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趙忠秀 李翠錦
摘要: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非洲以其巨大的油氣儲量和開發潛力成為世界各國能源博弈的棋盤。非洲對于中國能源安全意義重大。然而,在資源民族主義回潮、能源問題“政治化”以及西方國家營造的“中國新殖民主義論”、“中國威脅論”等輿論壓力不斷增大的形勢下,中國投資非洲能源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中國政府和企業必須及時調整思維,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積極應對各方挑戰,抓住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實現博弈非洲能源的勝利。
關鍵詞:投資非洲;能源博弈;新思維;海上絲綢之路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變化的今天,非洲以其巨大的油氣儲量和開發潛力成為全球能源格局多元化中的重要一元。新世紀以來,在深水勘探技術等新技術的支持下,西非幾內亞灣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及東非地區相繼獲得一系列油氣重大發現,使得非洲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大幅上升。特別是在東非地區,繼烏干達成功吹響油氣勘探的號角后,坦桑尼亞、莫桑比克、肯尼亞等國家也陸續掀起了油氣開發的熱潮,在裂谷盆地、陸架盆地獲得一系列重大發現;此外,中南非的蘇丹、乍得的新發現,形成了一批新的重要油氣產區;西非深海勘探也獲得突破,為西非油氣開發開辟了新的領域。加上傳統的能源高地北非地區,2012年非洲地區石油產量占世界原油產量的10.4%,石油剩余探明儲量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儲量的7.8%;天然氣產量占全球的6.2%,天然氣剩余探明儲量占世界天然氣剩余探明儲量的7%。整個非洲地區油氣開發潛力凸顯。
非洲油氣資源巨大的開發潛力優勢、油氣質量優勢、開采成本優勢以及運輸便利優勢,使其成為世界各國能源博弈的棋盤。中東和非洲是中國能源資源最主要的來源地。由于中東政局不穩,戰亂不斷,使得非洲能源在中國能源安全戰略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然而在世界各國競相布局非洲能源的形勢下,中國在非洲的能源資源開發與合作并非一帆風順,面臨著來自世界大國與非洲本土、地緣政治與能源外交、國家戰略與企業投資等多層面的挑戰。尤其是當前資源民主主義回潮、泛政治化興起的國際形勢,以及西方國家散布的“新殖民主義論”、“中國威脅論”、“資源掠奪論”等各種輿論對中國博弈非洲能源形成了非常不利的環境,帶來了更加嚴峻的挑戰。面對新挑戰,基于現實主義的能源安全觀所主張的零和博弈的思維,以及部分大國殘存的冷戰思維顯然已不合時宜,中國亟需創新思維以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思維的勝利成為中國在非洲這場激烈的能源博弈中獲勝的首要保障。政府和企業應分別從自己的角度創新思維模式,形成新的理念。
一、 政府應從宏觀方面為中國博弈非洲能源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充分的保障
1. 以尊重事實、積極回應的思維應對“新殖民主義”的詆毀。非洲能源成為大國競相爭奪的重要目標,中國在非洲的能源資源開發合作必然引起西方大國的戒備和敵視。西方主流媒體和部分學者將中國在非洲的能源資源開發冠以“新殖民主義”的帽子,故意歪曲事實,抹黑中國企業,誤導非洲民眾;非洲當地的反對派黨及非政府組織受西方影響,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對中非能源合作發展形成掣肘。對此,中國應該改變往日只做不說或多做少說的習慣思維,提高主動宣傳的意識,通過講事實、擺證據給予有利回擊,以維護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首先,從能源進口角度看,中國從非洲進口石油只占到非洲出口總量的約十分之一,而美國和歐洲從非洲進口的石油約是中國的三倍,中國遠低于歐美。其次,從宏觀層面看,中國從政治、法律、經濟上都不存在“新殖民主義”的動機和傾向。政治上,中國不干涉別國內政,積極倡導并忠實履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法律上,中國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其作為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石。經濟上,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一貫遵循互利共贏的合作原則。這與西方殖民主義的掠奪式、只取不予、對非洲國家內部事務指手畫腳的做法有著本質區別。西方散布這些言論是無中生有或肆意夸大,意在“妖魔化”中國,遏制中國的崛起,政治意圖十分明顯。因此,中國必須以客觀主動、積極應對的態度給予強有利的政治或外交回擊,讓國際社會認識到他們的批評是不符合事實的,是另有企圖的。另外,國內媒體應避免過度地宣傳對非能源并購的成就,以消除當地民眾可能存在的心理上的敵意或擔憂。為中國博弈非洲能源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
