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島武郎(1878年3月4日—1923年6月9日)是日本白樺派文學的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從32歲正式登上文壇開始,一直到45歲自殺,雖然只有13、14年的創作時間,卻留下了許多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實際上,不論是有島短暫的一生,還是其創作的文學作品,都有一個共通的主題—煩惱。甚至,也有直接使用煩惱作為文章題目的作品,即《出生的煩惱》。在本文當中,筆者主要結合有島武郎本人及這部小說,通過分析有島武郎實際生活中的煩惱,來具體探求其在作品中的體現以及對作品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有島武郎;煩惱;文學創作;影響
一、有島武郎的“煩惱”
有島武郎于1878年出生于東京小石川(現文京區)。其父是大藏官僚、實業家有島武。4歲時,因父親工作的關系,一家人搬到橫濱。由于父親的教育理念在美國人家庭中生活。10歲時進入到學習院預備科,19歲從學習院中等全科畢業后,進入到札幌農學校。札幌農學校充滿著美國式的獨立自主的自由精神。在這里,有島受到基督教的影響,于1901年加入札幌獨立教會。
從農學校畢業,經過軍隊生活之后,赴歐美游學。留學期間,開始接觸社會主義,并且受到惠特曼或者易普生等的西歐文學,以及尼采等西洋哲學的影響。1907年歸國。1908年,有島離開東京,擔任北海道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的英語教師。1909年,有島結婚之后,強烈感到純粹的精神生活是空虛的。那之后,退出了基督教。
1910年4月,通過弟弟生馬,有島與志賀直哉、武者小路實篤相識,參加了同人志《白樺》,開始了文學上的工作。但是,有島的文學生涯實際上是從父親及妻子去世之后才真正開始的。1916年,他真正開始步入作家生活,重要作品《該隱的末裔》《一個女人》《出生的煩惱》《星座》等開始陸續面世。
事實上,縱觀有島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煩惱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基督教入教和退出
1896年,有島從學習院中等全科畢業之后,進入到札幌農學校。在這里,他遇到了同級生森本厚吉,并受森本的影響,加入了基督教。但是,這也成為了有島最初煩惱的根源。一方面,他嚴格按照基督教的要求,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另一方面,內心的欲望又讓他十分痛苦。他曾經發表過以下的言論。
「人には、性の要求と生の疑問とに圧倒される青年と言ふ時期があります。私の心の中では聖書と性欲とが激しい爭闘をしました。蕓術的の衝動は性欲に加擔し、道義的の衝動は聖書に加擔しました。私の熱情はその間をどう調和すべきかを知りませんでした。而して悩みました。其の頃の聖書は如何に強烈な権威を持て私を感動しましたらう。聖書を隅から隅にまですがり付いて凡ての誘惑に対する唯一の武器とも鞭撻とも頼んだその頃を思ひやると立腳の危うさに肉が戦きます。」1
這種圣書和性欲的對立作為有島武郎自身的煩惱之一一直折磨著他。在這一時期,他極度克制著自己的欲望,一直壓抑著內心對于文學的興趣即心底的藝術的沖動。蘇聯十月革命之后,無產階級運動在日本蓬勃發展。明治39年,通過與社會主義者金子喜一的結識,有島漸漸向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運動靠近。并且,通過社會主義思想及基督教思想的比較,進一步了解了基督教的本質,同時也看穿了自己所屬的特權階級的本質。從基督教的遠離,使有島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有島生活的中心也漸漸向文學創作傾斜。
綜上所述,基督教入教以來,由于圣書和性欲、信仰和藝術的對立,有島一直在煩惱中掙扎。但同時,這種煩惱也成為了他今后文學創作活動的基礎。
(二)自我獨立和外部妥協
有島武郎是白樺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與其他白樺派同人志賀直哉、里見弴等不同,有島有其自身的獨特性。白樺派作家不用為明天的食物煩惱,憧憬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追求人道主義。但是,在追求自由主義、人道主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外界發生沖突。對于沖突,有島之外的同人「エゴイズムを率直に肯定し、そのことによって因襲的な偽善を破り、手垢のつかない誠実を鮮烈に発堀し、背負いきれない責任は我が事にあらずと振り捨てて、自我を身軽に生き生きさせた」1,能夠擺脫父親代表的家族制度、世俗道德的束縛,實現自我的獨立。
但是有島卻并不輕松。他一直在顧慮外界的基礎上,追求內面的自我。伊藤整對有島也做過以下的評價。
「自然に帰依することによって作る東洋的な自我の統一、または無の認識による自己放棄的な統一といふ日本的な人格の観念から、彼は最も遠い作家である。」2
正如伊藤整所述,有島窮盡一生也沒有實現這種自我的統一。眾所周知,面對新舊時代所產生的對立,大正期的文學青年大部分都能積極反抗父親所代表的舊體制和舊文化,追求自我。但是,有島雖然在心底想要追求真正的自由,在實際生活中卻一直按照父親的意志行動。代表的就是結婚的事情及農場繼承的事情。
