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小花
【摘要】對中職學校來說,向管理要質量,不僅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更需要扎扎實實的探索與實踐,學校管理也需要“鯰魚效應”。學校管理的目的是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校充滿生機和活力,以實現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共同發展。因此,學校管理需要一條“鯰魚”,這條“鯰魚”就是能有效地調動、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積極因素
【關鍵詞】中職學校;管理;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活的沙丁魚市場價格特別高,所以漁民們總是千方百計想讓沙丁魚活著帶回漁港。然而談何容易,絕大部分的沙丁魚途中因窒息死于船艙內。卻有這么一條船總能將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帶回漁港,人們直到船長垂暮之年才打探到他一直保守的秘密:原來船長在裝有沙丁魚的船艙里放進了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由于環境陌生,鯰魚不思食物卻四處游動,沙丁魚見到鯰魚引起緊張并迅速逃避,這樣不斷受到刺激的沙丁魚始終保持了活力和生機,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管理上將這種通過引入具有破壞性的外部競爭力量來打破原有平衡,從而激發活力的做法稱為“鯰魚效應”。
一、當前中職學校管理中的“沙丁魚現象”
當前中職學校管理中“沙丁魚現象”十分普遍,主要表現為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機械重復,有的盡管有新意,但也是新瓶裝舊酒。
常規管理的“沙丁魚現象”主要表現在按步就班:領導按常規思維;計劃按常規制定;管理按常規進行;工作按常規就位。由于按部就班,使管理工作表面上是輕車熟路,實則是墨守成規,固步自封。
人事管理的“沙丁魚現象”主要表現在相對靜止:領導分管工作一成不變;青年教師提不上來;教師隊伍缺少流動。
教學活動的“沙丁魚現象”主要表現在機械重復:任課分配機械重復;教學方式機械重復;評價方式機械重復;教研方法機械重復。表面上看充分利用老師已有的經驗,實則讓老師懶于思考,因循守舊,缺乏活力。
二、中職學校管理中鯰魚效應的正確應用
(一)善于投放或運用“鯰魚”(三力)
借外力:請上級領導進行診斷性評價;利用上級主管部門的各項改革和各種活動;從外部引進干部或教師。
挖內力:讓合適的人干合適的事;推進績效掛鉤;培育典型;
用巧力:謀要巧思;話要巧談;難要巧解;事要巧做。
善于總結或思考“鯰魚”:
尊重教育規律,但不照章出牌;
嚴守工作原則,但不生搬硬套;
講究激勵競爭,但不激化矛盾;
注重成果運用,但不再落怪圈。
“鯰魚效應”對于中職學校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現代的學校管理的方法很多正是借鑒于企業的管理之法,從成果上看,這樣的借鑒指導了教育的科學管理并逐步形成了符合教育自身特點和規律的教育管理學。企業是人的企業,學校同樣如此。教育教學的質量成敗說到底其實就是取決于教師、干部這兩支隊伍的建設。
(二)中職學校績效工資的“鯰魚效應”。績效工資的實施已經成為一條“鯰魚”。它將打破工資收入分配機制,使教師群體中的“鯰魚”能多得到收入,更能體現多勞多得、優質高酬的原則,這無疑將會激發大部分人的工作積極性,也使分配制度更加公平。學校要鼓勵先進教師張揚個性,培育具有獨特專長的“活躍分子”——教育教學能手為“鯰魚”,并給予大膽任用,讓他們做首席教師、學科組長、學術帶頭人等,從而使他們對周圍教師產生“攪”、“促”、“帶”的作用,這樣有利于盡快地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要讓他們發揮作用,“攪”活一潭死水,“促”進教師工作的,“帶”出一批接班人來,他們在發揮“鯰魚效應”的同時也使自己更加完美,自身價值得以體現。如果我們教師之間沒有了競爭,我們的學校是什么樣呢?將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因此“鯰魚效應”能激發我們教師敢于創新和冒尖,激發我們教師的潛能,煥發我們教師的生命力。所以績效工資分配方案必須科學、合理、公平,才能發揮“鯰魚效應”的作用。
