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莎莎
【摘要】對于專業英語教學,我國高職教育的問題是“職業性”的缺乏。文章從語言的本質、高職英語教學以及社會就業這三個方面分析了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突出“職業性”的重要意義,并針對高職教育如何突出“職業性”這一問題從教師自身、課堂內容、教學手段、課外環境以及考試的內容和方法等五個方面給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育;職業性
一、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與普通教育雖同屬教育活動,但二者功能完全不同。職業教育功能是把學生導向工作體系,而普通教育功能是把學生導向知識體系。也就是說,職業教育學習過程是一個“工作”與“學習”一體化綜合發展過程,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工作任務反映工作對象、內容和要求。高職英語課程體系是以培養滿足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需求的人才為目標,以全面提升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為導向的“行動體系”,因此應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特點、滿足高職人才培養需要。
然而,大多數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直接來源于高校畢業生,缺少行業背景和企業經歷,因而缺乏職業英語實踐能力。英語教學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崗位嚴重脫節,缺乏實用性,不具有職業導向。本文針對“費時低效”的高職英語教學現狀,闡述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突出 “職業性”,提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對策。
二、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突出“職業性”的重要意義
(一)對語言學習本身的重要意義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個人的語言行為只有在社會與交際中才能發展起來。脫離了社會的人是不會有語言的,利用語言來交際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本能活動。
英國語言學家弗斯提出的功能主義語言學中,強調語言是個動態的、開放的、具有交際功能的系統,其功能與意義依賴于語言使用的環境。
作為語言學中重要分支的語用學指出,語用能力指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按一定的語用策略完成某項語言活動的交際能力。它涉及語言使用者對以下因素的了解與掌握:提供語言環境的領域與情景;交際的任務,目的和主題;交際活動與過程以及與交際活動有關的背景知識。
從以上理論可以看出,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也是聲音和意義結合的統一體,發音和含義的關系則是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約定俗成的。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社會為語言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活動與應用的舞臺。語言知識、語言能力與社會文化能力應該是同時習得的。因此,結合社會需求來進行外語教學,是一種積極、有益的教學觀念。
(二)對高職英語教育的重要意義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差別就在于培養目標的不同,其目的是培養具有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前者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后者以培養普通專業型人才為主。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實用人才”。《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提出要“適應地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需要,把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切實落實學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這兩份文件基本上確立了我國高職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即要立足于區域,同時要符合市場的需要,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以及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方面的培訓。
目前我國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學的對象主要有兩種,一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二是從中專、技校、職業高中升人高職高專的學生。面對這種生源復雜、知識結構、層次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較差的學生,我們的教學重點不應放在“高等性”教育上。要把這樣一批基礎薄弱的學生培養成普通專門型人才,甚至是研究型人才,與其他普通高校乃至重點院校的學生相抗衡,并能夠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占有一席之地,這無疑是不切實際的。
我國職業學院英語教學的目標應是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側重于有關專業技術的需要,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英語的能力。
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專家潘憊元先生于2004年總結指出:“……這些高職高專學校體現了高職的特點:辦學模式、課程體系、教材、教學方法、師資等。高職高專的教學不是按照普通高校那樣辦,而是根據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方式來確定的,尤其是在實習、實訓方面。
(三)對學生未來社會就業的重要意義
英語是一門語言,更是一門技能。學好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的用它來充當我們獲取專業知識的工具,它不能完全獨立于其他專業之外。
英語專業生就業難并非社會需求飽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英語專業學生缺乏必須的職業專業知識,翻譯能力薄弱。一般而言,英語專業生的就業方向大致是:翻譯、教師、外貿、涉外秘書、涉外導游、涉外酒店管理等。總之,英語專業生所能從事的行業不是只學好了英語就能應付得了的。
當今社會,只懂一個專業的“專才”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專業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抓專業英語的教學,還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突出職業教育,因材施教,培養社會需要的英語專業人才。
三、高職英語教育如何突出職業性
(一)聘用具有相關職業背景的英語老師
教育興衰,系于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素養。推行發展性的教師評價機制,重視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培訓,鼓勵教師的自我成長,充分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廣泛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與語言技能素質;學院還可以有意識地引進一批在商務、翻譯等崗位工作過的教師,給學生以更為生動的案例教學。
教書“育人”。自古以來,教師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其中“傳道”是在第一位的。要培養“職業型”的學生,首先應該讓學生意識到在高職專業英語教學中“職業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可以發揮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積極地參與到各項職業實踐活動中來。
(二)針對學生專業進行英語課程設置
對專業英語的課程設置,大學前兩年應以精讀課程為主,其他課程為輔,注重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高年級的課程則應與職教掛鉤,開設商務英語、英語函電、實用寫作或者是計算機英語、航空乘務英語、銀行英語等與其他專業關系密切的課程,為學生進人社會就業作鋪墊。通過選修課或講座的形式把一些重點專業,如國貿、會計、市場營銷、管理、法律等專業中的基本原理、重要理論和觀點介紹給英語專業的學生,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三)教學模式革新
現在高職英語教學一直沿用單一的教學模式(Teach-ing Model),教師單一向學生灌輸知識,局限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習潛能的發揮;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一味地依賴于教材和老師,缺乏思考,失去了應有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選擇引進歐美大學的授課方法,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課堂應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為中心,使他們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取得進步。
(四)創造“職業性”語言環境
只有創造學生使用英語的職業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使用英語,才能改變英語專業學生“會學不會用”、“高分低能,的現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辦好“英語角”、“英語俱樂部”等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兼職工作,學校還可以不定期地把學生拉到社會上去(如涉外企業、交易會等)進行實踐鍛煉,以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實驗、實習、實訓、社會調查、現場見習、模擬練習和科技活動等組成的實踐教學環節,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情感、意志和技法。
(五)考試突出職業特色
考試,作為教學效果的重要檢測手段,也同樣需要突出職教專業英語的職業特色。英語測試不局限于筆試和英語過級考試,可適當增加口試內容,增大主觀題型的比例。設定情景,由受試者組織語言活動來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等都可納人考試范圍。考試的形式與內容只有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才能真正成為檢測教學效果的手段;學生只有從“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惡性循環中擺脫出來,才能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總結與展望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英語作為一種具有獨特的地位的國際語言,得到了廣泛地應用。英語教育在高職教育越來越重要。然而,“耗時低效”職業英語教學是目前的實際現狀,因此,高職英語的學習和職業教育的結合需要探討,以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性,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邵紅萬.論高職英語教育的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02:90-93.
[2]陳韶群.走進真實的職業生活——EOP模式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的應用[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5:15-17+24.
[3]張雪紅.專門用途英語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
[4]董紅.高職實用任務型英語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
[5]郭艷利.高職英語教育如何適應形勢發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0,20:115.
[6]李輝.高職英語行動導向教學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10,12:44-49.
[7]聶宗婷,章灝.如何提高高職英語教育教學實效性[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0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