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田
摘要:文章主要列舉了現階段基層鄉鎮文化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分析指出只有正視農村文化生活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的做好基層鄉鎮文化建設。
關鍵詞:文化生活;制約;探究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加強農村文化成為廣大農民的呼聲,但是也要看到,在廣大的農村還存在著諸多制約農村文化建設的瓶頸因素,因此需要基層鄉鎮文化職能部門深入農村了解情況,并解決在文化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
一、對文化建設作用認識不足
毋庸諱言,不少基層鄉鎮依然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對外招商和引進大項目上,而對農村文化建設卻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雖然文化建設屬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范疇,但地方政府還未從四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高度來認識文化的戰略地位,對市場經濟體制為文化發展提供的新動力、新條件認識不足,從而束縛了文化改革的信心和決心;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手段,忽視其作為社會發展目標的一面;有的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將文化建設真正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的總盤子和干部的考核指標,對加強文化建設的措施辦法不多,現有政策法規的執行和落實亦不到位,從而導致文化建設滯后。
二、文化建設經費不足
我國文化事業經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鄉差距大。首先是工作經費緊缺,公共文化機構運轉困難。縣鄉財政每年撥付的經費,只能保工資和維持日常辦公,必要的設施無法更新,用于業務培訓和下鄉輔導、演出等活動的經費少之又少。鄉鎮文化站除工作人員工資外無業務經費,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經費相當困難,基本上都是靠臨時有限的籌措。由于沒有業務經費,文化站無法增添實用種養技術等方面的新書,書架上擺的都是建站時添置或者社會上捐贈的一些圖書。有的鄉鎮文化站無法解決報刊的訂閱經費,只好把鄉鎮政府工作人員看過的報紙放到文化站供群眾閱讀,而且報刊種類只有二三種,難以滿足農民讀者的閱讀需求;村級文化活動的經費就更困難。村修建戲臺和文化室,除了縣、鄉(鎮)政府的少量投入外,大部分資金靠集資,由于集資有限,有的村的文化室和戲臺成了“半拉子”工程。
三、文化建設人才匱乏,缺少優秀人才
由于體制方面的原因,當前鄉鎮文化站人員普遍年齡偏大,專業人員偏少,不能滿足對鄉鎮文化站和農村骨干進行培訓輔導的需要。因為編制的限制,很難實現人才的更新,不可避免地出現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現象。農村文化建設應充分調動、發揮文化管理者、文化藝術人才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文化人才隊伍是文化建設事業的主體,繁榮農村文化生活、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離不開一支業務強、素質精的文化隊伍。雖然近年來許多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強基層文化建設,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但是,農村文化人才隊伍薄弱,且嚴重老化,已成為制約基層文化發展的一大桎梏。現在的農村文化隊伍后繼乏人的情況,專業人才老化嚴重,農民自辦的文藝隊伍里隨著外出打工的青壯年越來越多,家里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文化隊伍年齡結構的老化,創作、表演隊伍后繼無人,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面臨失危,農村文化活動因此受到影響。
(一)文化基礎設施薄弱 由于人財物的欠缺,致使農村文化建設基礎設施薄弱。一些鄉鎮還沒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站所,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設施、設備、場地,加之鄉鎮財政狀況都不樂觀,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難度大。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主要以鄉鎮為主,資金投入十分有限,人力不足,鄉鎮送戲送書送電影,群眾看了則了,于基礎建設不多。由此,導致農村文化設施嚴重不足。鄉鎮文化中心簡陋,村文化室則掛牌而已,有名無實。群眾文化活動缺場地,無器材,開展十分困難,制約了農民對文化、科技的渴求。文化工作缺人抓,組織開展的活動少,對群眾自發的活動又扶持引導不力,發展基本處于供不足需的狀態。
(二)文化演出藝術性、趣味性不高 鄉村演出市場主要是政府主導和民間經營。政府主導的演出下鄉模式主要是招標文藝演出團體,采購其演出服務,讓村民免費享受,而民營演出團體則利用表演進行營利性演出。政府主導有利于把握鄉村文化演出市場的方向和脈絡,通過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和有保證的精彩演出引導鄉村文化的方向,但往往很難在根本上滿足廣大鄉村百姓的需求,甚至會流于形式。而民間文藝團體的演出,填補了相應的空白,演出內容貼近百姓、源于生活,但在內容和格調上缺乏把控,往往用低級庸俗的內容迎合受眾。演出質量難以保證,存在濫竽充數等情況,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等。“流于形式”的原因時一是政府監督缺位,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公益演出跟蹤監測和評估機制,為部分團體渾水摸魚提供了可乘之機;二是政府對國有團體和民營團體施行差別化待遇,民營團體的補貼標準低于國有團體,挫傷了民營團體的積極性,而國有團體的服務意識又有待提高;三是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導致文藝團體在劇目的創作等方面缺乏積極性。他們規模普遍較小、專業人才缺乏、原創不足,都是采用拿來主義,且多以搞笑、娛樂為主,缺乏原創經典劇目。
(三)農民文化素養不高 應當看到,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學知識和人文素養,缺乏現代思想觀念和創造精神。數千年來,中國農民在封閉的窮鄉僻壤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小農文化意識,養成了安貧樂道、墨守成規的生活習慣。大部分農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時,由于封建殘余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依然盛行,修墳墓、建寺院、塑神像等現象在農村極為普遍,封建迷信活動嚴重影響著農民的精神文化追求,這些也是制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農村文化產業化不足
要建設先進的農村文化,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建立規范有序的農村文化市場,把農村文化產品與文化市場緊密聯系起來,改善農村的文化消費環境,提高農村文化資源和產品的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但農村文化要素市場還基本上處于未開墾狀態。如農村的文化資金市場、文化藝術設施與設備市場、文化藝術人才和文化勞務市場等尚未形成。文化團體存在著規模小、重復建設、效益低下等問題,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又不能從根本上滿足農村的文化市場需求。
綜上所述,基層鄉鎮政府和文化職能部門要正視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尋出適合適合自己的文化建設道路,從而更好的滿足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可造就高素質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