(三)“鯰魚效應”對科研管理的啟示。學校科研如果沒有教師的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是脫離實踐的,教學也不可能取得更好的結果。正如魏書生所說:“為什么同樣是教書,斯霞、錢夢龍等優秀教師感覺幸福、快樂、充滿了新奇感,工作充滿了創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們總是從科研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學工作。”然而在現實中,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素養、科研能力等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可以把“鯰魚”放進來,引入科研競爭機制,即抓骨干,樹典型,給予在科研上有成就的教師特殊扶持和獎勵政策。通過這種“水波效應”的方法,擴大成功教師的影響面,讓其他教師也不甘示弱,感受到教育科研給自己帶來的“雙重利益“,并產生躍躍欲試的沖動感。
(四)“鯰魚效應”對組織管理的啟示
“一所學校的前途如何,關鍵在于學校領導”。因此,學校必須建立一種優勝劣汰的競爭激勵機制,實行領導干部輪崗制并做到獎優罰劣,使得領導干部“流動”起來,從而充分調動他們的競爭意識、進取心及創新精神;克服干部因長期在一個崗位上容易產生“慣性”和“惰性”現象;克服學校干部因為近親而引起的“窒息”,需要內外交流,注入新生力量以增強活力,激活原有隊伍。只有不斷的新陳代謝才能給學校帶來鮮活氣息。聘用特級教師、招用骨干教師,使用青年教師,能夠大大激活原有隊伍的激情和責任,同時也可以把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經驗、文化建設、校風教風一同帶入中心。
三、“鯰魚效應”用于中職學校的班級管理
(一)要做鯰魚型的班主任。鯰魚型班主任表現在憂患意識特別強,他們不安于現狀,永遠不滿足于現狀,他們追求的不單單是穩定,更是追求發展,他們勇于創新,他們不但為了自己的發展,同時也促進別人的發展;為了發展,為了不窒息而亡,鯰魚型的班主任保持活躍著,他們會打破一些陳舊的傳統習慣,積極尋找班級管理的新出路。
(二)班級要容得下不“安分守己”的鯰魚型學生。所謂鯰魚型學生,我認為應有如下某些方面的特點:回答問題喜歡說一些幽默話甚至是說一些無關的話;喜歡異想天開;偶爾或經常違紀但還不是違法;有時敢于頂撞老師,不惟命是從;爭強好勝,個性張揚,敢于表現自己;是班級的“添亂分子”等等。班級存在鯰魚型學生,并不是壞事。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個體的差異之分,不怕學生有缺點,就怕學生沒特點。我認為,鯰魚型學生最起碼能給班級帶來兩方面的好處。
第一、促進班主任成長,鯰魚型學生會給班主任帶來班級管理觀念、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促進班主任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如果學生是“鯰魚”,班主任就必須是聰明的“漁夫”,而不是被動的沙丁魚。聰明的“漁夫”一方面要想方設法去“網住”好動的鯰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辦法利用“鯰魚”去帶活班級。這樣,班主任肯定被鯰魚型的學生“逼”活,逼出很多管理班級的方式和方法,同時也會轉變班主任管理班級的思想觀念,而且還要求班主任在自身素質和修養方面有一番作為。
第二、鯰魚型學生能使班級充滿活氣。鯰魚型的學生,往往組織力和號召力都比較強,而且往往不甘于沉寂在死氣沉沉的氣氛中,所以不論是在課內課外,鯰魚型的學生都喜歡調節氣氛,使自己所處的環境充滿生氣。如回答問題時說話幽默,也許就喚醒正在打瞌睡的同學;為了表現自己,甚至嘗試頂撞老師或者做一些違紀的事情,他(她)有可能受到批評,但他(她)受到的批評肯定能提醒、警戒很多同學;鯰魚型學生的一舉一動,更容易引起師生們的關注,不論他們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都會引起人們的更多思考,從而會使同學們的思想多“活”起來。所以班級里面不能沒有鯰魚型的學生,多幾個鯰魚型學生,班級就多幾分生氣。
當前是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社會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改革,尤其我們中職類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更要具備憂患意識,要及時克服沙丁魚現象,正確利用鯰魚效應,改變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斷提高中職的管理及教育教學質量,為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義農.民主化班級管理探索.知識出版社,1999年6月
[2]班畢、王正勇.班主任.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3]吳旋州.班級管理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4]萬明鋼王平.教學改革中的文化沖擊與文化適應問題[J].教育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