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摘 ?要:中國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積淀、豐富的自然景觀、迥異的風土人情,為油畫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資源。隨著人們保護傳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意識提高,繪畫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需要強烈,也為民俗題材油畫創作提供了新的機遇。當今出現了許多的油畫創作者去表現黃土高原這一題材,黃土高原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傳播。本文正是通過探索和實踐,來拓展發揚民俗題材油畫的表現風格,并引發油畫題材內容對繪畫語言表達的深入思考。
關鍵詞:黃土高原;繪畫語言;民俗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7-0140-02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油畫的風格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油畫的內容同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建國初期,中國油畫內容主要與政治是分不開的,巨大的社會變革,使得藝術家們的題材內容方向轉為對現實生活的歌頌,為工農兵服務,深入群眾生活。
通俗的寫實手法,帶有理想主義的生活題材成為當時油畫創作的主要內容。到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油畫創作受到國外流派的影響,開始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藝術家們的思想不受局限,開始創作一些對民族和個人命運思考的繪畫內容,使中國油畫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到現在,油畫藝術家們吸收西方藝術的精髓,開始大膽的運用中國的內容進行藝術實踐,使得中國油畫慢慢轉變為眾人也能接受和理解的一種藝術。此次創作選擇了油畫黃土高原的風景。生活在當下,人們總是那么匆忙忘記了關心身邊的風景,于是就想用油畫記錄身邊的風景。黃土高原是人類生活著的地方,人們有義務去保護她,記錄她。
一、選題意義及其實踐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水平的提高,藝術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精神享受。人們不再局限于繪畫的似與不似之間,不再以像與不像來評判一幅創作的好壞。受到中國文學的熏陶,人們開始從繪畫中找尋精神層面的享受,開始從繪畫中提高自己的審美修養和個人素質。這既是當代藝術家們的一種機遇,但同時又是一種嚴峻的挑戰。好的題材,好的表現形式才能脫穎而出,獨樹一幟。作為歷史悠久的中國,大量的文化歷史、民間藝術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創作的精神支柱;地大物博的中國,南北方氣候的差異,人文環境的區別,地理風貌的特征尤為藝術家們的創作提供了內容的依據。
油畫起源于歐洲,風景油畫是在文藝復興之后的16世紀才從油畫中分離出來,從此作為一個獨立的題材出現在歐洲繪畫的舞臺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油畫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晚,自從西方傳入中國后,為了適應本民族的生產實踐、社會生活、大眾的心理結構及市場需求,大量融入了帶有本民族民俗特色的題材。民俗作為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基礎。民俗題材的油畫創作,對傳承民俗,展示民族時代精神,對中華民族未來的文化藝術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當今的藝術市場中涌現出大量民俗題材的油畫作品,但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在題材的選取、內涵的挖掘、藝術語言的表現力上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黃土高原雖然是個常見的題材,但是筆者會在材料和繪畫語言上來進一步探索和挖掘。
油畫藝術語言本身有很強的表現力,這些語言特質為民俗題材的油畫創作創造了條件。此次創作中根據畫面需求制作的的肌理效果增強了畫面的質感,達到了想要表達意境。由于平涂著色難以達到效果,此次創作通過粗畫布的紋理效果、粗糙制作的底子、豐富的筆觸變化展現出畫面語言的表現力并且著重用了塑形膏做了一遍底子。
二、黃土高原的內容與筆觸的表現
