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石
近日,住宅地產開發(fā)的“巨頭”和商業(yè)地產開發(fā)的“巨頭”決意牽手合作。這樣兩個重量級企業(yè)在一起,想的卻是怎樣變“輕”。萬科與萬達攜手,意在“瘦身”,即從重資產的開發(fā)公司轉變?yōu)檩p資產的服務型企業(yè)。萬科住宅植入萬達綜合體,變得更輕,但體能更強大,市場占有率更高;萬達也借此實現更大邊際效應的輕資產化,到2020年萬達廣場要新開400個。為此,兩家公司均走上了包括REITs在內的金融化之路。
作為行業(yè)大佬,兩家企業(yè)的輕資產轉型和布局向來都備受關注。2013年以來,萬科已先后與凱雷、領匯、鵬華基金等企業(yè)簽署合作協議,將部分商業(yè)項目股權出讓,并共同成立資產管理平臺,由萬科負責管理運營,將來以REITs形式上市。未來萬科的商業(yè)地產項目會采取多種金融化的方式運營,以減少資金沉淀;而萬科的角色,將更多變?yōu)橐粋€各類不動產資產的管理者。
無獨有偶,萬達也在大刀闊斧地進行輕資產轉型。自今年初王健林明確推出“輕資產轉型”概念以來,萬達商業(yè)地產即與光大安石、嘉實基金、四川信托和快錢公司簽署投資框架協議,首批涉及投資約240億元。萬達不僅有廣泛的基金、保險等外部管道,同時具備內部融資管道。通過成立電子商務公司,收購快錢支付公司以及對眾籌等新的理財產品的籌劃,萬達打造的自身金融體系,已經能夠覆蓋支付、理財、眾籌等功能。
一如這兩家千億級房企正在努力的,“白銀時代”下眾房企都在努力尋找使自己變“輕”的路徑,讓沉淀于眾多商用物業(yè)資產的資金得以盤活,讓更多投資者能夠分享房地產的穩(wěn)定收益。
有報道笑稱,王健林這兩年很不喜歡被人稱為“房地產公司”、“開發(fā)商”。他說,萬達的轉型方向是變成一個服務性公司、一家高科技企業(yè)。他定了一個目標:2020年萬達集團收入的2/3、利潤超過2/3要來自于服務業(yè)企業(yè),也就是說,要來自于不動產銷售以外的收入和利潤。轉型的路徑便是輕資產模式,就是從今年開始,投資萬達廣場的錢不用萬達出,都是投資機構出,萬達負責選址、規(guī)劃、設計、建造、招商、運營管理,使用萬達的品牌。在這個模式中,萬達不需要以前的“以售養(yǎng)租”了,也就是說,住宅和公寓對他來說不用再先賣掉作為融資手段了。在現有合作模式下,萬達可以把這部分業(yè)務全部交給萬科來做。
而對于萬科來說,其在合作開發(fā)、小股操盤上的經驗極為豐富,品牌和管理輸出就是萬科的輕資產模式,這種模式將貫穿于萬科今后的所有業(yè)務。據萬科董秘譚華杰透露,10年后萬科住宅業(yè)務收入將占比降至50%,以消費地產、產業(yè)地產以及延伸業(yè)務為代表的新業(yè)務群,將貢獻另外數千億級的營收,而所有的新業(yè)務都將采取輕資產、資本化模式。
當然,“瘦身”從來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比如,當前REITs等的推廣,依然存在法律、稅收、運營、收益等方面的障礙,需要有關部門和相關各方去逐一掃清。幸而,“二萬聯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種所謂的戰(zhàn)略合作將持續(xù)、長久,甚至成為“新常態(tài)”。
在利潤扁平化的行業(yè)背景下,無論什么體量的房企都在尋求轉型之路,而轉型的捷徑就是用更少的資金撬動更大的杠桿。因此,在“萬萬”想不到的聯手之后,給行業(yè)留下的是更多關于輕資產之路的探求。兩家重量級的企業(yè)都在聯手“瘦身”,相形之下的中小房企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作者系本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