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冰
摘要:陸機的擬作詩不僅是蹈襲原作,更是在學習原作的基礎上的創新和變革。他的《擬古詩》被鐘嶸的《詩品》列入“五言之警策”,可見創作水平之高。筆者就從陸機的《擬明月何皎皎》入手,分析其與原作在藝術上的創新。
關鍵詞:擬作;藝術;創新
擬作詩,即模仿古人詩作形式的詩歌,既保留了原詩的特點又融入擬作人的藝術風格,并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融入不同的主題,是“重溫過去,參與現時”[1]的一種創造性的詩作體驗。擬作在魏晉時期很興盛,陸機《擬古詩》的代表作《擬明月何皎皎》,相較于《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創新。這些創新恰好體現了陸機創作中“襲舊而彌新”[2]的特點。(下文中《擬明月何皎皎》都用《擬》代替,《明月何皎皎》用《明月》代替。)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無名文人整理民歌而創作的短詩。語言上經過文人的錘煉,擺脫了口語化的粗鄙,呈現出淺顯易懂、簡單質樸的語言特點。《明月》沒有艱澀難懂的字眼,沒有獨特的意象,婦人思念遠游的情人,輾轉反側不能安眠,接著起徘徊,終因為彷徨而回到室內。這樣“出”與“入”的復雜動作和蘊含的感情變化,僅用短短五句詩娓娓道來,可見《明月》語言高度的概括性。《擬》詩繼承了《明月》的凝練。“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點出此時已是蕭瑟的秋季,而“繞”突出了因游宦久不歸家所產生的像穿堂風一樣在身邊不散的憂愁。同樣是寫相思懷人,《明月》只是平鋪直敘描述思婦在月下懷人的情景。而陸機“修辭尚雅、練,一洗口語的鄙質”[3],創作的《擬》就更具有文采。
首先,是意象上的獨特。兩首詩雖然都用“明月”引出相思之情,但《明月》除此之外并無其他意象,而《擬》出現了“寒蟬”、“高柳”這兩個帶有獨特文化內涵的意象。首先是 “寒蟬”。“寒蟬”特指叫聲微弱臨近死亡的蟬,出現在初秋。接下來是“高柳”。雖然“柳”常出現在描寫春光的詩句中,但《擬》的背景已被“寒蟬”限定在初秋,所以這時的柳樹早過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甚至已經枯竭。一句“寒蟬鳴高柳”,點明了當時已是凄涼蕭瑟的初秋。繞著屋子打轉的“涼風”、在寒風肆虐下呈現頹敗景象的柳樹,奠定了《擬》憂愁的感情基調。更妙的是《擬》全詩沒有一個“憂”字,卻能融情于景,借助意象卒章顯志。相比較下,《明月》則是平鋪直敘地講述思婦在月下懷人的故事,技藝之高下立見。
其次,是表現手法的創新。雖然《擬》和《明月》都具備語言凝練的特點,但是相較之下《明月》的遣詞造句比較平淡無奇。而作為“太康之英”的陸機的文風“具體華美”,獨具匠心,將多種《明月》中未涉及的藝術手法運用到擬作的創新中,使得詩篇妍麗瑰鑠。其一,《擬》中“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運用了通感。“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4]月光本來是用眼睛看到的,但是一個“攬”字就把無形的月光有形化,將視覺和觸覺連接一起,從常見的審美視角入手,將人們習以為常的甚至已經出現審美疲勞的感官重新激活:詩人用手捧起了月光,這就營造了似真似幻的意境,這是《明月》直白的藝術手法所不能及的。其二,陸機吸收了駢文的創作方法,并在《擬》中運用了對偶的藝術手法。“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中涼風對寒蟬,曲房對高柳,繞對鳴,復雜的表達方式增強詩句節奏感,使語言靈活而工整。可以看出,陸機的《擬》中已經開始追求聲律美,真的是“相當自覺地把漢字修辭的審美特征研究發揮到了極致。”[5]
除意象和表現手法的創新,《擬》在視角和主題上也有了創新。《明月》完全是從女子的角度來抒發對在外游子的想念,是純粹的女性視角。而《擬》出自陸機這個男性詩人之手,是男性視角。“故當以擬代方式再度發詠時,亦自可由有不同面向、不同考量的取舍損益。”[6]所以,視角的轉變必然也帶來了主題的更換。兩詩都是以月夜思親為主題,同樣在寫相思懷人,但《明月》是完完全全的思婦題材,而陸機的《擬》除了寫游子對親朋的思念外,還抒發了游宦無成的辛酸和不能歸家的無奈。也可以說,《明月》抒發的是“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7],那陸機的擬作則表達了游宦的不得志而愈發濃烈的思鄉情,是結合自己本身的際遇而發出的自我嘆息。
陸機的擬作在保留了原作優秀的創作經驗的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獨特的創作理念和思想內涵,是“襲舊而彌新”的,符合了陸機總結的:“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8]也因為陸機的創新,《擬》不同于《明月》語言的敘事性,顯得抒情性十足,呈現出更加明顯的文人性和具備了更高的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1]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和贈答篇[M].序言:新視域的擴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陸機.中華文化原典讀本[M].文賦.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4]雷達 李建軍.百年經典文學評論(1901-2000)[M].錢鐘書.舊書四篇·通感.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5]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6]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和贈答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葉燮.原詩[M].沈德潛.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8]陸機.中華文化原典讀本[M].文賦.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