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文明時代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戰略思考

2015-05-30 10:48:04黃娟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15年6期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

摘 要:城鎮化的道路決定城鎮化的命運。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必須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要求,走生態美麗、生產發達、生活美好的生態城鎮化道路。 在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建設生態城市是方向,提升人民幸福感是目的,建設“三型社會”是重點,發展生態經濟是途徑,培育生態文化是引擎,優化“三生”空間是載體,完善“三生”制度是保障,創新“三生”科技是支撐。 該研究旨在為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生態文明;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的區域差異和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研究”(11ZD040);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幸福觀視角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反思與前瞻研究”(13BKS048)、“我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11BKS045);湖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 “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態文明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與實踐”(2011133);湖北省高校人文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大學生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中心 2014 年度科研開放基金項目“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模式研究”(CXS20140008);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開放基金項目“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研究”(2014002B)。

道路決定命運。 城鎮化走什么道路關乎城鎮化的未來及中國夢的前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提出,新型城鎮化必須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集約緊湊的綠色城鎮化道路[1]。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王凱提出, 新型城鎮化必須走生態文明建設道路[2]。 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劉思華認為,從本質上講,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是以生態文明為特征的綠色城鎮化[3]。 2012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應當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4]。 2014年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2 年)》提出,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5]。 據此,筆者提出如下觀點: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即生態文明道路, 生態文明視角下新型城鎮化道路即生態城鎮化道路,具體來講就是,新型城鎮化要走一條旨在實現生態美麗、生產發達、生活美好的生態城鎮化道路。 筆者將圍繞這條道路的方向、目標、重點、途徑、引擎、載體、保障、支撐進行戰略分析。

一、方向:建設生態城市

沒有方向和目標, 就不能實現由傳統城鎮化向新型城鎮化的轉型。 只有方向明確、目標正確,才能走對新型城鎮化道路。 基于此,國際社會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 建設生態城鎮也成為我國城鎮化的方向。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環境、經濟、社會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 傳統城市建立在人與自然相對立的基礎之上,其特點是環境、經濟、社會相互沖突,生態、生產、生活相互矛盾。 生態城市建立在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其特點是通過確立生態保護、生態生產、生態生活的理念,實現生態美麗、生產發達、生活美好,建設能夠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下生產生活的新型城市和美麗家園。生態城市具有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等特征。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的結果,城市生態化是生態城市發展的過程, 建設生態城市應當走生態城鎮化的道路。

建設生態城市,就是要實現生態美麗、生產發達、生活美好。 以下逐條進行分析:一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美麗。傳統城市深受“城市病”困擾,面臨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生態城市則實現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良好。二是發展生態生產,實現生產發達。 傳統城市存在著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而生態城市基本形成了節約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產方式與產業結構,換言之,生態城市具有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態產業結構,能夠通過發展綠色生產實現生產高度發達。 三是倡導綠色生活,實現生活美好。 傳統城市注重物質生活,消費主義盛行,由此引發了各種生態病,弱化了居民的幸福感。生態城市注重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 使生態生活與綠色消費成為居民行為習慣和社會時尚, 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生活美好。在“三生”之中,生態是前提、生產是手段、生活是目的。生態城市是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努力實現生態、生產、生活共贏,兼顧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新型城市。

我國的城市化一直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生態美麗、生產發達、 生活美好的生態城市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目標。近年來,中央各部委紛紛出臺生態城市建設評價考核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出要建設低碳生態城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要求創建環保模范城市、生態文明示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要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林業局要求建設森林城市。 全國各地掀起了生態城市建設熱潮,截至 2011 年 2 月,已經有 259 個城市提出要建設低碳城市、生態城市,這些城市在我國地級市中所占比例為 90.2%[6]。 許多地方政府將建設生態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目標, 并開始探索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截至 2012 年年底, 全國已經建成 528 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 798 個國家級生態鄉鎮, 涌現出中新天津生態城、萬莊生態城、唐山灣生態城和上海崇明島東灘生態城等一批成功典型,它們為這種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模式在全國推廣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7]。 這些探索充分說明, 生態城市建設在中國既應當是理想和目標,又應當是各地大力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具體實踐。

