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超 劉金全



摘要:文章基于吉林省汽車產量和GDP年度增長率數據,通過構建向量自回歸 (VAR) 模型,運用沖擊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具體考察吉林省汽車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性問題,結論表明:汽車產業對于吉林省經濟發展有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且具有較大的貢獻度,而經濟增長對吉林省汽車產業的正向影響稍顯滯后。
關鍵詞:汽車產業;GDP;向量自回歸模型
一、 引言
由于汽車產業具有增長率高,發展迅速等特征,自其誕生之日起,汽車產業的快速增長就對其他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吉林省可以說是汽車工業的搖籃,自1956年我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至今,經過50多年的建設,吉林省汽車工業已經形成了以一汽集團公司為核心,以各類專用車和汽車零部件研發、生產和貿易為一體,全車型、全系列發展的較為齊全的汽車工業體系,同時吉林省業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具有雄厚資本與實力的汽車制造基地。由此可見,汽車產業無疑是吉林省的支柱產業,那么,汽車產業的發展究竟能夠對吉林省的經濟發展產生怎樣的帶動效應?并且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吉林省的經濟發展?吉林省的經濟發展又對汽車產業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近年來,有諸多學者從定性和定量多種角度考察汽車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和貢獻度問題。美國經濟學家艾伯特·赫希曼(1958)認為,汽車產業作為社會間接生產活動的典型代表,應該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Richard和Philippe(2001)以經濟增長模型和地理經濟學為基礎,研究發現在產業集聚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經濟增長也能推動產業發展。Veloso和Fuchs(2004)對亞洲汽車市場進行深入分析后,認為中國將在亞洲汽車市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我國學者的相關研究中,朱英明(2002)通過分析長三角地區大中型外商投資企業的實際數據,發現產業發展能夠成為宏觀經濟增長以及人均收入增長重要的“預測器”。余小華和魏曉寧(2003)采用誤差修正模型對我國汽車產業集聚度進行系統測度,認為市場的需求數量和不同產品的差異性對集聚度都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韓穎和潘志剛(2005)具體測度了我國汽車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實際促進作用,認為我國汽車工業每增加1元產出,就可以直接促進相關聯產業的直接效用和間接效用合計242元,即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能夠帶動國民經濟的健康增長。
考慮到深入分析汽車產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問題尤為重要,在本文中我們利用經典的計量經濟模型,全面透析和測度吉林省汽車產業發展和經濟運行之間存在的潛在關系,以期為振興吉林省老工業基地提供重要的政策建議。
二、 吉林省汽車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測度
我們首先將構建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繼而通過運用沖擊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具體考察吉林省汽車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問題。在此,我們選擇吉林省汽車產量年度增長率數據來度量吉林省汽車產業的發展情況,并采用吉林省GDP年度增長率數據度量吉林省經濟運行情況,樣本區間為1998年~2013年,數據均源自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圖1首先給出了吉林省GDP增長率(GDP)及其波動成分(CYCGDP)和趨勢成分(HPGDP)的時間軌跡。如圖1所示,1998年~2007年的時域區間內,吉林省的經濟增長呈現出了持續穩健的增長態勢,至2007年一度達到了23.6%的增長率,但是自2007年起,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波及影響,吉林省經濟增長率出現了陡升陡降的波動態勢。從最近3年經濟增長率的總體發展態勢來看,仍然呈現出大致緩慢下降的趨勢。我們從GDP增長率趨勢成分(HPGDP)的時間軌跡可以更為清晰地發現上述規律。具體而言,1998年~2007年,GDP增長率趨勢成分呈現逐步攀升的跡象,而自2007年金融危機出現至今,GDP增長率趨勢成分則呈現出緩慢下移的趨勢。此外,我們從GDP增長率波動成分(CYCGDP)的時間軌跡可以直觀地發現,2007年~2013年吉林省GDP增長率呈現出更為顯著的波動特征。
圖2描繪出了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CAR)及其波動成分(CYCCAR)和趨勢成分(HPCAR)的時間軌跡,我們發現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在整個樣本區間內都呈現出劇烈波動的態勢,1998年~2002年,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快速攀升,而到2005年就下降至-10%的最低值,之后一直處于劇烈波動的態勢。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趨勢成分 (HPCAR)的時間軌跡則體現出平穩中略有下滑的趨勢。此外,我們從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波動成分(CYCCAR)的時間軌跡可以發現,從2001年至今,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都呈現出十分劇烈的波動跡象。
鑒于向量自回歸模型(VAR)不僅可以分析不同時間序列之間所存在的影響機制問題,而且能夠探究隨機擾動項,即外部沖擊對所構建的整個模型系統的影響情況,因此,VAR模型不僅愈加受到重視,而且被廣泛應用于分析不同變量之間存在的沖擊影響。
標準的VAR(p)模型可以具體表示為如下形式:
yt=A1yt-1+…+Apyt-p+BXt+ut(1)
其中,yt代表n個維度的內生變量,Xt則代表d個維度的外生變量。而A1,…,Ap以及B都代表系數矩陣。此外,式中的ut代表隨機發生的擾動項。我們還可以將方程 (1) 進一步表示為如下形式:
yt=A1yt-1+…+Apyt-p+ut(2)
其中,y代表個維度的內生變量yt對d個維度的外生變量Xt的回歸殘差值。我們可以將其具體表示為:
A(L)yt=ut(3)
在此,L代表滯后算子,而滯后算子L的參數矩陣具體形式為:A(L)=A0-A1L-A2L2-ApLp,A0=I。
參考上述標準的VAR模型,在本文中,我們將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CAR)視為X1序列,將吉林省GDP增長率(GDP)視為y序列,從而獲得如表1所示的VAR模型各個系數的具體估計結果,在此,我們根據AIC和SBC信息準則確定的最優滯后階數為p=2。從表1中可以看出:
