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免冑圖》是北宋畫家李公麟的紙本墨筆白描畫卷,長223.8公分,寬32.3公分,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該作品畫面場景宏大,人物布局疏密有致,動靜結合,作者用多變的線條來表現畫中人物形態面貌和駿馬的結構特點,節奏變化明顯。從整幅畫中可以看出,李公麟通過《免冑圖》把其中的剛柔、虛實、疏密這三個用線特征運用得恰到好處。其畫以線寫型,以型塑意,布局簡單,疏密結合,從中體現出李公麟對生活的觀察細致入微。他用不同的線描合理安排畫面,使整幅圖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李公麟在畫中能夠把不同線條所具有的特色充分地發揮出來,豐富了民族繪畫的形式技巧,對中國畫線條綜合運用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關鍵詞:《免冑圖》;李公麟;線條;特征
李公麟,字伯時,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北宋著名畫家,他開創了“白描”畫科,是繼唐代吳道子之后在人物畫上卓有成就的畫家,并對工筆人物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北宋時期佛家、道家思想流行,當時的社會流行“眾生平等,復歸自然”。李公麟的畫風也深受這種風氣的浸染,如《宣和畫譜》中收錄他自己的話:“吾為畫如騷人賦詩。吟詠情性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這就表現了他對畫中意蘊的重視。李公麟在人物畫表現形式和技法上,特別注重形象表現的現實性和真實性,運用“鐵線描”“高古游絲描”等白描手法來塑造形象,以取得“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的畫面效果。這種只以單純的線條特征來表現物象的畫法十分注重作者的繪畫技巧和深厚的文化修養,體現出作者全面而扎實的功底。
《免胄圖》又名《郭子儀單騎見回紜圖》,屬于紙本墨筆白描,是一幅歷史故事畫卷,長223.8公分,寬32.3公分。此畫取材于唐代名將郭子儀爭取回紇軍,擊敗吐蕃入侵的史實,《資治通鑒》中詳細記載了這次著名的戰爭。此畫經清宮收藏,并有乾隆的題記 “至誠昭揭 ”。所謂免冑, 即去掉盔甲,免除武裝的意思,此畫盡顯其中的真意。《免胄圖》場景宏大,人物布局疏密有致,動靜結合。從畫卷整體看,左邊是郭子儀所率領的兵將戰馬,他們儀容鎮定,佇立于旁邊;畫卷中間則是郭子儀身著便衣,俯身援手以禮相見,回紇統帥下馬跪拜的場面;畫卷的右端是陣容龐大的回紇大軍,他們軍容雄壯,神情肅穆。作者用多變的線條來表現畫中人物形態面貌和駿馬的結構特點,節奏變化明顯。此畫是以“戰爭與和平”的歷史事件為創作題材,李公麟發揮了自已的繪畫才能,真實地再現了宏大的歷史場面并賦予其意境,體現了他很高的藝術水準。
《免胄圖》的用筆繼承了晉唐以來優秀的繪畫傳統,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著名畫家在中國美術史上創造出很高的影響力,如顧愷之的用筆為“高古游絲”,有行云流水之勢,吳道子的“吳帶當風”藝術風格和蘭葉描的創新,陸探微和張僧繇的密體疏體。直到北宋時期,李公麟獨創性地把線條作為畫面造型和表現的唯一元素,其線條簡練而具有氣韻。他的個人創作多以墨筆在紙上作畫,把這種不著彩色完全以墨筆線描塑造形象的畫法稱為“白描”。《免胄圖》這幅作品以墨筆單線條進行勾勒,作者著重運用了“十八描”中的鐵線描、蘭葉描和高古游絲描這三種描法。整幅作品不僅凸顯了形態各異的駿馬,而且把各地域人物面貌也描繪得惟妙惟肖,且不附以色彩的表現形式對物象進行描繪,明快而又高度簡潔,僅憑墨線的剛柔、虛實、疏密等變化對物象進行描繪。
李公麟以高度洗練的線描集中地概括表現出既真且美的生動形象——人物和動物,人和馬之間有了呼應,極為生動,達到了高超的藝術境界。鐵線描法生動再現了駿馬的神韻,粗硬勁道而有力。線條根據馬的結構需要,精細剛柔變化各得其所,各顯健勁之處和不同風采。線條雖細,但細而不弱,筆鋒之間銜接緊密,按照馬之骨骼進行濃淡染韻,使馬的形態健勁生動,流暢灑脫,轉彎處頓折和提按,顯示出戰馬風趨電疾之勢,把千軍萬馬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李公麟把個人的藝術修養融入到繪畫中,作為其提高自我的一種手段,他在線條的運用上樸素洗練,剛柔相濟,把畫中用筆與事物密切相連,達到超越事物的形象描繪而又給人以獨立存在的感覺。