回國之后,對于父親提的結婚話題,他雖然想和河野信子結婚,卻因為身份差距被父親反對,不得以放棄了。1909年,和神尾安子結婚。另外,在結婚的前一年,他繼承了北海道的農場。這一農場是有島札幌農學校入學之后,由于抱有農場開拓的志向,父親借入的。因而對于父親有島武來說,有島的繼承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對于有島武郎來說,留美后,漸漸沉浸在文學世界當中,內心已經對農場完全沒有興趣。最終,他無視了自己真正的想法,按照父親的意愿繼承了農場。
就這樣,在自我和外界的沖突中,有島最終放棄了對自我的追求,妥協于外界。但是,在取舍選擇的過程中,有島內心的痛苦是不難想象的。這份痛苦、煩惱也對有島接下來的文學創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由于自己生活經歷的影響,生活和藝術的對立、個性和環境的對峙也成為了他創作的文學作品的主題之一。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出生的煩惱》,進一步探求有島武郎的煩惱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
二、其“煩惱”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一)關于《出生的煩惱》
《出生的煩惱》是有島武郎于1918年真正步入作家生活之后,作為作家的創作意圖最旺盛的時期創作的作品。這篇作品講述的是一名漁夫以成為畫家為目標的故事,通過“我”為講述者,描寫了一個以畫家為志向、同殘酷的生活進行斗爭的青年形象。青年由于家境的關系,從東京的大學退學,回到家鄉的小村莊。由于尋求指教,青年來到了“我”的住處,但是,“我”從札幌搬到東京之后,兩人之間失去了聯系。十年后,以青年郵寄的畫為契機兩人再次相見。全文由前半部分兩人相隔十年再度見面的情況和后半部分我想象中青年經歷的十年間漁夫生活兩部分構成。
(二)木本形象的創作—有島“煩惱”的反作用力
眾所周知,青年作家木本的原型是北海道·巖內町出生的漁夫畫家—木田金次郎,而“我”正是有島武郎本身。有島通過這篇作品,講述了在藝術和生活的夾縫中掙扎的青年的樂趣和煩惱。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作者自身對藝術的熱情,同時也傾訴了自己在藝術和生活間掙扎的苦悶心情。
有島武郎與青年木本具有相似的煩惱,在作品當中,主人公堅持不懈的追求藝術,通過精神上的努力,最終實現了個性的勝利。不用多言,這對于現實生活中無可奈何只能選擇妥協的有島來說是多么大的鼓舞。因此,筆者認為,這一人物正是由于作者“煩惱”的反作用力創造出來的。當然,在文章當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許多虛構的成分,正是通過虛構,有島武郎塑造了自己心底所期待的人物。在下一個部分,將具體分析兩人的關系。
(三)兩個登場人物與作者有島的羈絆
如上所述,文章的另一個出場人物“我”的原型就是作者有島武郎。而且,作者執筆時的苦悶,煩惱也借文中“我”的口表達了出來。
「この短からぬ時間は私の身の上にも私相當の変化を引き起こしていた。……妻も迎えた。三人の子の父ともなった。長い間の信仰から離れて教會とも縁を切った。それまでやっていた仕事にだんだん失望を感じ始めた。……私は始終私自身の力を信じていいのか疑わねばならぬかの二筋道に迷いぬいた―を去って、私には物足らない都會生活が始まった。……心の中に起こったそんな危機の中で、私は捨て身になって、見も知らぬ新しい世界に乗り出すことを余儀なくされた。それは文學者としての生活だった。…わたしは始終自分の力量に疑いを感じ通しながら原稿紙に臨んだ。」
從上面一段話中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十年后“我”的苦惱。事實上,和青年初相見時,對于我的處境文中有以下所述。「私も生活のある一つの岐路に立って疑い迷っていた時だった。」因此,相對于十年前,十年后的“我”的苦惱其實絲毫沒有減輕。這從側面也表現出了作者有島當時的苦惱。
但木本完全是作為相反的一個形象存在的。十年前的木本也和“我”一樣,對自己的才能表示懷疑。雖然對藝術抱有極大的熱情,但是為了自己的家人,毅然放棄了東京的大學,投入到殘酷的生活當中。在日復一日艱苦的勞作中,并沒有完全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在生活和藝術當中努力地平衡著。文章用極大的筆墨描繪了青年在殘酷環境中的掙扎現狀,充分表達了青年的痛苦,煩悶。甚至,由于過于痛苦,差一點就自殺。但是最終,他戰勝了自我。十年后,無論是外貌還是繪畫的能力,木本都有了驚人的變化。關于外貌,由之前的「疳のために背たけも伸び切らない、どこか病質にさえ見えた憂鬱な少年時代の面影」變成了現在的「牡牛のように太い首に、やや長めな赤銅色」「筋肉質」。在繪畫方面,「それは明らかにほんとうの蕓術家のみが見うる、そして描きうる深刻な自然の肖像畫だった。」
關于文章的結尾作者是如下所述的。
「君よ!今は東京の冬も過ぎて、梅が咲き椿が咲くようになった。太陽の生み出す慈愛の光を、地面は胸を張り広げて吸い込んでいる。春が來るのだ。
君よ、春が來るのだ。君の上にも確かに、正しく、力強く、永久の春がほほえめよかし……僕はただそう心から祈る。」
因此,無論是木本的未來,還是實際生活中自己的未來,有島是從心底期待著,抱有祝福的感情。這也正是有島武郎對于自己生活現狀的反抗的一種表現。
【參考文獻】
[1]有島武郎『有島武郎全集』東京:筑摩書房,1980
[2]《有島武郎作品選》李先瑞注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王洋,性別:女,出生年月:1991年12月6日,籍貫:吉林省德惠市,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