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建軍
不管是企劃推廣、渠道拓展還是內場銷售,都希望來訪客戶是精準客戶,意向度越高越好,最好可以實現10進1甚至5進1。但事實上這個進率現在正普遍變得越來越低,20進1很正常,30進1也不稀奇,而無效率的渠道拓客則會進一步拉低轉化率。
高轉化率的前提是來訪者首先是真正想買房的人,然后是客戶需求和項目屬性基本匹配。前者我稱之為“鮮活”客戶,后者我稱之為“對標”客戶,鮮活且對標的客戶,就是精準客戶。但在茫茫人海中把這群人找過來,當然并不容易。
首先,房地產的鮮活客戶本就寥若晨星。作為最大宗消費品,房地產消費頻次極低,所以在同一時間段內,有購房需求的人群并不多。以上海為例,上海2014年常住人口超過2400萬,約1000萬個家庭,而全年成交商品住宅僅為8萬套,二手房18萬套,合計26萬套。也就是說在全部家庭中,每年購房家庭比例約2.6%,其中購新房的家庭僅為0.8%。從極端的角度來說,如果采用廣而告之的方式進行營銷推廣,廣告信息覆蓋到100個家庭,其中97%在一開始就注定是無效的,因為這些人并不鮮活。
同時,房地產作為非標不動產,其客群對標性非常狹窄。總價段對潛在客群進行了連續的切分,最重要的是不動產的地域性非常強,鐘情某個地段的客戶具有極強的區域屬性。也就是說,在不到1%的新房消費家庭中,和一個特定項目相匹配的客群可能最多只有十分之一,甚至可能是百分之一(城市越大,市場越細分,比例越低)。繼續極端地說,如果采用面向全市的媒體進行推廣,又有超過90%的廣告覆蓋是無效的。
總結來說,鮮活客戶占總家庭的3%,其中能夠和項目對標的只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那么對于一個地產項目而言,其鮮活對標客戶只占總人口的千分之三,甚至萬分之一。房地產營銷的挑戰,就是要把那萬分之一的人群給找出來,每一個精準客戶都是萬里挑一的結果。
遺憾的是,目前我們在人群中把鮮活客戶識別出來的方法并不多,即一個人在表達出購房意向之前,我們很難用一些數據(如年齡、收入、居住地、工作地等)來判斷這個人當下是不是想買房。比如我們拿到一份名單進行拷客,接通之后的意向率也就在3%左右,對剩下97%非鮮活人群的篩選,目前似乎并沒有好的技術去規避。如果移動互聯網或者大數據能夠提前把鮮活客戶識別出來,甚至提高概率,一定是地產營銷技術的重大突破。
所幸的是,房地產客戶的對標軌跡相對明確,為地產營銷的效率提供了保障基礎。房地產的對標客戶不僅有相對的收入與階層屬性,更有明確的地域屬性。明確了客戶的收入與階層屬性,我們可以制定針對性的訴求主題,舉辦特定圈層性的客戶活動,贈送有意義的禮品,等等。除了在生活方式、價值觀與情感偏好上對標之外,更具營銷實戰意義的是將客戶落實到物理的空間地圖上,也就是要研究“在哪及如何找到他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居住、工作、娛樂、生活補給和交通動線”五張客戶地圖。基于這些客戶地圖,我們明確對標客戶現在住在哪些小區,在哪些寫字樓或者廠區上班,每天經過哪些路段,在哪里消費,進而鋪設相應的渠道資源進行信息覆蓋,渠道營銷才有效率。而隨著營銷的推進,通過實際來訪與成交數據的不斷修正,客戶地圖越來越準確,營銷相應越來越精準。
對標,就是為營銷架上瞄準器,是渠道營銷的靈魂所在。如果不做精準的對標,盲目的渠道營銷只能帶來大量水客,不僅浪費渠道資源,更消耗內場接待能力,可謂勞民傷財。
同時,能否有效對標亦是衡量渠道資源價值的依據。哪些渠道能夠更好地實現對標性通知,這些渠道對地產營銷就更有價值。比如在媒體資源中,戶外廣告牌的區域對標性要遠強于報紙電臺,所以就更值錢,微信自媒體有很多優勢,但區域對標性差是新媒體的最大局限。人員拓客的最大優勢就在于能夠完全依托客戶地圖,進行完全對標性通知,等等。
作者系易居中國執行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