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花
多媒體輔助教學興起以來,多媒體技術應用到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是現實中多媒體課堂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探討目前多媒體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藝術設計教育教學中,給藝術設計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以多媒體課堂教學為反思點,探討多媒體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以及個人見解。
多媒體教學涵義
多媒體技術是指利用電腦把文字、圖形、影象、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都數位化,并將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電腦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體形態的能力。”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是不容置疑。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技術視覺化、形象化、互動性、可反復、信息量大、非線性的強大優勢促進著我們的教學,改變著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果。與傳統教學工具與方式,多媒體教學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具有視覺性、感性思考的特點,創意過程往往需要瀏覽大量素材獲得靈感;施工圖過程中的構造、材料、施工工藝等的講授都需要視覺化途徑來完成;不同風格、元素、色彩搭配都需要真實的呈現給學生,多媒體的圖片、色彩、視頻等將優秀的設計想法、前沿的設計理念等可以直觀的呈現出來,視、聽覺給學生帶來的藝術啟發比傳統的黑板與粉筆的模式效果更好。學生學到理論知識之外,也獲得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部分藝術感受及個人經驗。也解決了學生多、施工現場無法容納的問題,將施工現場以影像的形式搬進教室。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給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幫助。
多媒體課堂教學應用現狀
多媒體教學效果不理想,體現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1)多媒體的優勢之一是信息量大,特別是優秀設計網站提供了大量的前沿、新穎的設計作品,教師急切想讓學生都看到這些作品以啟發學生,可是由于人在一定時間內接收信息量是有限的,學習效果卻不如老師所想。
(2)多媒體的優勢之一還有直觀生動,不恰當的運用“直觀”特點會把高級認知活動變成低級認知活動,過多的直觀反而容易限制學生的想象力,不利于發揮想象力。直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抽象,課堂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大量的直觀層面。
(3)多媒體課堂中軟件的開發與應用還比較單一。雖然參加大賽時看到的軟件種類較為豐富,但一線課堂仍是以單一的ppt為主,迫切需要普遍加強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多媒體教學有效性建議
(1)從直觀方面講,多媒體課件要加強視覺心理學、視知覺等理論的應用。聽眾對超過20分鐘的演講會感到厭倦;課件中文字大小有講究;色彩不宜多;界面具有設計感及主題風格。文字多少、行距大小等方面都需要考慮視知覺方面的理論應用,應具有“被動注意”(通過大小突出對比、界面黃金位置利用、色彩對比、內容多少等)的設計。以達到簡潔、明確的傳達目的。一個有藝術感、設計感的多媒體課件無疑給人以美的享受以及更多的情緒激發和思維的啟迪。
(2)建構主義理論與認知理論認為,知識不是單向傳授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參與,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主動探究形成任務驅動。在建構主義理論、教師傳播學的指導下,教師對教學設計要重新審視。
教育傳播學中關于教育信息的加工如是說“將收集的信息進行篩選,使之成為有用的;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使之成為有序的;將收集的信息進行編碼,使之成為易傳的。”最后落在如何“易傳”上。因此如何做到“易傳”,還需要我們不斷反思。如教學結構從一放到底的線性結構到分支結構;結合“反轉課堂”,環藝專業課程中,軟件類課程較大程度采用翻轉形式,其他課程則部分結合;任務驅動教學,接近實踐操作;加入“游戲”、“互動參與”的概念應用。如將課程要傳授的知識與學生的行為結合起來,讓學生參與表演;學習過程設置成闖關模式等。某大學一詩歌選修課程,教師將詩與音樂結合,改寫成歌曲,深受學生喜歡。能將傳授的知識做成這等,真是值得羨慕和學習的。以上均是出于建構主義、教育傳播學的考慮與應用,突破簡單的演示模式,體現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加強知識內化的程度,以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出有思考能力、具備實踐能力的學生。
(3)老師應具備常教常新的態度,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于能否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喚起學生求知欲。能夠在課堂上和學生“聊知識”,形成真正的對話。
(4)加強多媒體教學評價。以往的評價工具用優良中差這樣的評價結果對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強。多媒體課堂教學評價工具的作用首先是幫助教師診斷和完善多媒體課堂教學,多媒體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綜合教學課件、教學活動以及多媒體應用幾個方面進行,并充分關注學生心理特征。
結語
知識是通過個人的自覺行為,個人經驗來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的。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工具,要完成知識從教師到學生的很好傳播,教師應跟隨時代變化精心設計課堂過程,開發獨特方法,創新課堂。
(作者單位:遼寧輕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