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瑒
摘要:歷來董其昌的書畫作品真偽備受爭議,本文以《峰巒渾厚圖》為例,先闡述董其昌的個人風格,然后從董其昌書畫特點“不畫很工整、細膩、"內行"的山水畫,不畫人物、舟車、屋宇,只畫些寫意的,不在行的山石、樹木、房舍等。”“追求生拙之趣”,題款“親筆書畫一般用楷書,工整、規矩,秀中見拙。而代筆書畫,常寫行書或草書,用筆隨便。”等方面進行分析,對《峰巒渾厚圖》進行真偽判別。
關鍵詞:董其昌;《峰巒渾厚圖》;款題;真偽
一、董其昌簡介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又號香光居士等,華亭人。明萬歷十七年進士,后授編修,出任湖廣提學副使,光宗時為太常寺少卿。崇禎四年,起用為南京禮部尚書三年,后退居家鄉歸隱,以書畫終其生。
二、董其昌的個人風格
董其昌工書法,善山水,為一代宗師。他專長于山水,早年師法黃公望,中年學習董源、巨然,后又學宋元名家。董其昌的山水畫,古雅秀逸,頗具筆墨意趣,以平淡天真取勝。而不足之處則是柔媚有余,魄力不足。從傳世作品看,董畫大體有兩種面貌:一種為水墨畫,比較常見,占董氏山水畫的絕大部分;另一種是青綠設色畫,有時出以沒骨,但數量極少。他注重師法古人,但不為陳法所拘,在對筆墨的認識上,有獨特的見解和造詣。在墨的運用上,能干濕并用,干而不枯,濕而渾厚。在樹、石等形象的塑造上,講究姿態組合的形式美,不強調寫實,而強調韻致和欣賞性。他把書法運筆之法,融入繪畫的皴、擦、點染之中。他的山水畫,煙云流潤,柔中有骨,運筆轉折靈變,用墨干濕濃淡兼之,層次分明。畫風蘊蓄豐厚,清雋雅逸,拙中帶秀,在明代首屈一指。
董其昌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家,而且是一位卓有建樹的書畫理論家。他倡導士氣,主張書畫同源。在筆墨上追求一種生、拙、古、真、淡的趣味。由于董其昌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和書畫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其聲譽名垂海內,一時求索書畫者極多,應接不暇。故他在世時,代筆者、作偽者大有人在。
三、對《峰巒渾厚圖》真偽的分析
(一)從董其昌書畫本身的特點,包括筆法、構圖、墨、色等來判別
董其昌的書法,早、晚年均學顏真卿,其楷書有很濃厚的顏體味,也就是人們常講的拙趣,運筆圓勁含蓄,肉中有骨,柔中有剛。董其昌的行草書,除有顏體的拙趣外,更多的是學五代楊凝式。董其昌的繪畫,不主張對物象的謹細刻畫,而是追求一種文人畫的生拙之趣,即比較忽略山石的形體、結構,甚至出現有些房屋畫得歪歪斜斜,山石、樹木大小比例不符的情形,但卻是真跡。
董其昌不畫很工整、細膩、“內行”的山水畫,不畫人物、舟車、屋宇,只畫些寫意的,或者說不在行的山石、樹木、房舍等。由此看來,凡畫得很工整、細致的山石、樹木、房舍或有人物、舟車、屋宇者,都不是董其昌的真跡,或者說有作偽和代筆的嫌疑。
從《峰巒渾厚圖 》的局部圖中可以看出有人物,一幅圖里畫了好幾處房屋,這些房屋畫得較為精細、端正,且房屋中還畫了人物,甚至還對人物進行了設色,特別是圖中還畫了船只,且船只上畫了人,還對此人進行了設色。從這些跡象上看,我覺得這幅圖為董其昌親筆所為,實在值得懷疑。
董其昌繪畫的另一個特點,是用書法的筆法作畫。董其昌作畫追求書法效果,并把它視為作畫的普遍規律。他畫近樹多用雙鉤,極少一筆點畫。如他繪的《集古樹石畫稿》(故宮藏),其中所畫之樹,幾乎全部用有頓挫、一波三折的線條雙鉤,書法趣味十分明顯。他勾的山石的輪廓線條也是如此,有一種生拙之趣。在畫意上,他不追求“成教化,助人倫”的功利主義,而是主張以畫為樂,寄樂于畫,故人們稱之為“文人墨戲畫”。而作偽者、代筆者所作之畫沒有這種內蘊和趣味。
董其昌名氣大,工作繁忙,應接不暇,有些次品問世,也是常情。而作偽之書畫,絕大多數畫得很認真,有的水平也很高,但破綻之處就在于矯揉造作,缺少變化。《峰巒渾厚圖》作畫細致,有點過于精密,缺少生拙之趣。由此也可以推測此畫不該是出于董其昌本人之手。
(二)從董其昌的款題來判別
董其昌的名款有“董其昌”、“玄宰”、“思白”、“思翁”、“其昌”、“董玄宰”、“玄宰畫”、“董其昌書”等。他署款的規律與別人不同,親筆書畫一般用楷書,工整、規矩,秀中見拙。而代筆書畫,常寫行書或草書,用筆隨便。但也不是絕對化。不過如果依照一般規律來看,這幅《峰巒渾厚圖》上的題款是中規中矩的楷書,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幅圖按理說應該是董其昌的親筆,這和之前的推斷相矛盾。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幅圖會不會是一幅偽作。會不會是作偽者為了讓我們認為這幅圖是董其昌親筆所畫而故意模仿董其昌的楷書,亦或者說此題款是董其昌親筆書寫,但是卻是從董其昌的一幅親筆畫里斷取出來與假畫接在一起。
董其昌落款另一特點,繪畫作品不落“其昌”,書法作品不落“玄宰”,這一規律,在他的晚年作品中多見。而董氏得意之畫,也有署“其昌”的,但不鈐印。董其昌的題跋,多為平行款,行氣一般略向左傾斜。從《峰巒渾厚圖》中,可以看出題跋是平行款,但是行氣略向左傾斜的特征并不明顯。
(三)從董其昌的印章入手難判別真偽
董其昌的印章,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共有120方,其中多數是印文相同,而形狀、大小、篆法、刀法不同之印。董氏印章和其他書畫家不同之處在于,他的印章大同小異的就有好幾套,很難找出標準的面貌,故鑒定他的書畫真偽,不能以印章為準。更有甚者,他的一些得意之作(家藏)不鈐印,而一些代筆書畫,反而鈐上真印或落了真款。這就給我們的鑒定工作帶來了一些難題。因此鑒定董氏書畫真偽,主要要依靠書畫本身,也就是筆法、章法、結構和墨、色等。
從董其昌家出來的書畫,如一些小冊子,紙、絹質地很好,題字不多,蓋印不規則,但鈐印很好的作品,絕大多數為真跡。相反那些大幅的書畫作品,多數不真。因為董氏名垂天下,應酬很多,無暇作大畫或長卷書法。而《峰巒渾厚圖》,縱21.2cm,橫159.5cm,算是大幅長卷圖了,依據董其昌的實際情況,他作此類畫的可能性不大。再加上畫作本身還那么精細,所以很可能不是董其昌真跡。
從古至今,書畫領域總是存在著作品真偽的爭議,作為一個鑒定愛好者,我深知在做鑒定時,不但要有豐富的鑒定知識作基礎,還要接觸實物本身,這樣才能有助于我們更好的鑒定一件作品。
【參考文獻】
[1]趙強.書畫鑒定100講[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2]王以坤.古書畫鑒定法[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3]梁江.中國美術鑒藏史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collection/jd/20080403/143847071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