李公麟的線條的提按、轉折、剛柔使白描的用筆實現了一種獨特的存在價值,他的開創性畫法使得與之前的顧愷之的繁密而單一,吳道子的筆勁潑辣,鋒芒畢露區別開來。在對人物的刻畫上,李公麟通過對線條曲直、輕重和韻律的變化,以線造型,以形傳神,使線條從形體的附屬中解放出來,使整個圖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統一。特別是在對士兵身上的軟質盔甲和迎風飄動的旗幟的描繪中,體現了高古游絲描行云流水之勢。作者運用線條的勾畫使駿馬和人物的不同質感躍然紙上,盡顯其民族地域風采,人物眾多而面目各有不同。例如畫卷中部是郭子儀與回紇首領相會的場面,他一身儒袍,頭戴綸巾,氣度雍容大方,表情溫和而嚴肅,旁邊人物或跪或站,形成強烈的對比。其局部描寫中,郭子儀的衣紋褶皺處運用了柳葉描法,筆尖虛起虛收,線條圓潤、婉轉、流暢,衣紋的虛實感與戰馬鐵線條的剛勁感也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同時重點體現了郭子儀從容大度的名將風范,與免胄之意相呼應。
在人物畫的表現上,李公麟的白描手法尤其注重人物的個性和神態,依據不同的人物,展現了不同的階級特點,運用疏體和密體的表現手法,使意境通過藝術刻畫表現出來。這幅畫中的線條在疏體和密體上靈活多變地運用是精妙之處,畫中右端的密集和中間的疏散,郭子儀的輕裝與迎風飄動的旗幟和盔甲的復雜紋理之間又相互襯托,趨于統一。《免胄圖》雖然在刻畫戰馬、兵器、人物中用筆較細,但是筆線之間強勁有力,頓挫明顯,配合雙方人物和戰馬的不同之處的描繪來體現實物的質感,在線條轉折中來表現人物的微妙變化。縱覽畫卷整體,集中的密體和大片的空白,而局部刻畫之處線條細而連貫,筆鋒轉折之處又有抑揚頓挫之意,對比之意強烈,疏體和密體之間展現自如。畫中線條簡單樸素,用單一的線條變化來表現畫中的意境,使畫中意境生于形象,能直截了當讓觀者進入狀態,并主動把更多的想象空間留給觀者。
李公麟追求細致觀察,生動刻畫,特別是他的線條有別于顧愷之的“雨潤柳條”和吳道子的“蒼勁古松”的筆鋒味道,其獨創的運用線條的變化來展現人物風貌意蘊,使白描在表現力上更加豐富,運用更加廣泛,把這種藝術形成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描繪實物的傳神到意境突出這一變化,反映了李公麟在白描這一藝術表現形式方面的創新,也符合了謝赫《畫品》之“六法論”中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他把單一的線條賦予不同的意味,將線條的骨感揉入到畫面的人和物中,由線寫型,由型表意。這種白描手法的變化使線條極富韻律,能依據不同的人物和背景,把線條的表現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畫中之“意”突顯出來,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用到極致,從而達到以意書畫,畫顯方意的統一。
總之,從整幅畫中可以看出,李公麟通過《免冑圖》把其中的剛柔、虛實、疏密這三個用線特征運用得恰到好處。其畫以線寫型,以型塑意,布局簡單,疏密結合,從中體現出李公麟對生活的觀察細致入微。他用不同的線描合理安排畫面,使整幅圖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正如文獻記載:“大抵公麟以意為先,布置緣飾為次。”這種獨特的藝術創造,拓展了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李公麟對中國畫的發展的巨大貢獻。唐代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這句話充分肯定了線條在中國畫中的重要性,線條是貫穿于國畫藝術創造的始終,紙本白描的創新在畫壇上作為一個重要的藝術形式也在不斷地推動著中國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李公麟在畫中能夠把不同線條所具有的特色充分地發揮出來,豐富了民族繪畫的形式技巧,對中國畫線條綜合運用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2]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05.
[3]于安瀾.宣和畫譜[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4]薄松年.中國美術史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5]李澤厚.華夏美學[M].合肥: 文藝出版社,1999.
[6]云告.宋人畫評[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7]王朝聞.中國美術史·宋代卷[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2000.
作者簡介:
卜燕翔,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