滯后一階的GDP增長率對其自身的影響系數為0.664 3,滯后兩階的GDP增長率對其自身的影響系數為-0.203 6,即不同滯后階數的GDP增長率對其自身影響的方向和大小都截然不同。滯后一階的汽車產量增長率對GDP增長率的影響系數為0.112 4,滯后兩階的汽車產量增長率對GDP增長率的影響系數為-0.119 8,即不同滯后階數的汽車產量增長率對GDP增長率影響方向相反。滯后一階的GDP增長率對汽車產量增長率的影響系數為-1.061 4,滯后兩階的GDP增長率對汽車產量增長率的影響系數為1.060 6,即不同滯后階數的GDP增長率對汽車產量增長率的影響方向有所差異。滯后一階的汽車產量增長率對其自身的影響系數為0.221 7,滯后兩階的汽車產量增長率對其自身的影響系數為-0.271 3,即不同滯后階數的汽車產量增長率對其自身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向都不同。
我們利用VAR模型進一步測度隨機擾動項對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以及GDP增長率的具體影響情況:
我們在圖3、圖4中刻畫出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沖擊響應軌跡。
如圖3所示,當發生1標準單位汽車產量增長率正向沖擊時,總體而言,GDP增長率變化集中在0.02的范圍內。具體而言,在沖擊發生的當期,GDP增長率并沒有呈現顯著的變化,而在第2期時達到0.019 4個單位的正向最大沖擊響應,繼而反應快速下降為負值,在第4期達到-0.017 5個單位的負向最大值,之后又逐漸向零回歸。觀察圖4我們發現,當發生1標準單位GDP增長率正向沖擊時,總體來講,汽車產量增長率呈現出相對較強的沖擊響應。具體而言,在沖擊發生的當期,汽車產量增長率下降為-0.010 6,并繼續向負方向推移,并在第2期時達到-0.046 0個單位的負向最大沖擊響應,而后又緩慢攀升,至第4期達到0.036 7個單位的正向最大值,最終向零值靠近。
方差分解的方法有助于我們深入測度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水平的貢獻程度。下面我們基于方差分解方法來識別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相互影響的貢獻度問題,方差分解具體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我們發現,伴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對GDP增長率影響的貢獻程度不斷增加,從第2期的13.755 7逐漸增加至第5期的22.557 5。此外,GDP增長率對自身的貢獻度占極大的比例,但也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
三、 所得結論與經濟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吉林省1998年~2013年期間的汽車產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數據,通過構建向量自回歸(VAR)模型,運用沖擊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具體考察吉林省汽車產業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帶動作用,最終獲得了如下重要結論:
一方面,基于VAR模型具體測度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具有影響關系的實證結果說明,不同滯后階數的汽車產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影響程度和方向都不盡相同,汽車產量對于吉林省經濟發展在當期即有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而GDP增長率則在滯后二期才能夠對吉林省汽車產量產生較大的正向影響。
另一方面,基于沖擊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對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影響關系的分析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即吉林省汽車產量增長率對GDP增長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反應較為迅速,而吉林省GDP增長率對于汽車產業的影響則稍顯滯后。沖擊響應函數結果表明,汽車產量對于GDP增長率的沖擊在第2期即收到效果,而后沖擊逐漸減小。而GDP增長率對汽車產業的沖擊則在第4期才出現正向反應。方差分解的結果也說明吉林省汽車產量對于經濟增長具有較大的貢獻率。需要注意的是,GDP增長率對汽車產業的影響雖然滯后,但其影響程度卻遠大于汽車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由此可見,吉林省汽車產業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緊密聯系。因此,要促進吉林省經濟的良好發展,就應該進一步加快吉林省汽車產業的發展步伐。這就需要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進程,抓好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推進汽車產業重組,確保汽車產業的穩定增長,從而才能在汽車產業的帶動和引導下,促進吉林省經濟的快速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 艾伯特·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
[2] Richard B,Philippe,Cianmarc.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with and without Capital Mobility[J]. HWWA discussion paper,2001:1-43.
[3] Veloso F., Fuchs E.The Future of the Asian Auto Industry: Regional Integration Alte- rnative Designs and Chinese Leadershi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2004,(35): 111-141.
[4] 韓穎,潘志剛.汽車汽車工業對其關聯產業的帶動效用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5,(6):139-143.
[5] 余小華,魏曉寧.對中國汽車產業集聚度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3,(3):72-74.
[6] 朱英明.長江三角洲地區外商投資企業空間集群與地區增長[J].中國工業經濟,2002,(1):66-72.
作者簡介:劉金全(1964-),男,漢族,黑龍江省密山市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學、金融計量學、經濟計量學;閆超(1985-),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學商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學、金融計量學、經濟計量學。
收稿日期:201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