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毅
【摘 ? ?要】高一新生物理學習障礙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不容易跨過學科特點所形成的“臺階”和學生的物理思維跟不上學科的變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循序漸進,降低學習難度,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物理 ?學習障礙 ?成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30
一、高中物理學習障礙的成因
(一)學科特點造成學生學習困難
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延伸,但在內容的編排、課堂的容量以及思維的方式等方面,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這個變化,對一些學生來說成為了學習物理過程中很難跨越的“臺階”,造成部分學生一學就會,一用就錯,一放就忘的現象,從而使這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失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方面:
第一,學習方法上的不適應。初中物理概念、公式比較少,容易記住,題型簡單,物理量數值小,容易計算,因此初中生習慣死記硬背,學習方法簡單機械;高中物理概念、公式比較多,且抽象概括,題型花樣多,且方法靈活,如果仍然沿用初中哪種以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
第二,教材從單—淺顯到復雜嚴密。初中物理教材包含在自然科學中,文字敘述通俗易懂,多是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結論。
第三,描述從直觀具體到抽象概括。初中研究問題的方法往往是建立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通過直接觀察學生就能得出物理規律。
在介紹物理量時重點講其定義,引入物理規律重點講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而對概念和規律的物理意義和建立過程中所用的科學方法講解甚少,這正是回避學習的困難之處。而高中階段很多概念和規律是通過抽象概括、想象假說、分析推理得出。
以上幾點充分表明: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的對比來說,思維方法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此時高一學生如果不能表現良好的學習適應能力,就會產生畏難心理。
(二)物理思維跟不上
首先,初中知識對高中知識的干擾將形成思維障礙。從課程標準上我們可以知道,對初中物理的教學要求低,又因初中生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局限,他們對物理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尚處于低級階段,因此,初中物理知識對他們的思維訓練來說,不可能立刻達到深入、全面地分析問題的思考水平,這樣,在初中教學中教授物理知識某些問題時,就可能因為側重為多講授而忽視了當時看起來次要,但對以后的學習卻能產生深遠影響的因素。
其次,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對物理本質的干擾而形成的思維障礙。人們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每時每刻都在跟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打交道。
最后,對相關概念的相反變化不易理解而形成的思維障礙。物理學中有許多相關聯的物理概念,它們既相聯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本質屬性。特別是高一學生由于對它們的物理圖景比較單—,對有關的物理圖景比較生疏,容易將它們之間的變化關系簡單化,認為它們在變化時按照同一趨勢發生變化,因而對相關物理量的相反變化難以理解。
二、教學過程中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循序漸進,搞好銜接,平緩“臺階”
初中知識以定性為主,所研究問題大都很直觀、與日常生活,自然現象聯系緊密,而高中物理內容在深度、廣度上要比初中物理有很大增加,研究對象比較復雜而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方法進行分析、推理、論證。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這對于剛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和一個較高的“臺階”,如何能夠搞好銜接,平緩“臺階”,是作為一個高一教師的最基本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循序漸進。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領會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過程。無論是掌握知識,還是理解方法,提升能力,特別是關系到科學素質的熏陶,都不能一蹴而就,都要有—個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逐步積累的過程。“拔苗助長”不但長不起來,而且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欲速則不達。
(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高一物理的力學內容一定程度上既嚴密又枯燥的特點,教師應采取一定教學手段和方法,借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要有良好的語言藝術。在教學中,教師的幽默能夠深深感染和吸引學生,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果。
第二,列舉新鮮事例,加強密切聯系。可以結合國內外事件、收藏圖書雜志、上網查詢并下載大量有關物理學在現代科學技術方面的應用和發展前景的專題。
第三,密切學生情感。教學中多用啟發、鼓勵性語言,可以使學生很快與教師溝通心理通道,進入學習高中物理的角色,主動地、積極地學習,教師的言談舉止應貼近學生,使學生信任和尊敬老師。想到老師是自己的良師益友,共闖難關的幫手,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
(三)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自主學習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方面。從大處說,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是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創造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談不上創造,只能亦步亦趨,照貓畫虎,就學習過程而言,有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才能真正做到對知識的理解,有效地培養思維能力。也就是說,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都必須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對知識既要講清楚,又不能什么都講清楚,要給學生留有獨立鉆研、獨立思考的余地,派生知識不一定都由教師講述。事無巨細,都“嚼碎”了“喂”給學生,這種傳播知識的方法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要代勞,能讓學生自己概括、推理、證明的,應該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去做,如關于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公式,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推導。還有些問題,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他們提出恰當要求,鼓勵學生自己獨立鉆研,并給予指導。也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最好不要由教師包辦,都由教師講給學生。有些非主干知識可以放在習題中解決。這樣,不面面俱到,可以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又有利于學生獨立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