2. 以先予后取、互利共贏的思維應對資源民族主義的重新崛起。近年來,在地緣政治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各種保護主義回潮,資源民族主義在世界主要資源國中重新興起,非洲國家表現明顯,突出表現在以抬高準入門檻的方式限制外資對本國能源的并購和控股;對外國企業加征各種能源稅;外國資本要參與開發其能源資源需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等方面。中國與非洲雖有著傳統的友好關系,但資源民族主義的崛起給中國能源企業開發非洲能源帶來了更高的成本以及更多的風險,對中非油氣開發合作構成了嚴重挑戰。對此,中國必須樹立先予后取、互利共贏的思維。首先,應該認識到資源民族主義是一種周期現象,是可以控制的,中國政府和企業不能因資源民族主義的出現而退縮,應堅持下去,主動并積極承擔資源國社會責任,努力幫助其解決經濟發展等問題,在資源國的社會發展和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其次,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相互依存的趨勢不斷加強,必須建立合作共贏的新能源安全觀。尤其在非洲,應積極實踐習主席教導倡導的“先予后取、多予少取”的義利觀,不但“走出去”,更要“走進去”,助非洲資源國當地發展一臂之力。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資源民族主義的負面影響,為中國順利進入非洲能源開發合作領域鋪平道路,為博弈非洲能源營造和諧的本地環境。
3. 以正和博弈的思維應對大國林立的激烈競爭。非洲大規模增長的油氣探明儲量、相對較低的勘探程度、較高的投資回報吸引了美國、歐盟等世界大國紛紛布局非洲能源。近年來,新興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等國家也加入到非洲能源開發合作中。中國是非洲能源開發的后來者,非洲優質的油氣資源很多已經被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控制。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在油氣開發技術方面存在差距,尤其是深海勘探開發的能力較弱。與新興國家相比,印度較中國有著更加強大的軟實力和地緣優勢。從能源需求來看,未來北美、西歐和日本的油氣需求將減少,中國、印度等亞洲和發展中國家需求強勁。因此,從供需方面比較而言,中國博弈非洲能源最大的對手不是歐美國家,而是和中國一樣作為新興能源消費大國的印度。因此,應對印度的對非能源投資予以更多的關注。
印度以其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成為亞洲迅速崛起的大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是能源消費的急劇增長和不斷增大的能源缺口,作為人口大國,印度雖煤炭資源豐富,但人均能源資源貧乏,因此在非洲油氣資源領域,印度與中國競爭激烈。首先,從歷史淵源上看,由于非洲國家和印度在殖民地時期宗主國相同,且非洲國家有著大量的印度移民,這使得印度對非洲的法律、語言及各種規則更加熟悉,從而在競爭的“軟實力”上比較有優勢。其次,從地緣關系上看,在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印度是區域內的大國和強國,在軍事方面強于中國。在中印之間的能源競爭中,歐美國家以及日俄的天平傾向印度。因此,印度在地緣政治方面也更具優勢。所以在非洲,印度的能源戰略應得到中國更多的重視。相對而言,與美國的競爭,則主要體現在對非洲能源“話語權”的爭奪上。
綜上,博弈非洲能源,中國面臨著美歐和印度等大國的激烈競爭。在這種大國林立的形勢下,中國必須摒棄零和博弈的思維,走向正和博弈,以更加開放與包容的思維,積極靈活地投入到與各方的合作中,不僅與美歐大國合作,還要與印度、非洲本土等發展中國家合作。與西方國家合作,強調學習他們先進的開發技術與管理經驗;與印度合作,意在克服亞洲溢價實現互利共贏;與非洲本土國家合作,旨在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博弈非洲能源開拓更為寬廣的路徑。
4. 以前瞻性的思維為中國博弈非洲能源做好戰略規劃等支持性的政策保障。非洲作為中國能源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在保障中國能源安全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面對當前非洲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世界各國投資非洲能源競爭激烈的局面,中國能源企業要想成功博弈非洲能源,政府的支持變得不可或缺。因此,中國政府必須以前瞻性的思維,周密布局,未雨綢繆,積極應對非洲能源市場不斷出現的新變化。
