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聽過南大數學系教授羅亮生先生的講座后,對于用數學邏輯思維來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利與弊問題,和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我所認識到的,傳統文化中“傳統的就是吉祥的”那一種既定的民族風的堆砌思想產生巨大的震動。羅教授在講座開始就提出了我所從未涉及到的問題:為什么中國人對現代文明貢獻幾乎為零?還提出了四大發明為什么只是停留在文盲階段的認識這一層面。
當我們提到傳統文化時首先就會想到,勤儉節約,仁義禮智信等,說到傳統節日想到的便是各種以歌頌某一偉人而立的紀念日。以端午節為例其起源就不詳述了,目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因為他忠君愛國。這就是傳統的、優秀的、值得發揚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立這一日子也是為了教育感化人民群眾,凝聚民族的凝聚力,每年的這個日子激發愛國情懷。
在講座中他還提出了中西方在思想上的巨大差別,西方的思想崇尚理性思維,因而創立人性論與契約論等,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是感性居多。“儒家尚禮樂,道家說自然,都是從一種憂患意識出發,都帶有濃厚的倫理感情色彩。”而儒道思想之所以能一直流傳至今也是因為他們相反相補,相輔相成,成為后世中國學術的主流其所主旨的思想也是迎合著中國人當時所暢想的那樣。
我想就中國傳統思想,儒道釋這三個方面說一下我國的傳統思想,以及為何只有儒家思想承襲了那么久遠,唯歷代君王所推崇。道家思想以老子所建立主張“出世”,佛家主要核心是講求“來世”,而就儒家思想是主張“入世”的。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期由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統治階級的工具。孔子的思想主要是“禮”與“仁”。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禮是制度層面的,仁是道德層面的。究竟道德是制度下的道德還是制度是道德下的制度呢?“禮”與“仁”都是文化,首先要弄清文化下的制度和制度下的文化解決問題。縱觀古今、模觀中外,文化下的制度帶有偶然性,老師舉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帶來了馬列主義,中國文化就是發展也是漸進的。馬列主義來到中國時中華文化還是那個文化,制度下的文化則不同,它有必然性,或者說它帶有規定性。儒家更講求階級制文化在制度的約束下是走向一種規定性的范疇,我們所熟知的《論語》并不是孔子編寫的,而是孔子的弟子在他所授,所聞的環境下,根據孔子的平時的言行舉止所編寫出的,就比如孔子所言“名不正則言不順”這一句推理,用數學的思維倒退過來就是名字起不好連國家都會滅亡,這里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只是潛在的偶然性,但是就是如此小小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圣人所犯的錯誤,這里并不是說孔圣人所說的都是錯的,只是對他犯的小錯誤沒有人敢去用辨證的邏輯思維去推理,就一味的接受教理,這也許跟當時的時代有一定的關系,封建思想束縛著人們的思維在那個時代沒有人敢去把皇帝都崇拜的圣人給推翻,這就更體現出當時人們思維的閉塞,也體現出了那個時期圣人最大的封建等級制度。而西方更講求真理性,由柏拉圖提出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就能看出遠在古希臘時期西方就開始追求真理,敢于推翻謬論。然而也就是如此森嚴的等級制度也使得我們國家的創新思維受到限制,就如同教育學里有說關于教育,過去式把人當“物”來教授的,并不講求你的個性發展,之后隨著教育的發展在教學上才把人看成“人”尊重個性,提倡創新,就是這一創新思維的缺乏導致諾貝爾有關于科技的獎項同我們中國人好像就沒有交集過一樣,這里并不是說中國人笨,而是教育的缺失,并沒有把我們引入創造的氛圍里面去。
然而佛教雖然不是古人所提倡的供統治者推崇的教派,也不是時下最流行與社會中的信仰,可我不得不提它,因為他是唯一一個講究平等觀的宗教信仰。“眾生皆可成佛——心即是佛”我看過宗薩仁波切的一本《佛陀的證悟》這本書,它里面有說:“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一切現象既非無因也非源于創造者,而是來自姻緣;行之善惡取決于背后的動機而非行為本身等等,將這些教導世人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是佛陀說的四法印,也是教導我們信仰佛教的真正見地。這也是我為什么對佛教生信不疑,我對于老師說的阿賴耶識我相信它也是存在的,就像過去常常有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就是對因果報應的解釋,我前世積德做善事,來世便可蒙陰。而用老師的數學的方法一推理便又不成立了,但是我覺得佛教的因果是可以教導人的只要深入人心,便可真正起到法律所不能有的約束不到的道德層面上的管制。如果心里有阿賴耶識相信有今生來世,那么自然就不敢妄自菲薄的做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社會會和諧很多。而佛教中有很多的教育人們的小故事也特別的有意思,佛教在印度為何如此的昌盛它不光是印度王子悉達多一個人的成果,更是無數僧侶所推崇的,全民所信奉的對于阿賴耶識的懼怕與向往。
回歸主題對于傳統文化在藝術這一方面上我讀過高爾泰先生的《尋找家園》在書中他在給敦煌藝術研究所做研究院的時候,深深地覺得我們國家對于千古文化的不作為,不保護得這一愚昧意識感到惋惜。在我國援助大量俄國人的時候,把莫高窟里的洞穴給那些收留者住,他們用小刀刮佛像上的鎏金面,每天在里面煙熏火燎的做飯,取暖給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損害,還有文革時期大量的文物破壞時不可估計的中國文化的損失。而這些都是因為人民的素質沒有達到,思想的覺悟性不高所造成的,不尊重傳統藝術文化。就像困擾著中國人民的霧霾問題,中國人如果沿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我覺得就會尊重自然界,而上個世界不惜一切代價發展經濟的中國現在變成了19世紀的倫敦霧都的狀態。這又需要多久才能改善呢,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一點點的進步,發現了問題再去改善,呈螺旋式上升狀態,正如高爾泰在《美是自由的象征》里所說的“西方所謂的和諧主要是指自然的和諧,它表示自然界的秩序。中國所謂的和諧主要是指倫理的和諧,它表示社會和諧和精神世界的道德秩序,中西審美意識的這種差別反映出西方物質文明的務實精神,同東方精神文明的務虛精神各有不同的測量。”
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精華還是糟粕不能以一概全,我覺得套用中學課本里的一句話“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層出新、革故鼎新”勢必是需要這樣對待的,羅教授只是在用數學的邏輯思維方式在縱覽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不是完全的否定,當然有否定才會有肯定。我覺得這是一種讓文化趨于前進的狀態,是一種好的狀態。
【參考文獻】
[1]高爾泰.尋找家園[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06)
[2]高爾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12)
[3]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正見:佛陀的證悟[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7(01)
作者簡介:王席(1990.6)女,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