二、目的:提升人民幸福感

城市為誰而建?建設城市目的何在?這些重要問題是走中國特色生態城鎮化道路必須首先搞清楚的。 亞里士多德早就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 是為了生活得美好。 聯合國人居組織1996 年發布的《伊斯坦布爾宣言》強調:我們的城市必須成為人類能夠過上有尊嚴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8]。 2010 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毫無疑問,城市應當是人們享受美好生活的地方,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是城市發展的根本目的。正因為如此,城市才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動力, 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其生活得更幸福,是中國特色生態城鎮化的最高價值追求, 也是中國特色生態城鎮化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呈現出“低起點、高速度”的特點。 1978—2013 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 億增加到 7.3 億,城鎮化率從 17.9%提升到 53.7%,年均增加 1.02 個百分點, 城市數量從 193 個增加到658 個,建制鎮數量從 2 173 個增加到 20 113 個[5]。 快速城鎮化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城鎮化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充裕、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尤其是城鎮化的快速推進, 使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了轉移就業,推動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病的出現和生活壓力的增大,弱化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一部分人開始逃離城市,少數人選擇反城市化。 研究成果顯示,近年來,中國一線城市白領返鄉潮暗中涌動,很多白領有過離開城市的念頭,逃離北上廣一度成為社會時尚。另外,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 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進程滯后也是當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 盡管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 但 2 億多農民工及其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 醫療、 養老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鎮居民基本公共服務,我國的城鎮化出現了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鎮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的問題。 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是因為我們走了一條以物為本、以官為本、以 GDP為本的傳統城鎮化道路。

中國特色生態城鎮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民的幸福為本, 其目的應當是讓更多的人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李克強總理指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9]。 各地在城市建設中也充分踐行了這一理念:北京市提出要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重慶市表示到 2015 年要使重慶成為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福建省廈門市提出要把發展過程變成創造幸福、 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過程,長江三角洲(長三角)經濟區提出要打造“城市生活幸福圈”。 因此,改善城鎮生態環境就是改善居民生活,我們必須“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10]。 只有生活在宜居、宜業、宜商的生態城鎮中,人民才能留得住、住得穩。 只有走生態文明道路,城鎮化才能讓生活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

三、重點:建設“三型社會”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提出,建設生態城市,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 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5]。 即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良好型社會。目前,我國土地城鎮化的速度高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建設用地粗放低效利用問題突出,水資源嚴重短缺,全國 600 多個城市有 2/3 缺水,有 200 多個城市嚴重缺水,能源短缺,部分城市存在拉閘限電現象。因此,我們必須加快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步伐。 一是要 “節地”。二是要“節水”。三是要“節能”。

當前,我國多數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不達標,環保部門 2011 年的統計數字顯示,部分大城市的灰霾天數占全年總天數的 1/2 左右,全國多數城市的河流、湖泊等水域污染十分嚴重, 600 多座大中城市有 2/3 陷入垃圾包圍。 因此,城鎮化必須把加強污染防治作為重點,加快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步伐。針對空氣污染問題,國務院已經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我們應當著力推動這一計劃的實施,著力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的大氣污染治理, 通過區域聯防聯控聯治來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針對水污染問題,國家正在編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一些城市也將出臺相應的行動計劃,下一步要加大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加快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步伐。 針對垃圾污染問題,要加強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餐廚垃圾分類處理工作, 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實現垃圾、污水、廢渣等廢棄物低碳處理, 完善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實現城市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置[5]。

快速城鎮化對我國的山地、湖泊、濕地造成嚴重損害,因此我們必須加快生態良好型社會建設步伐。綠地是“城市之肺”,實現城市園林化是建設生態城市最重要的工作。各個城市應當因地制宜,采用多種方式為城鎮“增綠”、“補綠”,要構建城郊一體的園林綠地網絡。濕地是“城市之腎”,為扭轉濕地面積減少和功能退化的局面,必須做好河流、湖泊、池塘、沼澤的凈化與活化工作。公園是市民休閑的重要場所,應該加大公園建設力度。由于眾多城市深受洪澇災害的困擾,生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還要注意增強城市抵御與減緩自然災害的能力。 總之,我們應注意保護、整合、修復各類生態要素,為城市居民生產生活提供生態服務, 以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生態需要。

四、途徑:發展生態經濟

發展生態生產、 實現生產發達是生態城鎮化的基本內容,生態城鎮化應當以生態經濟為基礎、生態產業為支撐、“五化”同步(即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與生態化同步發展)為動力。傳統城鎮化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重經濟發展而輕環境保護。 生態城鎮化關鍵是要處理好生態與生產的關系, 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使綠色生產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主流。綠色經濟、 低碳經濟、 循環經濟等經濟形態是生態經濟的代表,發展生態經濟是中國特色生態城鎮化的根本途徑。循環經濟是建立在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基礎之上的。實現從直線經濟(資源—產品—廢物)到循環經濟(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轉變,就是要通過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減輕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緩解生產與生態的矛盾,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抓好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區。要加快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完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延伸產業鏈,實現資源、能源和廢棄物的合理有效利用。

