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泓
《桃花扇》是清初孔尚任所著的著名傳奇,而桃花扇則是劇中一個重要道具,近年來針對此扇應該是團扇還是折扇的問題,在學術界展開了一場爭論。
一
嚴中先生是著名的紅學專家,他在20世紀末撰文認為桃花扇應該是折扇,理由如下:第六出《眠香》中,侯方域在扇面上題詩后,李香君“收扇袖中”,此動作明顯應該是折扇的造型;第二十二出《守樓》中,李香君“持扇前后亂打介,好利害,一柄詩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劍”,也在隱喻折扇;第二十三出《寄扇》中,李香君“不免取出侯郎的詩扇,展看一回”,然后又“手帕兒包,頭繩兒繞”,如果是團扇,則“展”和“繞”兩字無從說起;第四十出《入道》中又有唱詞曰:“虧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條條?!比绻@柄扇是紗制的團扇,那么李香君是不能將其“扯碎一條條”的。
他還以近人張伯駒的文章為例,指出有人曾親見此桃花扇,“扇為折疊扇,依血痕點畫數筆”。可見,此扇應是折扇無疑。
該劇第六出《眠香》中侯方域曾說:“小生帶有宮扇一柄,就題贈香君,永為訂盟之物吧!”明確提出是宮扇,而《辭海》則把宮扇解釋為“圓形有柄的扇子”。針對此觀點,嚴中先生認為,宮扇是指宮中所用的扇子,宋代以前宮扇確實是指團扇,但明末清初的宮扇則以折扇為主。
應該說,嚴中先生的論據非常充分。但包銘新、沈雁兩先生認為桃花扇是團扇,也許他們沒有見過嚴文,所以21世紀初在《讀書》上撰文說“還沒有看到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
包文首先介紹了折扇和團扇的別稱,重點敘述團扇和宮扇的關系,“及至明清,蘇州地區曾生產宮中所用的團扇,民間以此為榮為貴,攀龍附鳳,遂將日常所用之團扇一概稱為‘宮扇或‘絹宮扇”??梢妼m扇并不是指宮中所用的扇子,而是團扇的別稱,既然劇中侯方域明白說自己要將宮扇贈予李香君,那么此扇乃團扇無疑。再從劇中情節來看,李香君倒地撞頭“血噴滿地”濺污扇面;此后香君倦臥,而楊龍友來探視,見扇有污,抽取看后加以點綴,化血污為桃花,方成桃花扇。由此看來,這柄扇一直是打開著的,方能被濺被窺。而折扇通常收攏成一握,扇面并不顯露,僅當需要時才打開,由此也可證明此扇乃團扇。
針對劇作中第六出“遂舒開宮扇”和第二十三出“扇兒展在面前”的描寫,包文認為“舒”和“展”并不是指展開,而是指“顯現”的意思;此外,劇作中有“向袖中取出扇介”一語,包文認為團扇也可藏于袖中,并不能敲定為折扇。所以,他們認為改編者或不知原委,或為了舞臺效果,導致現在戲劇舞臺上多用折扇作為道具,而這又會產生誤導作用,使得現代人以為桃花扇就是折扇,其實桃花扇應該是團扇。
包文和嚴文最大的區別在于對宮扇的認定上。嚴文認為宮扇是指宮中所用的扇子,而明末清初的宮扇則以折扇為主,所以此扇應該是折扇;包文則認為宮扇并不是指宮中所用的扇子,明清時期民間日常所用之團扇一概稱為宮扇,所以此扇應該是團扇。
二
上述兩文都僅僅在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論證上也都能自圓其說,并沒有引起爭論。爭論于21世紀初在另幾位學者之間展開。
史揮戈、吳騰凰兩位先生撰寫了傳記文學《李香君傳》,根據張伯駒的文章,把桃花扇認定為折扇。他們又提出宮扇是指宮中的扇子,并詳細敘述了桃花扇的來歷:那把桃花扇,原是崇禎皇帝的宮廷御扇,在侯恂升任太仆寺少卿時,崇禎皇帝把它贈給了侯恂,侯恂在升任戶部尚書時又把它送給兒子侯方域。后來,侯方域在南京與李香君定情的當天晚上,把它贈給了李香君,并在扇面上題詩一首。李香君遭巡撫田仰逼嫁時,血濺宮扇,畫家楊龍友就血痕點染成桃花扇,遂成一代佳話。
