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忠旺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非營利機構在我國逐漸發展起來,它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非營利機構在我國的產生和發展,是符合經濟社會規律和發展要求的,它能滿足中國社會特殊群體的多樣化需求,彌補政府工作的不足,對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非營利機構的概念出發,重點闡述了中國非營利機構的的地位和作用,這對明確非營利機構在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非營利機構;地位;作用
新時期,我國在非營利機構職能作用的發揮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社會問題,在這種客觀的背景條件下,國家和政府加大了對非營利機構的重視力度,這位非營利機構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對非營利機構在我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研究,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是實現社會經濟共同發展的要求。
一、非營利機構概述
(一)含義
非營利機構也可以稱為志愿組織、民間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等。中國的非營利機構分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非營利機構就是不以盈利為目的從事社會公益活動的團體、組織和機構,非營利機構可以是教育機構、事業單位和民辦教育機構等。
(二)分類
根據非營利機構的性質可以分為學習機構、協會機構、教育培訓機構、項目實施機構和籌資機構。根據非營利機構的注冊地點可以分為地方性機構、全國性機構和國際性機構。根據非營利機構的工作領域可以分為教育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環境保護機構、扶貧機構和綜合機構。
二、中國非營利機構的地位
當前中國社會各個領域不斷進行社會改革,社會矛盾加劇,非營利機構在社會中的作用也因此顯得越發突出。而且由于社會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對非營利機構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因此,促進非營利機構在我國的發展,對解決社會問題,維持社會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的非營利機構是通過對服務對象的服務實現其職能的,體現的是一種雙方自愿的服務關系。中國的非營利機構由于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只能通過國家資助和項目申請的方法維持運行,這使得非營利機構的發展在中國受到嚴重的阻礙,在組織決策的發揮上觀點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因此只能在非營利項目和公益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反映自身和服務對象的利益訴求。
我國的非營利機構在與其他非營利機構的關系上,處于非營利機構數量的有限性的特點,導致不同的機構和組織之間競爭關系不是很激烈,主要的關系體現的是不同非營利機構之間的合作,但是這種合作關系只是簡單的流于表面,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合作機制。
我國的非營利機構同企業之間的關系并不緊密,因為它從企業中獲得的資源較少。由于企業是以獲得經濟利益為目的的盈利性的組織機構,企業對非營利機構的捐贈行為不能獲得政策優勢和經濟利益的增加,因此,導致中國的企業傾向于自己從事公益和慈善事業,這也體現了對非營利機構的不信任,使得非盈利機構在我國的發展和地位得不到提升。
當前階段,中國非營利機構正處在蓬勃發展時期,它成為推動社會公益發展的重要倡導者和協助者。盡管非營利機構在當前中國社會中的地位不甚明顯,但是在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下,它的發展空間相當廣闊,同時其在社會中的職能得到有效發揮,可以很好的起到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作用。
三、非營利機構的作用
(一)提供公共產品
非營利機構所提供的社會服務功能突出體現了非營利機構的公益屬性,成為顯示社會公信力的重要方式。非營利機構所提供的社會公共產品,同政府相比更具備參與性、志愿性和競爭性的優勢,因此,非盈利技工在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上可以實現與政府機構的互補與合作,有效的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
(二)優化資源配置
非營利機構在社會中發揮的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是其主要的功能之一。這種作用在中國社會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依據自身機構的非營利性和公益性,能夠能容易從社會中獲得資源的捐助和籌集,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在通過自身資源配置職能,有效發揮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在非營利機構志愿性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社會各個方面有公益只想的志愿者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去,實現人力資源的配置。通過非營利機構的這種資源配置的職能作用,使得社會資源和收益合理的回饋到社會有需要的人群中去,提高了社會效益。
非營利機構的資源配置的作用是建立在社會公眾信任的基礎上的,是人們主動采用的一種自愿行為。它與政府資源配置的強制性不同,也與企業經濟關系不同,非營利機構的這種智能體現了社會公眾主體的參與和支持,是一種合理有效的優惠資源配置的機制。
(三)調解社會矛盾
非盈利機構中突出體現了公益、慈善、自愿參與、平等互助等優良的理念,在非議和管理機構運行過程中,可以有效的解決人與人之間,人與非營利機構之間非營利機構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同時非營利機構通過舉辦公益和慈善活動,有效的為志愿者和服務對象爭取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的建立,完善人格發展,提高了社會公民的素養。而不同的非營利機構之間可以通過機構成員和志愿者的觀念的表達和意志的訴求,提高了在非營利機構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話語權,推動了民主制度的發展。
(四)完善法規政策
非營利機構具有推動法規政策完善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因為非營利機構是社會主體進行公益活動的主要機構,因此對法律發箍和政策的制定具有較為權威的話語權和發言權。非營利機構服務的主體是特定的社會群體和弱勢全體,它代表某一群體維護利益,在公共政策和立法司法的確立上體現了社會的公平和公正。非營利機構通過借助自身的優勢,吸引社會輿論和大眾媒體的廣泛關注,引起共鳴,進而印象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的制定、實施和效果。
非營利機構在社會職能發揮上,各個不同職能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且互為條件,為非營利機構在我國社會發揮有效的作用提供了政治和社會保障。非營利機構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彌補了政府機構工作的不足,更好的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發展條件。
四、結語
中國的非營利機構就其發展現狀來說,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不斷提高非營利機構在中國的社會地位,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用,對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呂星.淺析中國非營利機構的地位與作用[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1999,11(01):61-65
[2]呂星,路遙.非營利機構的職能及其在云南的實踐[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06):56-60
[3]楊梅.新時期中國非盈利組織的發展與整合[D].吉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