各界提出了各種意見,但是英國政府除了在成文法中加入雷諾茲特權和中立報道原則外,并沒有其他舉措。而司法部則僅僅修改了雷諾茲特權的適用范圍,從事實陳述擴大到了評論。因此在2013年4月25日出臺的誹謗法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雷諾茲特權的種種實際問題,雷諾茲特權這種抗辯對于新聞自由的意義有更多的路需要走。
四、雷諾茲特權及其變化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1.我國的誹謗法應當注重名譽權與新聞自由的平衡。根據統計,在新聞侵權訴訟案中,我國新聞媒體敗訴率高達70%,美國媒體的敗訴率卻只為8%。這固然有媒體失范的問題,但是也同樣反映出我國名譽權和對新聞自由保護的失衡。在我國的新聞工作與民事侵權案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就是對名譽權的侵犯訴訟。根據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名譽侵權共有四個構成要件:損害事實、違法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主觀過錯以及行為的違法性。在我國的新聞司法實踐中,對于第一個構成要件,一般認為只要侵權作品已經發表或播放,就作為受害人名譽受損的標準,即推定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第三個是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確定,報刊社對其發表的稿件有審查、核實之責,如果發表后侵犯了公民的名譽權,作者和所發新聞單位都要擔負責任。這就意味著,只要事實被認定為虛假的,無論新聞工作者進行了怎樣的調查都不能證明其主觀無過錯,此項也近乎于推定成立。行為的違法性主要為侮辱、誹謗和不當揭露隱私。由此可見,我國對于新聞侵權的司法實踐與英國有很大不同,在雷諾茲特權中,新聞工作者只要盡到審查義務、報道內容與公共利益有關,即使出現錯誤也可以免責,而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四項構成要件三項為推定成立的,而且對新聞媒體的束縛條件也很多。我國對新聞自由的保護遠少于對名譽權的保護,這種法律的缺失不僅容易造成新聞的失范現象,也使新聞媒體難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為了平衡各方利益,維持社會穩定,我國的誹謗法應當注重名譽權與新聞自由的平衡。
2.公共事務言論與一般言論意見及事實應區別保護。通過雷諾茲特權和英國誹謗法改革,我們應當意識到,公共事務言論和一般言論以及意見和事實應當受到區別保護。雖然我國以公共利益為抗辯理由的并不少見,但是公共利益在法律法規中并沒有明文規定,這容易造成概念的混亂、界限的模糊,不利于新聞媒體進行新聞工作以及侵權案件的審理。隨著民眾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途徑和頻率逐漸增多,不僅對公共利益概念的界定顯得十分迫切,而且也更加需要對公共事務言論和一般言論意見及事實進行區別保護。
3.媒體需要通過自律做負責任的報道。當沒有明確的普遍性的行業法律法規時,就需要媒體行業具有一定的自律意識,正如雷諾茲特權中要求媒體必須進行“負責任的報道”一樣,媒體要想免于起訴,就需要首先自省自查,遵守一定的新聞倫理與法規,“自由是做法律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自由了,因為其他人同樣有這個權利”[3]。媒體負責任的報道所代表的自律水平與媒體自身可以享有的新聞自由是成正比例關系的,因此,我國媒體需要在應對外界起訴的同時,也需要通過自律做好負責任的報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