發展生態產業是我國實現生態城鎮化的物質基礎。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此外,還要發展對資源環境影響較小的服務業。 城鎮化與服務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城鎮化過程中,人口的集聚、生活方式的變革、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會擴大生活性服務需求,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三次產業的聯動、社會分工的細化等都會擴大生產性服務需求[5]。 要推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設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這對于促進我國服務業發展、增強三次產業協調性、增強產業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當前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構建生態型產業體系,建設以生態產業為支撐的城鎮化模式。 要“大力發展生態信息、生態管理、生態教育、生態保健醫療、生態咨詢、生產資料供應、生態技術研究等‘生態服務業”[11]。 “十二五”期間,我國生態環保投入大大增加,這將有力帶動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態產業的發展, 使生態產業成為中國特色生態城鎮化的重要基礎。

生態城鎮化必須實現“五化”同步,實現生態城鎮化、工業生態化、農業生態化、信息化生態化。薛孔寬認為,新型工業化是龍頭,農業現代化是龍基,新型城鎮化是關鍵的龍身主平臺, 這個主平臺不僅連接著新型工業化這個龍頭和農業現代化這個龍基, 而且從廣義上講其本身就包含了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內容。這意味著不僅城鎮建設要走綠色化道路,而且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也要走綠色化道路[12]。 生態城鎮化與工業生態化同步意味著, 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的主導產業依然是工業,而要解決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發展引發的資源環境問題,就要發展規模工業,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建設生態產業園區,建立生態文明工業體系。 生態城鎮化與農業生態化同步意味著,在傳統農業占主導地位的形勢下,要大力發展規模農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園區, 建立符合生態文明觀的農業生產體系。 生態城鎮化與信息生態化同步意味著要建設智慧城市,具體做法在后文有詳細說明。

五、引擎:培育生態文化

建設生態城鎮既要處理好生產與生態的關系, 也要處理好生活消費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這是因為,中國已經進入消費引領生產的發展階段,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僅直接影響著生態環境,而且還深刻影響生產方式。因此,我們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構建綠色消費模式,使綠色消費成為城市生活的主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實現生活美好是生態城鎮化的基本內涵, 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應當是擴大消費, 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應當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 要引導人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樹立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節約的理念,鼓勵人們購買和使用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良好型社會的產品,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引導人們將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自覺貫徹于生活消費的各個方面。

推進生態城鎮建設,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思想觀念的革新。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明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思想[13]。 他還提出了“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最好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14]。 綠色生活、綠色消費是全新的生活理念, 這些理念需要依靠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來樹立, 而樹立這些理念是增強全民生態保護、生態生產、生態生活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良好風氣的重要基礎。

李克強同志指出, 在城鎮化過程中,“如何在城鎮居民中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是一篇具有全局意義的大文章[15]。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既需要加強生態文明理念宣傳工作, 也需要加大生態文化培育力度。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將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生態哲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政治學、生態社會學、生態倫理學、生態法學、生態文藝學、生態美學等共同構成了生態文化體系。可見,從工業文化向生態文化的轉型,是人的思維方式的全方位根本性轉變。只有大力培育生態文化,使人們逐步樹立生態世界觀、生態價值觀、生態人生觀、生態幸福觀,才能真正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轉變。

六、載體:優化“三生”空間

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共同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外部環境, 合理的空間結構是中國特色生態城鎮化的重要保障。 由于忽視了“三生”空間的合理利用, 傳統城鎮化過程中出現了生產空間擠占生活空間, 以及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侵占生態空間的情況,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布局極不合理。楊偉民指出,目前我國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在一些城市,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接近極限[16]。 建設生態城鎮, 必須根據生態文明理念來布局, 即要根據土地、水、大氣環流特征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城鎮規模結構。

走中國特色生態城鎮化道路,就是要“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10]。 所謂生產空間集約高效,指的是樹立集約高效發展理念,提高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加快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發展步伐, 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園, 推動各種產業集群高效發展。 所謂生活空間宜居適度, 指的是著力解決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交通擁堵等問題,建設規模適度的城市,杜絕城市“攤大餅”式擴張,防止人口過快增長。 只有確保生活空間宜居適度,才能讓生活更美好、市民更幸福。“三生”空間是一個有機整體,生態城鎮化應注意“三生”空間科學布局,實現三個空間的有機結合,讓整個城市融入大自然。

