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榕娜
如何打造“安全屋”
“看似溫暖安全的家,其實并非安全”。臨床上,50%的兒童意外傷害事故發生在家中,其次才是學校、幼兒園、街道和公路上。這些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軟骨脆弱,一旦摔傷極易造成骨折。家長一定要照顧好孩子,讓孩子遠離意外傷害。
孩子活潑好動,自我保護能力差,摔、擦傷是比較常見的意外傷害。因此,家中如果有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窗口、走道均應有防止跌落的設置。如果家中有樓梯,樓梯口應設有柵欄門。陽臺或樓梯的欄桿間隙寬度要比孩子的頭圍小,避免任意穿過;更重要的是避免孩子在這些地方獨處。家具的棱角要用預防碰撞的東西包一下,盡量購置那種比較圓鈍角的家具。刀、暖壺、有熱水的杯子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飲水機里的熱水溫度都比較高,不要讓孩子自己去接水。
1歲以下孩子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室內,地板最好鋪上泡沫塑料墊,防止孩子從床上掉下來摔傷。孩子1歲以后開始攀高,甚至會找個椅子或者墊個箱子去拿高處的東西,但這時孩子的平衡能力很差,容易摔倒,家長要特別注意。住高層樓房的家長不要讓孩子在窗臺上玩,窗臺下不要放桌子、凳子或梯子,防止孩子攀爬到窗臺上。陽臺上不要堆放雜物,防止孩子從雜物上攀爬發生墜樓事件,陽臺最好裝修成封閉式的。
如果家里的地面經常有水、地面不平或地板上有玩具、鞋子和其他物品以及有臺階等,孩子會有絆倒、失足和跌倒的危險。應保持過道上沒有雜物,及時擦干地面的水,教孩子在玩完玩具后,及時整理收納。
外傷后怎么判斷
從急診接診情況來看,孩子跌傷主要傷及肘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如果家長在發現孩子受傷后局部出現腫脹,動作不協調,并且不讓人碰,不能走路,就要警惕孩子是否出現了骨折現象,應及時送往醫院檢查治療。如出現嘔吐、抽筋、嗜睡這些現象,父母應帶寶寶盡快就醫,切莫遲疑。
兒童外傷后家長不要慌亂和急躁,首先要檢查患兒的全身情況,如呼吸、心跳,同時要呼救、撥打急救電話請專業急救人員到場。如果懷疑有頸部損傷,要避免傷者頭部后仰。可采用托頜法,即急救者位于患兒頭部,用雙手2~3個手指分別放在患兒兩側下頜角處,輕輕用力托下頜向上,開放氣道。
如果懷疑小兒肢體有骨折,應盡量減少和避免搬動或傷肢活動。如果是開放性骨折,傷口出血,要先進行止血包扎。用潔凈的毛巾、手帕覆蓋傷口,然后用布條包扎,但不要在傷口處打結,松緊要適度,達到止血目的即可。過緊會壓迫血管和神經,影響遠端血液循環。大血管出血加壓包扎不能止血時,可采用止血帶止血,在家中可用布條折疊成條狀做止血帶。如果是閉合性骨折,急救時不必脫去患肢的衣褲和鞋襪。對受傷部位要進行固定,固定材料的長度應超過固定兩端的上下兩個關節。
輕微受傷或關節扭傷后應立即停止活動,最好先冷敷受傷部位,以減輕疼痛和水腫,不要隨意按摩或推拿受傷部位。必要時到醫院做X線檢查排除骨折。傷處有瘀青、紅腫現象,在受傷后24小時內可以冰敷來消腫,24小時后可以熱敷受傷部位的組織使之加快吸收。
摔傷最怕傷及腦部
夏季衣裳單薄,愛動的寶寶胳膊上、腿上總是傷痕累累。針對寶寶摔倒發生的皮膚擦傷,要判斷傷口深淺,酌情處理。如果摔破擦傷,可以用創可貼將傷口貼住,把血止住。隨后可用碘油、酒精涂傷口周圍,不用包扎,避免沾水。如果傷口較深,且創面比較大,污染比較嚴重,最好帶寶寶去醫院處理,必要的時候需要進行清創和縫合。
小孩摔傷最怕的是傷及腦部,所以在摔跤跌傷發生時,父母應先檢查孩子的頭部有無問題。如果寶寶摔傷后,能夠馬上大哭那是最好了,這代表著腦部受傷的可能性較小。最怕的是寶寶摔到后腦。如果摔到頭部后引起重度腦震蕩或顱內出血,會很快發作的,家長要及時送往醫院,請醫生處理。如果有嘔吐,有可能是受驚嚇所致的嘔吐,也可能是暫時性腦部受到震蕩,一般嘔吐兩三次后就好了,不同于腦震蕩。即使是腦震蕩,如果是輕度,一般也不會留下什么后遺癥。
寶寶摔到頭部后,沒有出血,但出現了小腫包時,應立即用冷敷處理。有比較明顯傷口的話最好注射破傷風疫苗。小孩打的百白破,就包括破傷風疫苗。一次打一針就可以,不過效果不是終身的。寶寶摔后一段時間,盡量與寶寶說話、逗逗他,轉移其興奮點,不要抱著他睡覺。如果摔后哭完很快就睡著了,也要在一小時內將其叫醒。如果醒后大哭,一般沒有什么問題了。
如果懷疑孩子脊柱受傷,切忌扶患兒行走或將患兒放在軟床上,而是應在妥善固定后由專業人員實施搬動。頸部可用硬紙板、衣物等做臨時頸托固定,在胸腰部將砂袋、衣物等放置身體兩旁,再用布條固定在硬木板上。
戶外危險先回避
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原因主要是環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12歲以下兒童對危險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還不足,在家長監護不到位時很可能會發生意外。兒童跌落傷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關鍵在于遠離相關的安全隱患。
暑假期間,孩子沒有了規律的學校作息時間,戶外活動時間較多,而且孩子的好奇心強,但缺乏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識,因此家長需要特別防范。通常,5~9歲的兒童易在玩耍中滑倒或被人推倒,或易從高處跌落;10歲以上在校學生,則跌倒多發生在運動娛樂時。
生活中,未成年人一定要在家長保護下參加游樂園活動;運動器械一定要加強保護措施;運動時一定要穿上合體的運動裝;玩滑板、溜旱冰一定要在正規場所,并要帶上護具,如護腕、護肘、護膝等;帶孩子的自行車輪邊一定要裝上擋板,以防孩子腳部絞入車輪而受傷;兒童玩蹦床游戲危險系數很大,建議回避。
和寶寶出行時,讓孩子走在自己的右邊,發生突發事件時反應較快,但要避免大動作、大幅度牽拉孩子,以免造成肘關節脫位;平時要教育孩子摔跤時學會抱頭及用手支撐等。父母帶孩子到公園玩秋千、滑梯要格外留意,孩子玩得高興,得意忘形,容易發生意外,如從滑梯的高處急速沖落,不慎觸地受傷,或從滑梯上跌下。不要讓孩子一個人玩秋千,秋千也不要蕩得太高,防止孩子害怕或掉下來摔傷;特別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在擺動的秋千附近跑動,防止被秋千撞傷。有寵物的家庭,不要讓孩子單獨和寵物在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