首先,制定中國在非洲油氣資源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明確不同階段的目標、方向;建立非洲油氣資源國投資環境評價體系和油氣勘探風險保障機制,以降低企業投資風險;建立投資中介機構,為企業熟悉當地營商秩序、法律法規、文化傳統等提供信息支持。其次,充分利用中非合作論壇等外交平臺,開展領導人互訪,增進了解增強互信,積極加深和發展與非洲油氣生產國的關系,推進與這些國家在能源貿易、能源投資、工程承包等領域的經濟往來,為中國能源企業創造更多市場機會,使其成為中國對非能源投資順利開展的機制保障。此外,利用好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多邊框架內可以發揮比較重要影響的平臺,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中加強和深化能源外交以減少能源合作中摩擦和對抗。在能源領域“政治色彩”漸濃的國際形勢下,為中國博弈非洲能源增添“軟實力”。
二、 在各種風險層出不窮的嚴峻形勢下,中國能源企業“走進非洲”,唯有適時調整思維,順應形勢發展,才能實現博弈非洲能源不但“走出去”并且“拿回來”的目標
1. 樹立風險防范思維有效抵御企業投資非洲的系統風險。中國能源企業投資非洲能源面臨著資金、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風險。能源投資通常金額巨大,期限較長,提前防范是避免造成重大損失的首要保障。因此,企業必須首先樹立風險防范的思維,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管理體系,以抵御對非投資的系統風險。首先,企業應完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促進投資決策科學化。企業管理層應高度重視對資源國經濟實力、國際收支現狀、吸引外資優惠政策、投資項目、法律法規、等相關資料的收集,找準風險來源,評估風險等級。其次,能源企業應建立對非投資的風險預警機制。針對非洲不同國家制定差異化的風險防范策略和投資應急預案。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做好應急處理措施備案。此外,企業還應積極學習發達國家能源企業對非投資的經驗,不斷完善其風險管理體系。
資金風險方面。首先,除了向銀行貸款以外,企業可以積極與中非合作基金或其他當地有實力的集團或全球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合作獲取他們的資金支持。其次,國內能源企業“抱團出海”也是一個解決資金限制的出路。政治風險方面,首先,企業可以利用雙邊投資協定來保護對非能源投資。把油氣合同和投資協定統籌考慮,避免油氣合同落入投資協定的排除使用范圍內;如現有的投資協定存在缺位或保護力度不夠的情況,應積極推進有關協定的簽署或完善。其次,企業可以憑借外交渠道、兩國民間友好機構的作用獲得目標公司所在國政府的理解與支持。法律以及文化風險方面,中國能源企業可與國外企業組成戰略聯盟。一方面可以破除單一國有并購的體制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增強企業適應當地法律、整合不同文化的能力,利用國外企業在法律和文化方面的優勢來彌補中國能源企業這方面的不足。
2. 樹立經濟效益重于資產擴張的思維確保企業實現持續盈利。能源企業的首要使命是實現盈利。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能源企業,參與非洲油氣資源投資與合作的動機都應是獲得持續的盈利并提升公司價值。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多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但追求盈利的本質屬性不會變。能源企業要改變原來重資產擴張、輕利潤回報的觀念,樹立經濟效益重于資產擴張的思維,實現不僅“走出去”,而且“拿回來”的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為此,政府和企業應各司其職。企業只有回歸商業本位,才能更好地遵循經濟規律,更加專注于經營管理,從而更好地實現其商業價值。中國能源企業投資非洲可以有多種形式,如跨國并購、資產互換、合資合作等,不管以哪種方式合作,實現可持續盈利都是首要任務。
3. 樹立全球化思維提升企業國際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國能源企業“粗放式”的走出去已經不能適應當今國際化程度更高的合作需求。隨著能源企業國際化業務的迅速增多以及企業自身在國際化市場中的定位,中國能源企業亟待提升其國際化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以全球化的思維和差異化的策略積極改革,不斷完善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制度建設水平以及供應鏈體系,以適應國際能源資源市場的需要。為此,企業首先要樹立全球化思維,在準確把握全球油氣行業發展趨勢的前提下,以全球視野謀劃發展、優化布局,結合自身發展規劃制定對非能源投資的戰略。此外,還要積極運用差異化策略,針對非洲不同國家或地區實施不同的投資策略,提供差異化的東道國解決方案,提高企業在資源國的核心競爭力。