(一)情感出處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又稱之為烏金高原。這里不僅有著豐富的礦產、石油、鋁土礦等資源,還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由于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又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成分,所以這里很適于大量耕種。正是由于天然的優越地理環境,這里豐沃的土地養育了一批又一批黃土高原人,是中國古文明的搖籃。黃土高原一度成為人們思念家鄉的一種視覺表現和情感寄托,它代表了一輩又一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那高矮錯落的山坡,溝壑縱橫地貌,冬暖夏涼的窯洞,淳厚樸實的人民,代表了一種黃土高原的文化,一種黃土高原的風土人情。一首歌《黃土高坡》,很真切的描述了黃土高原的風土人情,也把深深的思念與眷戀譜寫其中。黃土的黃就是這次繪畫中要表現的主題與主要色調。從黃土高原這個主題,去表現一種特殊的風土人情,去懷念和感恩那一直生活著的地方,同時通過黃土高原這個主題來懷念曾經的那些人、事、物。畫的是過去與回憶,所以畫家選用了比較印象派的畫法,讓黃土的黃融入房屋、樹、稻草堆里。
1.黃土高原的風土人情
黃土高原在中國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交界處,它東起太行,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陜西、山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這里土質疏松,植被稀少,雨水較少。人們的性格不張揚但是極為粗獷,陜西的信天游、山西的大院建筑、陜西的面食、青海的藍天都是黃土高原的產物。
2.黃土高原作為題材的油畫作品的審美內涵
在這貧瘠的土地上擁有的風景也是其他地區沒有的美,它的粗獷的線條、純粹的顏色和高低錯落的窯洞都吸引著藝術家們去表現它。吳冠中先生用老虎去形容它的猛烈,線條的穿插錯落,顏色的單純還有大面積的色塊讓人感到淋漓盡致。黃土高原有這樣幾點值得去盡情欣賞她。
第一,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高低錯落可以形成或規則或錯亂的美。
第二,黃土高原特殊的民居——窯洞,窯洞的黑塊與整個山體的黃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在加上樹在構成方式上有形成天然的點線面的搭配。
第三,黃土的黃與天空的藍又形成最強的對比,補色的搭配使畫面更加和諧。
(二)創作過程筆觸的表現
1.收集資料并實驗
為了這次創作,油畫創作者專門去了太行山和陜西去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并且畫了一些小稿用來創作。但在創作時總是找不到感覺,不知道該選用什么樣的色彩來表現,怎么能更好地表現出黃土高原那種溝壑縱橫的肌理效果。在觀看一些表現黃土高原的藝術家們的作品時發現吳冠中的色彩很單純與漂亮,它采用大面積的色塊來表現,而且用筆奔放自如,線條剛勁有力。于是油畫創作者按照他的顏色畫了一些小稿,顏色方面解決了,但是溝壑的感覺總是變現不出來。嘗試用塑形膏去做一遍底子,很能表現黃土高原的肌理效果,最后油畫創作者就用塑形膏來表現這幅創作。
這次畫的是黃土高原,所以就盡量多的去了解它。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中那夸張、窒息的畫面和顏色以及那若虛若實的表現效果對本油畫創作者的影響很大。張的《紅高粱》不是敘述故事而是用鏡頭去表現。所以畫家也采用了鏡頭式的畫面去表現黃土高原。
2.繪畫及表現
油畫創作者這次選用了200*140的畫框,布子選擇了紋理粗糙的亞麻布,底子沒有刻意做得太精細。圖片選了一張大場景,黃土高原更適合以大制作去表現。首先,用塑形膏做了底子,在畫面的亮部做了比較厚的底子,暗部和后邊的遠山做的比較少,主要是要做出肥壓瘦的感覺。然后鋪第一遍顏色,由于黃土高原是一片的黃色,所以添加了主觀的顏色,在亮部畫上非常厚重的顏色,并且主要用色彩來區分山體的亮暗面。迅速鋪完顏色后開始繪畫細節,窯洞、樹還有天空是刻畫的重點。因為整個的畫面偏抽象,所以整個的細節不會做的太嚴謹。窯洞只是簡單的概括,樹木畫的時候讓它產生分白的效果,并且畫面多采用國畫寫意的筆法來表現,天空比較偏向平涂,整個畫面都用了單純的顏色。這些細節可以豐富這幅創作,偏灰并且單純的顏色更容易表現黃土高原的真。
畫大色塊用偏硬的筆和刷子來完成,畫完大關系和細節后用軟毛刷去柔和一些地方,這樣可以讓顏色看起來更融合。
三、結 語
此次創作中油畫創作者深刻感受到創作中的艱辛,從選題、準備、實驗到正式完成其中的困難有很多。油畫風景從最早的16世紀到印象派風景,風景油畫的技法越來越豐富,尤其是國外印象派的畫法對畫家影響很深。他們強調到室外去,去擁抱大自然,去深刻的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當地的地形地貌,當地的光線和色彩的變化,不求嚴謹的繪畫方式,可以淋漓盡致的盡情表現,這對選擇黃土高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及促進作用。風景油畫更適合表現點線面,更容易說明繪畫當中的形式美法則。此次運用塑形膏增加底子的厚度從而達到黃土高坡那種肥壓瘦的感覺,很成功,也是一個新的嘗試與摸索。創作使油畫創作者對于畫面的顏色處理及畫面整體把握進步了很多。
創作考驗著各方面的能力,專業方面,從素描到色彩、從構圖到起形……精神情感方面,一個人的耐心、毅力、性格、態度。黃土高原表現的是畫家曾經記憶中的東西,同時也是畫家向印象派大師們的致敬。
參考文獻:
[1] 姚爾暢.油畫材料與技法[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7.
[2] (英)溫迪·貝克特·嬤嬤著.李堯譯.溫迪嬤嬤講述繪畫的故事[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
[3] (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藝術發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