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摘 ?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讀者擁有不同的期待視野,而科技論文的創作者更加注重在某一領域思想、方法、成果上的探索與突破。正是這種不同,決定了科技期刊讀者期待視野的不同特點。本文以科技期刊的讀者群為研究對象,從該讀者群體的特點入手,分析了科技期刊讀者期待視野的特點,闡述了科技期刊讀者期待視野的專業性與交叉性的關系、科技論文的創新對讀者期待視野的提升作用。作為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即要看到讀者的期待視野在學術期刊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把握好它在學術傳播中的局限性。
關鍵詞:期待視野;科技期刊;讀者;編輯
中圖分類號:G237.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7-0108-02
“期刊視野”是接受美學的創始人漢斯·羅伯特·姚斯提出,它是接受美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姚斯認為,一個預先假定的讀者,一個理想的讀者,他在閱讀作品時決不是一張“白紙”,讀者的理解活動要受前見或前理解的影響或制約,這種前見或前理解便是期待視野[1]。自從姚斯提出期待視野以來,國內的一些學者應用此理論在文學、翻譯、文藝等方面做了探討[2-7],他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不同的文學背景下讀者擁有的不同期待視野,而科技論文的創作者更加注重在某一領域思想、方法、成果上的探索與突破。正是這種不同,決定了科技期刊讀者期待視野的不同特點。本文就讀者期待視野的專業性、交叉性與作品的創新性之間的關系做了闡述。
一、科技期刊的讀者期待視野的專業知識與非專業知識相互作用
科技期刊的讀者一般具有專業知識背景,專業知識決定了讀者去選擇某一方向的專業期刊或文章。因此具有某一專業知識背景的讀者的期待視野具有一定的取向性。科技期刊的讀者群體中,構成讀者的期待視野除專業知識外,還可能涉及到其它的知識,專業知識與非專業知識相互作用構成了讀者獨特的期待視野,即,具有同一專業知識的人期待視野存在差異。例如,同是研究金屬材料的學者,他們對文章的取向會因個人的興趣不同,有的讀者關注材料的理論研究,則這類讀者會更加關注與物理、化學相關的期刊并對此類文章更加敏感;或者有的學者在材料的應用方面有實踐經驗,則他可能會對材料的新應用感興趣,從而更加關注材料在能源、環境、工程應用等方面的文章或期刊。正是學科之間存在的交叉性使得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從不同專業的文章中找到新的啟發,獲得靈感,由此形成了科技期刊讀者期待視野中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與其他知識相融合的獨特的期待視野。
二、科技期刊的讀者期待視野的不斷提升與科技論文的創新
科技期刊的讀者具有明顯的層次性。讀者可以從文章中獲取他感興趣的東西,同時使自己的期待視野提升,從而體現文章的價值所在。如果讀者自身的素養高、專業知識扎實且研究水平高,這樣的讀者自然地對文章有更高的期待;相反地,有一部分讀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想從別人的論文中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這部分讀者的期待視野會在不斷閱讀中得到提高。例如,具有同一專業知識的讀者因專業知識的理解深淺不同導致閱讀文章期待視野的等級高低要求不同。比方說同一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本科生一般閱讀專業論文時會擴大他原有的專業知識,提高他的期待視野;而大多數研究生閱讀時會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去閱讀專業論文,通過不斷的積累擴大自己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并上升到自己能夠做出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因此他們更希望文章能夠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新知識、新靈感。在學術期刊中存在讀者群的層次性的特點,自然地,他們對期刊文章的檔次要求不同。一方面,目前期刊多樣化的存在滿足作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學術期刊編輯部在總的方向上應不斷提高論文的質量,讀者既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論文,又能使學術水平提高。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讀者本身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層次的提高,他們要求科技論文的廣度、深度、交叉性更強、更寬,而學術期刊是搭建學術交流的平臺,在不斷提升讀者群體的期待視野過程中,也要督促自身的文章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科技期刊中讀者的期待視野對編輯工作的指導作用
