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航
“Are you OK?”雷軍作為董事長,4月23日代表小米這個新晉的中國最大手機品牌,親赴印度舉行手機發布會。英語不太靈光的他一開口就對印度粉絲高喊“很高興來到中國”,此后頻頻詢問臺下粉絲“Are you OK?”這個逗笑又富有中國特色的片段被網友做成了惡搞視頻。雷軍倒也心胸豁達,在微博表示“萬萬沒想到,視頻火速傳到國內,讓全國人民都笑了”,“我的英語考試成績都很好,但看來只限于考試。”
這個逗笑的視頻可以看作小米走向國際的里程碑,但事實上,小米早就嘗試在國際市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市場嘗試復制自己在中國的成功了。
2014年,小米定下了全年售出6000萬臺手機的任務,然而上半年只售出了2610萬臺手機,不到全年任務的一半,顯然,小米已經在中國手機市場中遭遇了瓶頸。一來,小米在國內遭遇了華為、聯想、中興等品牌的圍剿,二來,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整體見頂了。
所以,小米想出了兩大對策破局,一是向其他硬件領域拓展,因此不斷推出手環、路由器、智能電視盒等硬件;二是向國際化拓展。小米首先鎖定了香港、臺灣等中華文化圈的市場,以及印度、巴西等與中國市場狀況類似的國家,這些國家人口眾多,對價格敏感,需求也與中國用戶類似,小米期望能夠在這些市場復制“小米模式”。
小米模式難復制
小米模式很大程度植根于中國的特殊國情,植根于中國式的用戶思維和消費習慣。而在海外的未來,小米在臺灣市場的遭遇也許就是一個預示。
小米初入臺灣市場,首先復制了“搶購”的玩法,舉辦了3波網絡搶購活動,分別開放1萬臺、1萬臺、8000臺的紅米手機購買,并且宣稱三批手機在10分鐘、1分鐘、半分鐘就被臺灣消費者搶購完畢。
然而,臺灣公平交易委員會發現,小米所接受的搶購資格數實際上分別為9339個、9492個及7389個,雖然在搶購時間還有紅米手機可供購買,卻未釋放給消費者,反而徑自結束搶購活動,與廣告所示不符。
僅僅相差30臺,也許對寬容的內地消費者來說事情不大,對成熟度很高的臺灣市場卻涉及到了誠信問題。臺灣消費者認為,既然小米承諾了搶購的數字,就應該備好這些貨,要是缺貨,就在公告中把數字說清楚,否則是對不明就里,眼巴巴等到最后的顧客不公平。
因此,臺灣公平交易委員會認為“銷售過程不公平、虛報銷售數量、違反公平交易法”,對小米開出了60萬新臺幣的罰單。小米本應誠懇道歉交罰款了事,但其發布了一張帶諷刺性質的海報,字里行間洋溢著自豪:看,我只少了30臺哦,就好像考生作弊被抓,反而說:100道題我只抄了1道哦。這樣的“還擊”竟然得到了很多國內米粉的支持,仿佛這樣的數據水分不但不是欺詐,反而已經算是業界良心。
與國情不一樣的還有信息安全問題。臺灣媒體發現,小米手機未經用戶同意就將用戶的手機號碼、IMSI(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EI(國際移動裝置識別碼)等用戶信息回傳至小米服務器。而且這些信息沒有加密,而是采用明碼傳遞,很容易就會被人截獲。無論這是小米的有意還是無意,都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政府部門甚至禁止公務人員使用小米手機。
當然,在國際市場遭遇挫折的中國IT企業遠不止小米一家。因為安全問題,華為和中興就曾一起被排除在印度的3G供應商之外,后來因為印度市場對價格極度敏感,需要價格低廉的中國供貨商,華為也借力政府斡旋,并承諾了一系列的本地化措施,才重新回到了印度電信市場。
除了政策法規與文化觀念上的水土不服,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小米模式”能否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行得通?小米在國內引以為豪的400萬人能在5分鐘左右結束搶購,是利用互聯網特色和“粉絲經濟”進行的極其高效和經濟的銷售,渠道成本幾乎為零,還省下了大量傳統廣告投放費用。但在海外,比如印度,對國內零售渠道把控嚴謹,難省渠道費用。為什么聯想需要收購摩托羅拉?為什么華為需要與各國運營商建立深厚的關系?很大程度是因為需要建立渠道優勢,而連在國內都缺乏鋪貨經驗的小米,能否在海外把一步步傳統營銷方式做到位,成為了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