要實現上述構想,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減少生產空間。 目前,“全國獨立工礦區有 4.15 萬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中有 8721 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還有 9 949 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是工業生產的國家和省級開發區”。 我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但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不應是數量擴張,而應是存量調整、產業升級, 工業用地不應再按照過去的速度繼續擴張了[17]。我們要在不增加或減少工業用地的前提下, 嚴格保護18 億畝耕地,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生產空間。 二是增加生活空間。 我國工業生產占據空間偏多,城市居住空間相對不足。 日本三大都市圈居住用地與工業用地的比例為 6∶1,法國巴黎為 5∶1,我國城市總的居住用地與工業用地的比例為 1.5∶1[17]。 今后需要適當增加生活用地(特別是居住用地),以確保居民擁有基本生活空間。三是擴大生態空間。生態空間是生存的基礎,目前應當“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擴大城市生態空間,增加森林、湖泊、濕地面積,將農村廢棄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礦用地轉化為生態用地,在城鎮化地區合理建設綠色生態廊道”[5]。

七、保障:完善“三生”制度

走中國特色生態城鎮化道路必須依靠制度, 資源環境保護制度、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制度、綠色生活綠色消費制度是建設生態城鎮的根本保障。

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美麗要靠制度。一是要完善資源節約制度。健全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深化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按照國務院 《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加快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這“三條紅線”。 二是要完善環境保護制度。 針對水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制度, 支持環境保護部門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完善以預防為主的環境風險管理制度[5]。 三是要完善生態修復與保護制度。完善森林、濕地等重點生態系統空間規劃布局,建立相應的生態保護制度。

發展生態經濟、壯大生態產業、實現生產發達要靠制度。一是要完善資源環境產權交易制度。將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資源過度消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作為產品,明確其產權,允許其進入市場。 運用市場手段優化環境資源配置。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5]。 二是要完善生態補償制度。 根據“誰破壞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制定并完善生態補償方面的政策法規,切實加大生態補償投入力度,擴大生態補償范圍,提高生態補償標準”[5]。 三是要完善與綠色經濟和綠色產業發展有關的制度。完善《循環經濟法》和《清潔生產促進法》。完善綠色稅收制度、綠色預算制度、綠色撥款制度、綠色金融制度,為發展綠色經濟提供政策支持、經濟激勵和資金保障。 完善綠色 GDP 核算方法,實施綠色考核制度,將綠色經濟增長情況作為主要考核指標。

選擇綠色生活方式、培養綠色消費習慣、實現生活美好要靠制度。一是要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的價格改革步伐, 建立反映資源環境成本的價格機制,讓市場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倡導綠色生活,鼓勵綠色消費。 二是要完善綠色消費責任制度。 明確規定“消費者是消費行為的直接主體,應對其消費行為承擔綠色責任”。實行差別稅率,實施消費押金制度,使消費者對過度消費、奢靡消費行為承擔相應責任,實施廢棄物回收責任制度, 使消費者對消費行為造成的環境污染承擔相應責任[18]。 三是要完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制度。 我國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雖已開展多年,但效果并不顯著,主要原因就是未將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上升到制度層面。除此之外,還要不斷完善綠色產品標識制度、政府綠色采購制度。

八、支撐:創新“三生”科技

建設生態城鎮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創新, 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美麗尤其要靠科技創新。其一,節地、節水、節能要靠科技創新,開發風能、核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要靠科技創新,防治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要靠科技創新,保護森林、恢復植被、保護生物多樣性等也都需要依靠科技創新。 其二,發展生態經濟,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實現生產力發達要靠科技創新。發展循環經濟要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就是開發和運用新技術, 發展生態農業要靠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生態工業要靠清潔生產技術創新。其三,要養成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習慣,實現生活美好要靠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有機食品的大量生產使人們吃得更安全,環保服裝的生產使人們穿得更健康,“綠色汽車時代” 的到來使人們實現了綠色出行, 綠色建筑的開發使人們住得更舒適。當前我們要集中力量,突破低碳能源、低碳建筑、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污染減排等低碳生態城建設核心技術[6],為生態城鎮化提供科技支撐。