能源企業的國際經營能力和競爭力,首先體現在擁有明確戰略方向,能夠確保在理性戰略的指導下提升中非能源合作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這是中國企業博弈非洲能源的首要保障。其次,體現在擁有熟悉非洲東道國行業慣例、法律、文化、營商秩序的人才。這是中國博弈非洲能源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企業的長期發展規劃中應高度重視人才實力的打造,為企業成功“走出去”培育強大的國際競爭軟實力。
4. 樹立互利共贏的思維實現企業對非能源投資的可持續發展。博弈非洲能源,“互利共贏”是中國能源企業必須遵循的原則。堅持互利共贏是實現企業投資非洲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尤其在當前資源民族主義回潮,“新殖民主義”論盛行的形勢下,在謀求投資回報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東道國的利益訴求,做東道國政府和企業信賴的合作伙伴。非洲國家多為欠發達國家,必須設身處地替東道國著想,幫助東道國政府解決問題發展經濟,與其形成利益共同體。中國能源企業在與非洲資源國的合作何中應更多地考慮增加對下游的投資合作,以滿足其下游行業發展的需要。其次,為了更好地“走進非洲”,中國能源企業還須做到本地化立足。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及風俗文化,不僅與政府部門交往,更要與當地民眾處理好關系,盡量實現本地用工。另外,要提高環保意識,注重在能源開發過程中對資源國的環境保護,從而抵制西方媒體所謂的“環境破壞論”,確保企業投資非洲能源實現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三、 結語
中國與非洲國家有著長期的友好關系,為雙方的能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非洲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加強與非洲的能源合作與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恰好銜接,中非能源合作迎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非洲能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來自國際輿論、資源民族主義、能源問題政治化等多方面的挑戰亦日益嚴峻。在新形勢下,中國政府和企業必須及時調整思維,審時度勢,以更加開放積極的態度應對各方挑戰,抓住“絲路助力”的歷史機遇,打造中非能源合作的“升級版”,為中國能源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捷.資源角逐——世界資源版圖爭奪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 李友田,李潤國,翟玉勝.中國能源型企業海外投資的非經濟風險問題研究[J].管理世界,2013,(5).
[3] 蘇杭.“巧”投資: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新思維[J].國際貿易,2014,(3).
[4] 王越,潘繼平.非洲油氣資源極其宏觀投資環境[J].中外能源,2013,(18).
[5] 謝克昌.我國能源安全存在結構性矛盾[J].中國石油企業,2014,(8).
[6] 夏麗洪.構建具有世界水平的全球化運營管理模式[J].國際石油經濟,2013,(11).
[7] 張茉楠.能源資源迎來戰略機遇期[J].中國經濟報告,2013,(5).
重點項目:2014年度商務部委托課題“下一代貿易與投資議題”。
作者簡介:趙忠秀(1966-),男,漢族,江蘇省連云港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產業經濟學;李蕾(1974-),女,漢族,山東省濟南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貿學院經濟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李翠錦(1975-),女,漢族,山東省濰坊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經濟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收稿日期:201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