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川
摘 ?要:目前,央視網絡與成都熊貓培育基地合作推出的熊貓網站ipanda網站,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全球網友的追捧,這對于今天執著于追求視覺沖擊力,滿足于快節奏的影像美學的我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本文將著重闡述慢電視對于美國概念電影理念的延伸性,以及慢電視為何能在與快節奏的電視節目樣式博弈中得到大眾的認可。
關鍵詞:慢電視;概念電影;電視節目
中圖分類號:G2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7-0090-02
2013年7月,通過熊貓向全世界宣傳和平、友愛的理念,并且提高國家形象的ipanda熊貓頻道產生,它沒有像其它頻道一樣,去制作播放各種常規電視節目樣式,只是通過28路高清攝像頭,全天候向全世界直播熊貓的日常起居、繁育及娛樂情況,一舉一動都得到了全面地展現,沒有剪輯,只是在客觀地緩慢地進行全球直播。
顯然,這和現如今我們所追捧的快捷的審美追求相矛盾。但是就是這樣的一檔欄目,ipanda熊貓網站的微博粉絲量經過不到兩年的時間,目前微博粉絲量已經達到27萬,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無獨有偶,早在同年2月,挪威廣播公司就已經播出了一檔這樣的節目:節目連續播出12個小時左右,在前4小時的時間里,節目內容包括主持人開場介紹,暢銷書《實木》的作者梅汀等嘉賓講解演示如何砍柴、劈柴、堆砌柴火。期間,有音樂家拉著木制的提琴為節目伴奏。零點過后,攝影棚僅剩下兩個攝影師,梅汀點燃柴火后,攝影師把鏡頭對準壁爐,在連續8個小時里,直播木柴燃燒時狀態,同期聲是嗶嗶啵啵柴火燃燒的聲音,直播持續到次日八點。這就是《挪威柴火之夜》慢節奏直播電視節目。據統計,當晚它吸引了約100萬觀眾觀看,節目收視率高達20%,在挪威創下收視率紀錄。挪威人自己也評價道:“尷尬并自豪”。
相同的節目類型,不同的播放渠道,但是兩個國家都受到了歡迎,我們有必要研究它的制作理念。
理論界一直把電影和電視共同作為第七藝術,也就是說電影和電視是不分家的,因為兩者在視聽影像表達,制作理念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兩者相互聯系,并且相互影響。
一、慢電視——美國概念電影理念的延伸
業界將像《挪威柴火之夜》這樣的節目形態稱作“慢電視”,制作人盧納穆克勒布斯特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慢電視是對馬拉松式電視報道類型的概括,以事件發展的本來速度,完整報道一件普通事件。既指播出時間很長,也表明報道的事件節奏本來就很慢。[1]”由此,ipanda熊貓頻道的電視節目也稱作慢電視。
從定義上看,慢電視和紀錄片有某種相似之處。2009年的《卑爾根鐵路:分分秒秒》,這檔節目拍攝了一列火車從首都奧斯陸到卑爾根7個小時旅程的“分分秒秒”,攝制內容無外乎是一些沿途白雪皚皚的挪威風景。這正好和紀錄片早期被稱之為“游記片”的概念不謀而合,它更多以旅游、探險和奇觀為主要內容。
而到了20世紀50年代,電影發展史上實驗電影的發展出現了幾種傾向性,其中“概念電影”是最具革命性和挑戰性的,它表達了對電影本體的思考和電影觀念的突破。它涉及的不再是電影的表面特征:“電影究竟是商品、藝術還是宣傳品?”而是它的本質屬性,它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展示“電影是什么”[2]。它更加注重電影記錄世界的過程和方式。以邁克爾斯諾《波長》為標志,美國開始了對概念電影的大討論。慢電視更多汲取的就是美國概念電影的代表人物安迪霍沃爾的“最低綱領派”的電影理念。在他的電影作品中,影片由漫長的單一鏡頭組成,比如《吃》,一個45分鐘的單一中近景鏡頭,畫面的全部內容都是一個男人在吃蘑菇。而他將“最低綱領”推上極致的是一個男人六小時的酣睡的《沉睡》,攝影機靜止不動,唯一的剪輯點就是更換膠片。而慢電視不就是如此嗎?12小時不間斷地去拍攝熊貓的一舉一動,數小時的展現熊貓的吃喝拉撒,他們的生活習性,而《挪威柴火之夜》也是展現從羊毛最終變成毛衣的整個過程,包括剪羊毛、制毛線以及織毛衣,重點放在直播一群人織毛衣,沒有劇情,沒有懸念,后期沒有剪輯,一切都是如此無聊與乏味,只有時間慢慢地流逝。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將攝影機看作是時間而不是空間或者運動的媒介,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大家最易忽視的時間。于是,我們可以把慢電視看做是概念電影理念在電視界的使用與延伸。從兩者的發展命運來看,概念電影歷來只被電影理論家所推崇,在電影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只是輕描淡寫的一筆,至少它沒有被發展成一種像好萊塢電影產業的流水線產品鏈。而具有相似的理念的超級慢,極其無聊乏味的這種實驗性的電視節目樣式卻得到了特定大眾的認可。
大家知道,社會學家認為現如今我們步入了一個以由媒介建立的后現代主義的社會,電視與網絡新媒體正是后現代最重要的載體之一。節目以電視劇和娛樂節目為主,文化娛樂功能逐漸上升為主要功能,再加上電視本身的90%以上的覆蓋率,網絡覆蓋率也達到90%以上,這正好符合如今后現代社會竭力追求平面化、無深度、快速拼貼和復制的文化語境,于是各國電視臺,電視節目形態想當然地仍然以受年輕人追捧的像“好聲音”、“達人秀”、“親子秀”這樣的快節奏的節目為主,而就是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慢電視的高關注率自然是令人驚訝的。
二、慢電視——快的世界中尋找慢的理由
慢電視這種看似古怪的電視節目,將無聊進行到底,甚至制作人認為越無聊越好,電視收視率、微博粉絲量就是很好的證明。那么為什么這樣慢節奏的節目能夠在如此快節奏的世界中成功突圍呢?
