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升
摘要:本文從剪紙藝術高度概括著手、試圖從高度簡潔的造型特征、構圖方式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為剪紙藝術對當代設計的啟示進行較為系統的探索。使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推動設計藝術的創新。
關鍵詞:民俗文化;剪紙藝術;美學特征
中國民族在其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以勤勞和智慧為人類工藝文化歷史創造了境界獨到風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藝造物樣式。剪紙是他們表達對這些周圍事物的感受藝術形式之一。
一、神似的美學價值
中國工藝思想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強調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系,而且同時要求用這種聯系符合倫理道德規范。受制于強烈的倫理意識,中國傳統工藝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體量,尺度,色彩或紋飾來象征地喻示對象使之充滿活力。[3]剪紙藝術就是在吸取這種傳統工藝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把直觀具象性和瞬間永恒性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
剪的過程就是生活的真向藝術的美的演化,過濾和升華的過程;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心理和美的追求傾注,體現過程。
(一)簡煉概括,脫形寫神
民間剪紙由于自身的局限,制約了它不善于表現紛繁復雜的場面。力求單純,但不等于單調,以少寓多凝練,傳神為剪紙藝術的最高境界。
(二)徒手行剪,隨心所欲
剪紙藝術大部分是由祖輩等傳授下來的技能,而這些技能通常是衡量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由于沒有特定的標準大部分剪紙作者不畫稿,不依樣,興趣所至,隨意剪來,這樣的剪紙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剪者得于心,看者會于意。這些平衡,參差,平斜,不齊的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美妙結合構成的律動美,隨意美大有“畫到生時是熟時”之意。用過老人的話說:“剪不齊挺受看。”剪者雖不知此論,但在藝術實踐中深諳此道。剪紙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紙張,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紙不善于表現多層次復雜的畫面內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體積、深度和起伏。[1]因此只有,在上采用平視構圖,即將物體和景象由立體形象變為二維空間平面形象,通過對表現素材進行大膽取舍,刪繁就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概括,使畫面重點突出、黑白關系虛實相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突出剪紙的特點。在創作者的剪刀下,剪紙成了沒有體積、沒有空間、不講、不顧比例,憑著經驗和靈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揮灑,大膽的創造。
二、托物言志的美學觀
民間剪紙中借物抒懷取諧音寓意,表達人們的內心世界以及剪紙藝術的處理中難以用具象表達的內容咸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諧音寓意于自然中出深邃
在民間剪紙作品中,反映對偶婚配,歌頌生命繁衍,祝賀新婚和合的象征物常見的有扣碗”花,諸如龍與鳳,蝶戀花,魚搜蓮等等。
(二)富于裝飾,于形式美中強化主題
裝飾主要為適應剪紙必須連接這一特殊工藝制作的要求。裝飾在民間藝術家來說不是簡單的填補空白,裝飾和表現是同一的。馬蒂斯語,是作者把諸多現實概念回返到視覺的純粹可觀性。[4]然后有選擇地運用在某幅剪紙里,以達到進一步豐富,充實主題思想和美化作品的目的。
三、合情違理的審美觀
民間剪紙,最大特點是隨心所欲。
(一)物與物相重的透疊表現
透疊是民間剪紙表現深層與表達作者聯想,想象和情感里面透視的一種藝術語言。
(二)無縱深透視的平面構成
剪紙作品中不見前后之間的縱深變化,各種物體互不遮擋,充分展示各自的美,民間藝術家們習慣于根據對物的實用去理解認識,并且以宏觀俯瞰式表現事物的思維方法,她們重于抒寫心靈,長于平面構成,常常以巧妙的連接產生與現在畫派相似的藝術效果。其實,在這些巧手的作者說來,沒有什么特意追求的現代感,他們運用的只是傳統遺留下和從上幾代人那學來的結構布局法則。神用象通,心以理應是他們最真摯的感情的表達和剪紙藝術的造型真諦。
(三)追求人物形象的完整效果
求完整是我國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和欣賞習慣。
寧肯違理斷笛,也要保持手的完整形象。信手一剪出神奇。這神來之筆是從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和多年藝術實踐經驗的積累中溢出的正是這樣的神品才顯露了作品的藝術魅力與極高的審美價值。
(四)多角度印記的組合結構
生活的豐富,使人的視覺感知印象是多種多樣的,為此在剪紙藝術中,同一畫面可容多種角度的感受印記,依此產生物體的變形。在作者來說變形與不變形是不存在的持剪直鉸就是這樣。
四、中國古代美學的現代闡釋與“情感真理”的發現
質料,色彩,形狀,并具有聯想性。這些都是剪紙藝術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把直觀具象性和瞬間永恒性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既滿足了中國傳統工藝造物寓意又增加了裝飾意味的美感。民間藝術由特定的功能、形態、性質都遠遠超出了宮廷美術和文人美術的范圍,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格局,同時在其時代發展中不斷的茁壯成長。
五、吉祥祝愿的美學特點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廣泛的流傳,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民間剪紙《仙鶴》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據記載,鶴即“延年益壽”,玄鳥是“春神之使者”總稱。在民間文化中鹿稱為“候獸”,鶴稱為“候鳥”,鹿鶴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間鹿與祿同音,鶴又被視為長壽的大鳥,因此與在一起又有福祿長壽之意。在民間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人力勞動成為生存的保證,擺脫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們永恒的理想。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鷹踏兔》是民間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傳統紋樣,在民間流傳極廣。鷹喻“陽”,[2]同雞、鳥、鴉一樣。在民間神化中稱太陽為“三足鳥”,民間稱太陽為“鴉”。兔寓意“陰”民間稱月為兔。鷹踏兔暗喻男女情愛,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題。民間剪紙中常見的坐帳花、喜花都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對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與追求。
六、結語
剪紙又名“窗花”,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自身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如何將歷史留給我們的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設計的理念結合,把傳統民族文化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探尋設計創新的切入點;如何使當代設計從剪紙藝術的造型和構圖中得到啟迪,再發掘、再認識剪紙作品中的元素語言,使其能夠“古為今用”,豐富當代設計的語言符號和表述能力,是非常值得設計界認真思考并付諸實踐的迫切的課題,亦是本文的主旨內容。
【參考文獻】
[1]王光敏.剪紙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民族出版社,2006
[2]孫建群.中國民間美術[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
[3]段改芳.民間剪紙藝術的美學特色[J].美術,1986
[4]劉再復.李澤厚美學概論[J].北京: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