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推動“智慧城市”全面起航。IBM 對智慧城市作了如下描述: 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響應[19]。 智慧城市能夠提供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家居等服務。目前,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各國的共識, 全球大約有 200 多個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正在實施。中國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進展。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離不開科技創新, 創新生態科技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20]:一是確定生態科技創新的重點。 結合城鎮歷史、文化、資源、環境、經濟等情況,分析生態城鎮化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圍繞生態保護、生態生產和生態生活,科學確定生態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 二是增加生態科技創新投入。 制定相關政策,在財政撥款、債券發行、貸款、上市融資、風險投資等方面對生態科技創新給予支持。 三是建立生態科技創新體系。 協調好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私營企業的關系,處理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生產應用的關系,組建科技創新小組,通過科技攻關解決生態城鎮化過程中的難題。 四是培育生態科技創新人才。高校通過設置相關專業,培養一批生態科技創新人才。 科研機構通過組織培訓、考察,提高現有科技人員的生態素質。政府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對生態科技先進工作者、 生態科技項目負責人和其他有突出貢獻者實行重獎。五是加強生態科技創新合作。跟蹤國際生態科技發展動態,加強同歐洲各國、美國、日本的合作,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實現生態科技自主創新。

綜上所述,中國必須走一條生態城鎮化的道路,即要走一條生態美麗、生產發達、生活美好的“三生”共贏之路, 這是一條旨在保障市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下生產生活的健康之路。 中國特色生態城鎮化道路的方向是建設生態城鎮, 目的是提升人民幸福感, 重點是建設“三型社會”,途徑是發展生態經濟,引擎是培育生態文化,載體是優化“三生”空間,保障是完善“三生”制度,支撐是創新“三生”科技。 上述研究成果是對當前生態城鎮化建設問題的系統回答, 對于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古春曉.新型城鎮化:綠色城鎮化——全國政協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談城鎮化轉型[J].建筑科技,2013,(05):12-17.

[2]王凱.以生態文明理念走新型城鎮化道路[J].建設科技,2013,(16):24-27.

[3]劉思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生態化道路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07):8-13.

[4]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城鎮化[J].商,2012,(24):31.

[5]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 年 )[EB/OL].http://finance.huanqiu.com/data/2014-03/4907406.html.2014-03-16.

[6]張義學,衛思宇.求解城市病——城市讓生活更幸福[J].西部大開發,2012,(06):49-51.

[7]鄧大松,黃清峰.中國生態城鎮化的現狀評估與戰略選擇[J].環境保護,2013(09):38-40.

[8]楊士龍.中國“ 城市病 ” 解決的突破口[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09/26/c_12606544.htm.2014-09-01.

[9]李克強強調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EB /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0115/205514294798.shtml.2013-01-15.

[10]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EB /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4/c_125859827.htm.2013-12-14.

[11]賈衛列.建生態城鎮,糾正工業文明弊病[N].環球時報,2013-11-28.

[12]李葉良,薛孔寬:新型城鎮化須凸顯生態文明[N].中華建筑報,2014-01-24(18).

[13]習近平:寧可要綠水青山 不要金山銀山[EB /OL]. http://news.youth.cn/gn/201309/t20130907_3839400.htm.2013-09-07.

[14]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EB /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24/c _115901657.htm.2013-05-24.

[15]李克強.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16]楊偉民.推進生態文明的城市化[J].中國投資,2013,(01):28-31.

[17]楊偉民.將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全過程[J].宏觀經濟管理,2013,(05):4-5.

[18]孫長坪,陳俊鵬.論建立綠色消費責任制度[J].市場研究,2014,(01):4-6.

[19]易雨橙.“智慧城市” 有多遠 [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13 -10/07/c_132775071.htm.2013-10-07.

[20]黃娟,李櫪霖.生態城鎮化及其生態科技創新驅動[J].管理學刊,2013,(04):22-27.

作者簡介:

黃 娟,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

(原載《管理學刊》2015年第1期,對原文的“參考文獻”略有補充)

猜你喜歡
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麗鄉村之景觀改造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國內各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比研究
新型城鎮化是經典城市化的回歸和升級
江淮論壇(2016年5期)2016-10-31 16:23:41
以協調的發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3:03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17: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免费亚洲成人|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av在线人妻熟妇| 热九九精品|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嫩模喷白浆| a毛片在线播放|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婷婷亚洲视频| 欧美午夜一区|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女主播|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欧美精品xx| 97成人在线视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99热| 亚洲天堂免费|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色网站|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免费jizz在线播放| 综合网天天|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午夜视频日本| 久久精品丝袜|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色悠久久综合| 色婷婷综合在线|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久久黄色小视频| 无码AV动漫|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538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动漫| 日本在线国产|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2020极品精品国产 | 人与鲁专区| 欧美在线视频a|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