(一)安逸的生活環境
我國經歷了多次朝代更替,歷史變革,再加上多次的自然災害的影響,直到改革開放之后,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有了很大的改觀,逐漸解決了溫飽問題。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標變成提高精神質量。于是,晚上看電視,刷微博,周末看電影成為人們的必修課。自然,心態也從之前浮躁拼搏,回歸到可以榮辱不驚看花開花落、閑庭信步望云卷云舒的哲人生活美學上。慢成為人們追求的生活態度,希望最終獲得急流勇退后扁舟一葉的寧靜。
而挪威,從20世紀70年代,北海油田被發現和開采,讓挪威在半個多世紀里,從窮國逐漸成為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再加上左派社會主義政策的影響,高福利,國富民強。雖然歐債危機多少也影響到挪威,但因為既不是歐盟成員國,也不使用歐元,因此挪威可以在危機中獨善其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有時間看電視,挪威實行7.5小時工作制,還有雙休,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去享受生活。尤其是當經濟高速發展,政府福利政策的大力實施,挪威人民更加安居樂業。他們從一個為生活拼搏,為溫飽發愁的時代發展到現如今的時代,挪威人的心態也從原來的浮躁不安,到如今的平心靜氣,這或許可以說是對人生的總結“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因此,高消費、快節奏的生活被緩慢平和的生活理念所取代,當絕大多數電視臺在制作極具娛樂性質的電視節目的時候,挪威電視臺與ipanda熊貓頻道開始關注于人類本身原始的需求,追求一種人們需要的寧靜和平和。正如穆克勒布斯所說:“我覺得在快節奏社會中,慢節奏顯得很完美。人們總是會需要一些別的東西。[1]”
(二)新穎的節目創意
求新鮮求變化是觀眾永遠的要求,求創新求突破是創作者永恒的追求。藝術貴在創新,貴在制造一種熟悉的陌生感。從2014年開始,我國各個電視臺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明星真人秀節目,比如《爸爸回來了》《爸爸去哪兒》《媽媽聽我說》《奔跑吧!兄弟》等,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快節奏,目的就是為了娛樂大眾。像親子真人秀,大量雷同的環節設置,導致了節目的收視率逐期下降。即使是新引進節目《奔跑吧!兄弟》也難逃這樣的命運,因此,節目創新成為必然選擇。Ipanda熊貓頻道,借助于網絡平臺,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熊貓為拍攝焦點,滿足了全球網民的獵奇的心理需求,再加上全天候的播放形式,讓網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慢節奏心理體驗。而像挪威慢電視創意構想來源于《實木》這本暢銷書,節目制作人認為這本書能夠這么火的原因,就在于它介紹了挪威人與木材之間的關系,因為挪威靠近北極,所以挪威人離不開木材,大多數家庭都有壁爐,大半年的時間都要取暖,于是他們對于木材的鐘愛讓節目組開始策劃制作了這種類型的節目樣式。
根據節目制作的原創性與差異性原則,幾乎所有的電視臺都在將娛樂節目作為自己的重點的同時,挪威廣播電視、ipanda熊貓頻道卻制作了完全不同于常規的節目,最終讓它贏得了超高收視率與粉絲關注度。
(三)全方位的宣傳
Ipanda熊貓頻道,全球全網直播,受眾群體是全球網民,因此社交網站新浪微博成為重要的宣傳手段,網民通過觀看直播,熱烈地參與話題討論,不斷地增加粉絲量,擴大了網絡頻道的影響力。而挪威電視節目也是如此,啟用推特,提前進行宣傳,眾多隨身攜帶平板電腦的大都市人群成為慢電視的忠誠粉絲,他們隨時在社交媒體上向朋友或粉絲發表評論。此外,挪威電視臺制作的節目比ipanda熊貓頻道節目更加得到推廣,因為這些節目已成為公開展示挪威生活的場所,甚至將節目當成了全民參與的盛大活動。比如2011年,當郵輪5天游節目開始電視直播時,不僅王后索尼婭參與了活動,沿途的小鎮官員也鼓動居民出去迎接,附近小城鎮數百艘小船云集在郵輪附近,好讓他們所在小鎮的名字成為社交網站上的關注熱點。
三、結 語
目前,這種極具特色的慢電視節目形態尚未流行,它這種另類講“故事”的方式,在當前一切以快為標準的世界中,像概念電影,它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實現其獨有的價值。至少在未來的幾年,慢節奏的節目形態在一味追求經濟高速發展,以“快”為基準的中國很難得到快速發展,ipanda熊貓頻道只是一個個案而已。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節目樣式能夠找到合適的土壤得到發展,能夠為完善電視理論建構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君榮.挪威慢電視:在快世界中尋找慢的理由[J].中國新聞周刊,2013(32).
[2] 游飛,蔡衛.電影藝術觀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