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華
【摘 ?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質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通過訓練,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本文結合新課標的精神,闡述了語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對閱讀教學中如何實施語言訓練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語言訓練 ?情感熏陶 ?語感積累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56
關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策略,本人有如下幾點看法:
一、品詞析句與培養語感相結合,有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語感是人對語言的直覺的整體的感受,或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語感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是個體在長期的規范的語言實踐中,逐步培養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經驗色彩并能比較直接迅速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品詞析句,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而文本的意蘊、情感往往是通過具體的詞語、句子或明或暗地表達出來。學生只有對語言文字具有敏銳而又豐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領神會,引起情感共鳴。反過來,只有引導學生善于對那些關鍵的詞句進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語感的精確性和敏銳性,使學生的語感能力不斷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培養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感的另一條重要途徑,也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品詞析句呢?這就必須借助具體的文本平臺,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和豐富的感情色彩。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刪減飾語,品析飾語的意境。二是替換詞語,品析原詞的意境。
二、讀中感悟與積累語言相結合,有效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積累語言,而積累語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多讀,尤其是要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使優美的祖國語言文字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引導學生多讀積累起來的語言材料,不僅易于理解它們的意思,還可以熟悉它們的運用方法。學生讀熟了課文,積累了詞匯、句式,需要時就可以脫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筆成文。我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十分注意通過朗讀積累語言,有效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如《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動人畫面,更是一段真摯的情感。我在執教本課時以“情”為線索,以“讀”為切入點,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升華中,抓重點詞句,品讀重點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親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諧之美。
三、語言文字訓練與情感熏陶相結合,有效運用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既是反映客觀事物、負載文化的工具,也是人們表情達意的工具。小學語言教材中的諸多課文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編者的目的是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進行情感熏陶,以發揮閱讀教學的語言訓練和形象感染的雙重功效。而教學中指引學生學習這些語言,訓練這些語言就不應是機械的了,而應當是充滿感情的訓導和練習。因此,進行語言訓練得掌握語言的特點,訓練時要合理地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
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鳴,從而更好地促使運用語言文字的練習和情感熏陶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終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課,開課時,邊播放《桂林山水》的風光片邊朗讀課文,使學生在“情境美”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中,我讓學生通過多形式的朗讀,想象相關的美景,并設計了“小導游”形式,讓學生邊看錄像邊以“導游”語言介紹,讓學生在創設的活動中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理解語意,促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
四、語言文字訓練與文本拓展相結合,有效提升語言實踐能力
語言文字與直觀媒體相比,其優勢就在于能夠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牢牢抓住語言文字去說、去想、去感受和交流。在語文教學中,文本拓展訓練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資源。教學中要認真研讀文本,看看哪些語句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使學生大腦中浮現出生動的畫面,這樣對學生提升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學文言文《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進行了如下的拓展訓練:“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于是,學生會發揮自己的想象,紛紛說出伯牙的琴聲中會表現出哪些美景:春天里,百花爭奇斗艷;秋天里,片片落葉在風中飛舞;樹林里,小溪流水潺潺……這是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畫面。這些畫面從文字引發,在腦海中描畫。通過這樣的想象,孩子們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從而為“知音難覓”做了相應的注解。
在驚嘆孩子們無限豐富的想象力的同時,我還借機拓展:引導他們將這種想象化作語言表現出來:“現在我們都是鐘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我們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于是我們會贊嘆道:“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現在你們都是鐘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你會怎樣贊嘆?”學生練習說話。“好一個善鼓琴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是想象的表達,這是語言的創造。這是以文言學文言,以心靈悟知音。而這一切,都是緣于美麗而自由的想象。課堂中好的拓展訓練方式,能將情感、感悟沉淀下來,能凝結成學生的思想,化為語言實踐的能力,能將學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將個性化的感悟表達出來,釋放自己的情感。這樣的語言文字訓練,融會文義,展示想象,模仿借鑒,抒發感受,產生情懷,從而達到了“工具”與“人文”和諧統一。
五、語言文字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有效地提高語言的創造性能力
閱讀課文中往往都有留白處。所謂空白處,就是教材中一些省略的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可由學生通過想象去填補的地方,正因為是空白,學生可以充分地發散他們的思維,把空白處說完整,說具體。
“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語文教師如果能增強訓練意識,并堅持追求實效選取靈活多樣的訓練方法,就可以讓學生的“言語”與“精神”同構共生,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心靈世界攜手走向更加豐妙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孟令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課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81.
[2]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參考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3]《語文新課程標準》.
[4]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
[5]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參考書》,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