“小米模式”另一個核心則是獨特的“MIUI”,因為有了這套MIUI,小米甚至宣稱不通過硬件賺錢,而通過服務盈利。因為中國的安卓手機用戶無法直接使用谷歌開發的應用程序,所以不得不轉而使用MIUI等國產安卓界面。一旦小米進入國際市場,中國內地以外的用戶都可以直接使用谷歌的安卓應用程序,小米的操作系統能否適應國外用戶的操作習慣,能否挑戰谷歌的權威地位,成為了未來一個很大的懸念。
另外,小米在中國的成功離不開社交媒體的助陣,但它仰賴的大多數社交媒體應用只在新興市場國家流行,在歐美并不流行;小米在西方市場上可能會面臨競爭對手的專利侵權指控,鑒于西方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比中國要大得多,對于自身還沒有什么知識產權可言的小米而言,現在進軍西方市場是很冒險的。
過江龍PK過江龍
小米因為在國內市場遭遇瓶頸,不得不嘗試出走海外,而海外市場卻遠非伊甸園。
小米國際化道路的最大敵人,也許就是谷歌。2014年9月,谷歌在印度舉行Android one發布會,出生在印度的谷歌高級副總裁、Android和Chrome兩大業務的負責人Sundar Pichai發布了三款Android one手機:Spice Dream Uno、Karbonn Sparkle V, 以及 Micromax Canvas A1。這三款手機性能強勁,并且專門為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市場預備了FM收音機、雙卡雙待、儲存卡可擴展等功能。而這一切只需要643元人民幣。
除了出色的性能和驚人的低價,Android one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享受谷歌完善的手機軟件和系統升級服務,在未來能保證第一時間升級最新版本的安卓系統。考慮到印度網絡的落后,谷歌甚至為Android one提供了離線觀看視頻的功能。
Sundar Pichai還公布了Android one的合作廠商:宏碁、阿爾卡特、華碩、Intex、Lava、聯想、松下、Xolo以及高通,他表示“這是改變智能手機業格局的行動”。
當然,這個由谷歌發起并且完全掌控的低價智能手機聯盟不包括小米,小米在有意無意間站到了谷歌聯盟的對立面。
小米不在Android one聯盟之內,原因是顯而易見的。谷歌為手機廠商提供各種低價智能手機的方案,并且搭載最原生的谷歌系統和服務,為的是能完全控制手機的軟硬件結合體驗。而小米從一開始就不是單純賣硬件的廠商,小米的MIUI雖然也是安卓系統,然而底層系統卻是小米控制,預裝了小米的各項服務,小米的軟件、硬件、網絡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離開MIUI。因此,小米的一系列國際擴張,都與谷歌的道路交叉且矛盾。
小米正在以自己擅長的性價比攪動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市場,然而小米的對手們,MicroMax、Karboon、Spice、Xolo、摩托羅拉、甚至聯想,都匯集到了谷歌的旗下,谷歌正帶著它的同盟軍,與小米一起競逐發展中國家“下一個十億用戶”的市場。
除了谷歌聯盟,挑戰還有同樣來自國內的先行者。華為在國際化進程中比小米早走了好幾步。目前華為已經成為了中國在印度最大的投資商,華為預測在印度市場的總營收在接下來的三年將達到20億美元,隨著4G網絡制式的智能手機以極具優勢的價格在印度市場鋪貨,華為預計手機業務的營收將達到其企業業務的兩倍。
美國《商業周刊》在去年年末對小米的500億美元估值提出了質疑。小米將自身的估值定在了400億到500億美元,就算小米的年銷售額達到了120億美元,500億美元的估值也將是年銷售額的4.2倍。而蘋果的這一比率也不過在3倍左右。何況小米的對手蘋果、索尼、聯想等企業都有著數十年的管理經驗積累,因此,小米的高估值是令人懷疑的,小米必須為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做好準備,才能將市場領先的地位延續下去。
目前看來,因中國特殊國情而生的小米似乎在國際市場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不為海外市場本地化的小米模式似乎寸步難行。小米,Are you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