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賽楓
摘要:《幻影》(Phantoms)是美國驚悚小說家迪恩·孔茨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了幾位主要人物和科幻角色“變形體”對抗的故事。本文試圖通過原型批評理論,解讀恐怖小說《幻影》中的人物,以揭示小說所表達的“邪不勝正”的中心議題。
關(guān)鍵詞:原型;撒旦;罪行;正與惡
《幻影》(Phantoms)是美國驚悚小說家迪恩·孔茨的代表作之一。評論家們不乏對小說的恐怖氛圍和懸疑情節(jié)進行評述。《洛杉磯時報》評論道,“一流的懸疑情節(jié),恐怖且具有格調(diào)”。被《紐約時報》譽為“現(xiàn)代恐怖小說大師”的史蒂芬·金說,“《幻影》的恐怖感令人屏息。小說兼有藝術(shù)氛圍、人物個性和故事情節(jié)。我對它愛不釋手。小說描寫逼真,飽含智慧,富有人性。”然而,評論界的眼光大多聚焦于小說的恐怖情節(jié)和細節(jié)描寫,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迪恩·孔茨通過小說來體現(xiàn)的深層寓意。本文試圖通過原型批評理論,解讀恐怖小說《幻影》中的人物,以揭示其深層主題。
筆者認為,小說中代表邪惡力量的“變形體(shape-changer)”的原型正是圣經(jīng)中惡魔撒旦。為什么恐怖小說《幻影》中“變形體”的人物原型是《圣經(jīng)》中的惡魔撒旦?若如此,作者想借此表達何種寓意?他又是如何借用惡魔撒旦的故事來達到目的的呢?筆者將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要了解《幻影》中“變形體”的原型,首先得解撒旦的溯源。撒旦是上帝所創(chuàng)的二級天使(cherub),在天堂里地位極高,無懈可擊。(以西結(jié)書,28:12-18)然而,正是這種完美的形象致使撒旦變得自傲和墮落,他開始覬覦上帝的位置,于是便引誘天堂里三分之一的天使對抗上帝。最后,上帝帶領(lǐng)的天使打敗了撒旦,將其貶逐至人間。(啟示錄,12:3-9)撒旦并沒有停止與上帝的對抗:他憎恨上帝,反對耶穌,因為耶穌作為上帝的化身降臨到人間,讓人類皈依上帝,以救贖他們的罪行。為了讓人類背離上帝,陷入他的魔掌,撒旦精心策劃了一個復(fù)仇計劃。《幻影》的故事情節(jié)由此展開。
一、撒旦對神的反抗
撒旦的目的是引誘犯有罪行的人,讓他們遠離上帝,信仰撒旦。小說開篇描繪了黃昏時分的一幕:“一個女人短促的尖叫從遠處傳來。保羅·亨德森警官抬起頭聽……”(第1頁)此時,撒旦已經(jīng)開始實施他的復(fù)仇計劃,殺死了一個女性。接著,撒旦殺死了保羅警官和雪原鎮(zhèn)上所有的居民。作者將故事的發(fā)生時間設(shè)為黃昏,除了為營造夜晚降臨的恐怖氣氛之外,還有一個基于《圣經(jīng)》的淵源。《圣經(jīng)·以弗所書》說,“生氣卻不要犯罪(sin)。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以弗所書,4:26-27)小說此處暗示了鎮(zhèn)上的居民在日落之時給魔鬼“留了地步”,沒有遵循上帝的信條,犯下某種罪行,從而受到侵害。筆者發(fā)現(xiàn),居民們無一例外地犯下“七宗罪”之中的某些罪行。七宗罪屬于人類惡行的分類,根據(jù)《圣經(jīng)·歌羅西書》第二章18至23節(jié)歸納得出,包括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貪食和色欲。