科技期刊的編輯在編輯加工論文時,也有自己心中潛在的讀者期待視野,由于期刊編輯不是為某個讀者而編,因而編輯心目中的讀者具有理想化和大眾化的特點。編輯往往希望期刊內容能帶給讀者新的內容,發揮好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是否能成功實現,需要期刊編輯對讀者的期待視野要有一番研究。科技期刊的編輯需要及時了解相關專業的最新動態,尤其是不同領域的研究方向熱點,同時需要不斷與相關領域的作者、專家建立長期的聯系,了解他的想法。如果在論文中出現新觀點,編輯要及時與專家溝通,做他們的良師益友。不同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期刊內容發生作用,會有不同的效果,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編輯在與不同讀者的交流中才能更好的了解讀者的期待,給讀者不斷的注入“正能量”。
編輯需要對某一學科發展有在動態上不斷的學習和了解,在學術創新上,“跳出”讀者的期待視野,使讀者的期待視野不受挫,重視原創性的稿件對讀者期待視野的引領作用,這與一位編輯自身對某一學科的發展和這一學科涌現的學術前沿的團隊和學者密切關注有關。
四、科技期刊的讀者期待視野的局限性
科技期刊的讀者群體因其個體的文化、社會、時代和專業背景的不同使得每位讀者的期待視野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具有個體性的期待視野在于讀者的閱讀過程中,而科技文章的創作不會局限于讀者的期待視野,所以科技期刊的編輯應利用自己“第三者”的位置,客觀、公正并有深度的審視文章的創新。科技論文的作者追求的是科技方面的創新,不會因作者專業知識的多少而放棄追求科技創新,所以,僅僅根據是否滿足讀者的期待去評價論文的價值,有其局限性,尤其是科技論文,是以學術交流為目的,不會一味迎合廣大讀者的口味。相應地,作為科技期刊的編輯,我們所搭建的學術傳播平臺,首要的目的服務于學術,如何讓有創新的學術論文得到快速傳播。表面上,沒有迎合讀者的各種需求,實際上,也是對讀者期待視野一種認真負責的做法,尤其是在學術創新的傳播過程中,擴大讀者原有的專業知識,引導鼓勵讀者在學術上不斷追求和創新。
由以上分析可知,科技期刊的讀者與一般的讀者有共性,也有獨特的一面。科技期刊也是期刊的一種,但科技期刊的專業性和研究性更強,這也決定了科技期刊讀者的特殊性,尤其是科技期刊中讀者的期待視野,更值得我們科技期刊的編輯去關注,洞察科技期刊中讀者的期刊期待,從而將這種期待融入到如何辦好科技期刊中去。
參考文獻:
[1] (德)漢斯·羅伯特·姚斯,霍拉勃.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發出版社,1987.
[2] 符有明.讀者的期待視野[J].寫作,2001(10).
[3] 李異輝.從期待視野的角度透視《所羅門之歌》[J].云夢學刊,2009(6).
[4] 姚艷波.從“讀者期待視野”角度解讀林紓《黑奴吁天錄》的翻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8).
[5] 王林生.“期待視野”下文學作品的藝術特性[J].理論界,2011(2).
[6] 郭毅.論網絡文學讀者的期待視野[J].新聞傳播,2009(9).
[7] 趙均.編輯出版學中的“期待視野”[J].中國出版,2010(3).
[責任編輯:傳馨]
傳媒資訊
“黨刊+”:全媒體探索的中國地方黨刊透視
“黨刊+”的全媒體理念,是基于黨刊主流傳播“品牌價值”“公信力”和“信息技術流”的優化集成狀態。理論上說,以黨刊內容為“源”的傳播載體工具可“切分”為:期刊、網絡、移動公眾平臺,以及報紙、廣播、電視、微電影、電子出版、網絡、通訊等各種門類的媒體“送達”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實現“內容提供商”到“渠道商”的完美匹配和高度融合。
隨著網絡時代信息化新技術大潮的洶涌澎湃,包括移動終端等在內的新型受眾數量成倍增長,網上和移動終端輿論陣地和話語權的爭奪日趨激烈。作為傳統的新聞出版單位,黨刊奮起應對挑戰,迎合、適應和搶抓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思維,全國黨刊不斷拓展黨刊全媒體新思路,探索和掘進現代新媒體運用和發展的空間。
“黨刊+”的“全媒體”形態,并不排斥傳統期刊的獨特或單一的“受眾接觸形式”,而是通過新技術平臺的整合、運用,使各種態勢的“媒體表達”倚重于或充分利用于傳統黨刊的公信力和主流形態,發散開去。
“黨刊+”的“全媒體”形態不是“跨媒體”時代媒體間的簡單“加法式”鏈接,而是“全身心”融合,即推進黨刊媒體豐富、龐大的內容體系,從單一的“紙質”到與新興各形態媒體的“融合性”互動、“吸納性”互補和“植入性”互溶。從而,實現“黨刊+”的“全媒體”的覆蓋面、技術手段、媒介載體和受眾傳播的立體式、全方位的“大而全”。
(選自:《中國記者》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