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
剛剛過去的5月份,地產圈最大的新聞莫過于“二萬合作”。5月14日,萬達集團和萬科集團在北京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宣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兩家國內最重量級房地產企業的合作自然引人注目。與此同時,又有消息傳來,自去年底以總價約60.13億港元收購綠城24.288%的股份,與九龍倉并列成為綠城第一大股東的中交集團,近日終于超過九龍倉成功上位,晉升成為綠城唯一的第一大股東。據悉,這次收購將于2015年6月16日前后完成。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意味著中交集團在綠城所扮演的角色將更為重要。有消息稱,未來中交集團將整合中房地產、綠城地產、中交地產等板塊,最終組建一家新的房地產集團,而綠城也或將成為中交集團地產板塊整合后的上市平臺。如果綠城和中交房地產集團合并整合,勢必誕生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
此外,還有一系列著名企業內外合作的消息。比如,中海與中建地產重組已經完成,鞏固并提升了其千億開發商的地位;招商地產或將因為母公司資產的注入成為中國最大市值開發商;保利地產與保利香港重組也在進一步推進過程中;金豐投資重組方案交易完成后,綠地的市值或將成為房地產行業“老大”。
顯然,在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了十幾年之后,合作正成為業界共識。正如王健林在“二萬合作”發布會上所言,“二萬合作”預示著未來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間不但有競爭,更多是合作。而萬科郁亮對此的表述則是,地產行業的“白銀時代”已經開啟,聯盟就是其標志之一。
“抱團取暖”一向被認為是企業合作的主要誘因,但如果要以此解釋上述這些“巨無霸”企業的合作確實太過“膚淺”(王健林所言)。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價值升級、以合作共贏代替你死我活,從而避免資源浪費,爭取效益、價值最大化——可能這樣的理解才是對這種合作的正確認識。
類似“二萬”這樣巨量級別的企業合作,對提高中國房地產企業的水平、質量、層級而言,應該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與此同時,許多人也注意到這種強強聯合所可能造成的寡頭壟斷問題。我們認為,對此如何興利除弊、規范發展可能正是中國房地產業進入到現階段后房地產監管部門應該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