懶惰是指一個人無責(zé)任心、浪費時間。保羅·亨德森警官在警局無所事事,犯下了懶惰的罪行:“亨德森——剛滿二十四歲,即將結(jié)束第一年的警察生涯——感到厭倦。”(第4頁)小說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居民家的廚房和晚餐,這是在暗示許多居民都犯下了貪食的罪行[2]。珍妮和麗莎回到家,發(fā)現(xiàn)女管家希爾達死在廚房里,盥洗池旁放著晚餐食材,希爾達被殺時正在準備晚餐。為了避免被兇手偷襲,兩人向鄰居桑蒂尼一家人求助。可是桑蒂尼一家人卻神秘的消失了,桌上留下尚未吃完的晚餐。隨后她們?nèi)チ死┞驄D的面包店,“廚房里飄來肉桂皮、面粉、黑胡桃和橘子汁的香氣……放著砧板的操作臺上有一盤生面團……”(第42頁),此處暗指利博曼夫婦二人被撒旦殺死之時正在和面,準備烘焙面包。逃離面包店后,珍妮和麗莎來到奧克斯利夫婦家,發(fā)現(xiàn)廚房的窗簾被拉開,他們正在吃晚餐。惡魔撒旦正是在他們犯罪之時殺死他們,讓他們負罪而死,這樣一來,撒旦便有機會把他們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二、撒旦的最終命運
小說中的“變形體”和其他人物決戰(zhàn)以及它的死契合《圣經(jīng)》中撒旦的命運。《圣經(jīng)》記載,撒旦會一直和上帝對抗至最后一刻。審判日來臨之前,有兩頭野獸被撒旦授予力量,一頭從海里來,一頭從地上來,不拜野獸的人都會被殺死。同時,一個假先知會以撒旦之名誘騙世人崇拜他。(啟示錄13:1-15)野獸和假先知會引誘世間的君王同上帝和上帝的信徒們作戰(zhàn)。(啟示錄19:19)撒旦被上帝的化身耶穌打敗,被關(guān)押一千年。之后,撒旦將被放出,帶領(lǐng)歌革和瑪各攻擊耶穌。此時,天降大火,燒死了所有的對抗上帝的暴徒。撒旦最終被耶穌打敗,打入火湖之中,永受折磨。(啟示錄20:7-10)
在和撒旦的斗爭中,蒂莫西和薩拉扮演了《圣經(jīng)》中“救世者”的角色。撒旦控制了裝甲車上的通訊設(shè)備,以此來和珍妮等人通過電腦對話,但是只有蒂莫西和薩拉同撒旦進行了交談。蒂莫西是真正了解變形體的人,他對惡魔撒旦說,“你獲得了人的自我意識”(第367頁),并且認為撒旦“非常傲慢”(第368頁),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撒旦的特性。正是因為撒旦的傲慢,使他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薩拉據(jù)此發(fā)現(xiàn)一種生物制劑“博奧斯”能夠打敗他。最后,“變形體”被徹底打敗,他的信徒凱爾和吉恩也在最后在襲擊塔爾和布萊斯的過程中被二人擊斃。
三、結(jié)語
通過借用《圣經(jīng)》中惡魔撒旦的形象,迪恩·孔茨向讀者表達了“邪不勝正”的中心議題:罪惡多端的惡魔撒旦終究會被正義所打敗。圍繞這個中心議題,作者還闡釋了以下兩點:一,撒旦會引誘對上帝信仰不堅定的人,即負有罪行之人。二,追隨惡魔撒旦的人終究會受到懲罰。從宏觀上說,世界上充滿了“正”與“惡”之間的斗爭,只要不放棄追尋正義,邪惡終究會被戰(zhàn)勝。
【參考文獻】
[1]弗萊《布萊克的原型處理手法》,轉(zhuǎn)引自《普林斯頓詩歌與詩學(xué)百科全書》,第49頁。
[2]Shipley,Orby.A Theory about Sin,London(1875)pg.268-278.
[3]《圣經(jīng)(和合本)》,〔南京〕中國基督教兩會200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