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蕊
摘要:大規模地應用新興的信息、知識和科技等生產要素替代傳統的要素,構造和發展人類社會的最新文明——知識經濟。知識經濟是知識積累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知識經濟的本質就是社會生產力的高度智能化;知識經濟是以智能為核心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生產力系統;知識經濟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物質力量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本質。我們要盡快建立保障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科學支撐體系,以促進生產力迅速向前發展,實現“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
關鍵詞:知識經濟;生產力發展;密切關系
技術進步改造著生產力,而技術進步的源泉,正是作為生產力要素之一的人力資源。無論是研究與開發的進行,還是技術創新和創新的擴散,都越來越取決于勞動力素質,即人力資源的素質。知識經濟時代,可以說“知識就是力量”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知識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
在長達2000 多年的物質經濟發展進程中,從原始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付出了自然資源過量消耗和生態環境嚴重失衡的巨大代價,建成了當代的高度文明。當我們全面審視世界 2000 年來的經濟形態演變,無爭的事實是,靠傳統的土地、勞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支撐的物質經濟走到了盡頭,地球己不堪重負,可持續發展出現深刻危機;無可選擇的選擇是,在現有文明的條件下,大規模地應用新興的信息、知識和科技等生產要素替代傳統的要素,構造和發展人類社會的最新文明——知識經濟。
首先,知識經濟是知識積累和科技進步的必然。據 OECD 發表的《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所下的定義:“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所謂“知識”,它包括人類發明和發現的所有知識,其中,主要是科學技術,管理和行為科學的知識。知識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反映,也是進行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不斷積累的經驗的總結。從有人類社會存在的那一天起,知識便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元素而存在。在人類社會自然界獲取生存必需品的競爭中,人類經濟經歷了游牧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這些形態。然而,哪種經濟型態能缺得了知識呢?如農業經濟講究“適時播種”,“適時”就是知識,沒有這種知識,錯過了節氣,輕則減產,重則顆粒無收。工業經濟更是如此,瓦特發明得蒸汽機,以及后來發明得珍妮紡紗機和電動機,使人類的體力得以延伸和解放,帶來了我們當今正在享用的工業經濟文明,這種蒸汽機、紡織機、電動機都是那個時代人類最尖端的知識結晶。誰都可以認識到,在以往的這些經濟形態中,經濟形態越發展,所需的知識就越多,知識所起的作用就越大。量變引起質變,終于會到達比任何其他要素,如海洋、土地、森林、礦藏、工廠、機器設備、貨幣(資本)等都更為重要的這樣一個轉折點,于是就產生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人類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社會經濟形態。
其次,知識經濟的本質就是社會生產力的高度智能化。因而它是生產力發展到電子信息時代的產物。社會生產力以科學技術為基礎、以升級換代為形式的不斷智能化規律,反映了發展的歷史趨勢和一般結果,反映了生產力從低級到高級的的發展過程。這一趨勢和過程大體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是“自然的人化”階段,即人類運用自己的智慧,從自然界獲取物質和能量,并利用各種物質手段武裝自己,以增強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這一般結果是人類創造了以農業和工業經濟為代表的物質文明,使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人類先后進入了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是“人的自然化”階段,即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的長期過程中,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手段的改進,人們逐漸認識了自然的本質并掌握了自然運動變化的法則,并把這些認識抽象和內化為人的智力和知識等本質力量,從而實現人的自身塑造,使人的本質日益豐富和完善,行為更加合乎客觀規律,自身能力更加全面強大,能夠在自然面前有更大的自由,能夠日益削弱自然因素對社會生產力的消極制約,能夠按照人類的積極目的去改造自然和社會。這一過程的一般結果是人們在物質經濟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經濟類型——知識經濟,使社會生產力上升到更高的發展階段——電子信息生產力階段。此時,物質財富的增長,主要不是靠增加資源、勞動、資本和場地,而是靠知識、技術等智力資源的作用,帶動物力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以盡可能少的勞動時間,創造日益豐富多樣的社會必需品(物質的和精神的)。
第三,知識經濟是以智能為核心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生產力系統。它以科學知識為資源基礎,以高科技手段為中介,以經濟發達為目標,是知識、技術和經濟緊密結合、良性互動的高級生產力發展形式,是以科技為主的、以知識、生產、分配、創新和使用為要素的經濟。以知識經濟的典型代表軟件產業為例,全球軟件市場的年市場規模已高達 4000 一 5000 億美元;美國計算機軟件的產值已是硬件產值的 1.4 倍;全球 500 家最大公司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與美國 5000 家軟件公司的貢獻大體相近;微軟公司的“視窗”軟件占有世界 80% 以上的市場,該公司每周增加資產 4 億美元。有關調查統計表明,1993 年以來,美國工業增長的 45 %是由信息產業帶動的,高技術產業已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7 %,而傳統的支柱產業只占 14 %,汽車產業僅占 4 %。在此期間,以微軟公司和網景公司為代表的 5000 家軟件公司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其中微軟公司的市值(上市股票的價值)已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市值總和。從美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功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以創造性的知識為核心,運用知識生產、發展知識產品,并以此來推動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第四,知識經濟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物質力量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本質。知識的力量一方面要以物質力量為保證條件,另一方面它最終還要轉化為物質力量和物質產品(當然也包括精神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知識經濟的生產標志著人們獲取物質產品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不再由物質到物質,消耗巨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是由知識到物質,以智力資源的開發帶動物力資源的開發。這是生產力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反映了生產力不斷智能化的歷史趨勢。
總之,我們應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積極主動的務實精神,抓住機會,迎接挑戰,大力加強科學研究,盡快建立保障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科學支撐體系,以促進生產力迅速向前發展,實現“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
【參考文獻】
[1]公衍照.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
[2]樓高翔,曾賽星,鄭忠良.集成創新的范式演變:從個體創新到供應鏈技術創新協同[J].科技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