蔣星煜先生見到該書后,認為不應將桃花扇認定為折扇,雙方在幾次書信來往后,蔣先生陸續撰寫了五篇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堅持認為桃花扇是團扇。他認為:“那柄扇子既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的信物,更是貫串全劇的砌末(道具),究竟是什么樣的扇子不能不認真對待?!庇终f:“作為《桃花扇》一劇最主要的道具桃花扇,我認為是宮扇或折扇,是一個原則性問題,不能隨意處理?!彼睦碛捎袃蓷l:一、劇中提到團扇、宮扇、宮紗扇等,而“紈扇、團扇、宮扇、宮紗扇都是同義詞,不是折扇也”。再加上乾隆年間詩人陳文述在媚香樓題詩,有“桃花宮扇今猶在”之句,更使人確信桃花扇為宮扇無疑,所以“孔尚任的判斷我們應該尊重”。二、歐陽予倩、王季思、朱端鈞、谷斯范諸戲劇家、作家均毫無保留地肯定桃花扇為團扇,我們不應輕易否定。
蔣星煜先生針對史、吳兩先生所認定的桃花扇來歷,認為侯李愛情生活中有可能先后牽涉到三柄扇子。“李香君未結識侯方域之前,她用的是宮扇,而折扇用扇墜者遠較宮扇為少甚至根本沒有,所以才會有香扇墜的雅號。楊龍友繪桃花的那柄扇子也絕對是宮扇,今存有關詩文均可作證。而侯方域如果把隨身攜帶的扇子送給李香君作為訂盟信物的話,倒也會是折扇的。但絕不是侯恂得自崇禎皇帝的賞賜之物,因為事先侯方域并沒有做任何準備,他沒有專門去采購什么珍奇物品,一時之間不容他有別的選擇,就匆忙把平日使用的折扇贈予了。當時文人雅士都用折扇,無論閨秀或歌妓都用宮扇,如果侯方域事先決定贈扇,他會購買宮扇贈李香君的?!?/p>
蔣星煜先生把認定桃花扇為折扇的行為指責為“既不符合孔尚任的意思,也違反了歷史真實、生活真實,又曲解了‘宮扇的詞義,故決不可取也”。
因為蔣星煜先生在古代戲曲研究界的重要地位,此事似乎可以蓋棺論定了,但不久華夫先生即撰文反駁。他根據明代陸容、沈德符、劉若愚的記載得出結論,認為“自成祖始,即曾以折扇遍賜群臣,內府復與仿制,漸傳入民間,時稱‘宮扇”。可見當時的宮扇應該是指折扇。而且,“明成化之后,折扇早已傳入民間,金陵妓女久已不用團扇。李香君乃崇禎問名妓,當然是追求時尚,不會謹依舊制,固守團扇而不變,侯方域贈予李香君的定情物,正是這種時尚的折扇”。他堅持桃花扇是折扇的觀點。
華夫先生既批評了王季思先生的注釋,又反駁了蔣星煜先生的觀點,堅持認為劇中“隨郎團扇影,搖動一身香”中的團扇是指“張之如滿月,下有短柄,居扇之半”的另一種折扇,而并不是指通常所說的團扇。除此以外,他也反駁嚴中先生認為宋代以前宮扇確實是指團扇的觀點,認為唐代時后宮中已經有“偏扇”“團扇”“方扇”等諸扇,而這些都可稱為宮扇。最后提出“通過《桃花扇》之爭,反映出來的不只是《桃花扇》注釋之誤,而是對中國扇制的忽視,對中華物態文化研究的忽視”!
綜前所見,雙方爭論的焦點其實還是在宮扇的含義上,即宮扇到底是指宮中的扇子還是指團扇的別稱。
三
《桃花扇》至今還活躍在戲劇舞臺上,而桃花扇又是其中一個重要道具,自然值得引起我們格外重視。針對此扇應該是折扇還是團扇的問題,我國老一輩的學者大多認為應是團扇,但近年有多位學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認為桃花扇應該是折扇?!芭_灣一些學者和大陸的一位考古專家堅持是折扇。”
雙方爭論的焦點在宮扇的含義上,在這一問題上,雙方也都能自圓其說,在這種情況下,再糾纏此定義已無必要。而《桃花扇》作為文藝作品,孔尚任肯定有虛構的地方,章培恒先生曾經說過:“考諸實際,劇本所寫,乖于史實者不少……《桃花扇》所寫的侯方域與李香君的生死不渝的愛情并非事實?!彼裕覀冊偌m纏歷史上到底有無此扇也已無必要。正因如此,探討桃花扇到底是折扇還是團扇,就要從內證,即從戲劇的具體描寫上來找材料。而就現在各學者所提出的證據而言,“折扇派”更充足。“團扇派”提出的證據,“折扇派”都能加以反駁;而“折扇派”提出的有些證據,比如嚴中先生提出的幾條證據,“團扇派”很難加以反駁。另一方面,就舞臺效果而言,很明顯用折扇的效果更好,這才導致“由《桃花扇》改編的劇種很多,有京劇、粵劇、昆曲和越劇等。在這些戲劇中,所用道具扇無一例外都是折扇”。而且,“1963年拍攝的電影《桃花扇》和前幾年拍攝的黃梅戲電視劇《桃花扇》以及昆劇《桃花扇》都采用折扇作為道具”。
因為孔尚任在創作該劇時沒有明確說明到底是團扇還是折扇,才導致現在的這場爭論。真假越辯越明,希望有更多學者加入這一研究隊伍,讓這一問題最終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