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陽市年日照時間較長,降雨量偏少,耕地狀況是山地大田較多,因此適宜發展設施農業,本文分析了設施農業在朝陽發展的條件,既包括優勢條件也包括劣勢條件,進一步論述了當前設施農業發展面臨的外部挑戰,結合上述分析提出了朝陽市促進設施農業實現快速發展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設施農業;特色產業
設施農業采用人工建造的設施,能夠打破傳統農業季節的限制,是一種資金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主要特點是高投入高產出,能使農業逐漸擺脫傳統的產業束縛,不斷向農業現代化、綠色、安全型農業轉變。
1 朝陽發展設施農業的基礎條件
1.1 優勢條件。地理區位優勢:朝陽市地處遼寧西部,遼冀蒙三省交界地帶,土地總面積197萬公頃,占全省七分之一,土地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十分廣闊。日照充足,日溫差較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氣溫5.4℃~8.7℃,年均日照時數2750~2900小時,年降水量430~530毫米,無霜期120~155天。這種適應設施農業發展的氣候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朝陽高效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交通網絡優勢:朝陽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全市共有10條國省干道、6條鐵路,縣級以上公路2200多公里。丹錫高速朝陽段和京四高速朝陽段全線貫通,綏克高速也已列入開工計劃,成為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第二和東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市。錦赤鐵路進一步增強朝陽鐵路運力,朝陽成為內蒙古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這樣的交通網為朝陽發展設施農業提供了基礎保障。
發展后勁優勢:朝陽近年來各項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全市農業連續獲得特大豐收,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最好水平,設施農業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85萬畝,這些為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產品種類優勢:新品種廣泛應用,朝陽北票蕃茄、紅干椒,朝陽縣的豆角等的國外新品種應用率已超過60%;種植采用膜下滴灌,卷簾機、小型旋耕機、放風器、自動落秧器、滑走式運輸機等先進的技術、模式、機械設備都已被普遍應用。目前朝陽已經成為北方日光溫室蔬菜的重要生產基地。產品暢銷東北、京津唐、南方主要城市、香港以及東盟和俄羅斯等市場。
1.2 劣勢條件。產業化機制不完善。朝陽缺少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產業化運行機制不完善。龍頭企業不足,帶動能力不強,規模小,數量少,自主創新能力低,企業科技含量不高;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產業鏈條斷,服務體系滯后,與設施農業發展需要不協調。
勞動力成本升高。隨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原來依靠傳統農業謀生的青壯年勞動力逐漸減少,相比之下,種菜不如打工,因此農村不斷出現空心化現象,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發展設施農業合適的從業人員很難找到,僅有的人工開資和成本不斷上升。
發展存在制約因素。農業勞動力普遍受教育年限低,受觀念影響和束縛高效設施農業發展緩慢,加之資金投入不足,很多農戶自行解決困難造成的資金瓶頸這些都制約著設施農業發展。
2 朝陽市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挑戰
2.1 市場體系建設滯后。朝陽市設施農業雖然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與高產高效要求還有差距,特別是在開拓市場方面,外貿型龍頭企業少,對市場信息掌握不夠,出口產品品種單一,出口量低。特別是很多農戶沒有擺脫傳統的單獨作戰,分散經營,在生產過程中由于信息技術限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自發性,影響了設施農業的收益,同時抗擊風險能力不足,一些專業化合作組織缺乏,制約發展。
2.2 經營管理粗放。朝陽發展設施農業多以家族傳統管理運作,現代高效設施農業要求進行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也需要管理經營者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生產組織、日常銷售、技術更新、資金周轉有一定的經營管理手段,更加促進設施農業發展,而當前朝陽在這些方面仍采取傳統的粗放形式,不利于設施農業發展。
2.3 缺乏專業的人才技術。設施農業對于作物生長的溫濕度控制、病蟲害的防治以及田間管理等需要有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的專業人員指導和幫助。朝陽屬于欠發達地區,各類人才缺乏,特別是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足。
3 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對策建議
3.1 科學編制發展規劃。朝陽要結合本地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優勢制定長期推進設施農業的整體規劃,根據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產業布局規劃和生態文明規劃形成高標準、高起點、多點融合的設施農業規劃體系。同時按照規劃確定的具體措施,循序漸進落實推動本地設施農業發展。
3.2 注重培育特色產業。要依托朝陽豐富的農業資源,堅持高效、錯位生產,不斷嘗試栽植具有新穎、奇特的有機綠色高效品種。培育農業產業基地,與農產品加工企業簽訂訂單,不斷擴大農業產業基地規模,逐漸提升產品檔次,打造具有朝陽特色的品牌,爭創在全省、全國聞名的有機、無公害、綠色品種和品牌;依托城鎮化和新市鎮建設,根據本地不同的發展基礎,打造一批特色農業村鎮,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加強工廠育苗,實現與蔬菜基地的橫向強強聯合,不斷建設一批特色采摘、觀光休閑、體驗參與等有特點的產業基地。
3.3 積極開拓市場渠道。加大對農產品交易流通市場建設的扶持力度,促進農產品銷售,避免渠道不暢,影響農民受益;政府要加強市場監測,及時掌握農產品行情,為設施農業服務。不斷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開展特色農產品保護和認證工作,建立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拓寬銷售平臺,讓朝陽的設施農產品走出去。
3.4 逐步完善服務體系。經常組織設施農業專業生產技術培訓和指導等活動,盡快讓生產者掌握技術要領和經營管理技能。鼓勵引導農民與農業龍頭企業的對接和聯合,完善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利益分配和風險保障等問題,為農戶提供多種信息服務,解決他們在生產過程中消息閉塞的實際情況,加強村鎮信息服務點建設,搭建農民交流溝通的信息平臺,實現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向峰,楊廣林,王立舒,高晶晶.我國設施農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5(04).
[2]由海霞,梁銀麗.陜北設施農業的效益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3]黃秋鑾.試論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辣椒雜志,2011(02).
作者簡介:李寶玲,中共朝陽市委黨校經濟學講師,吉林大學經濟學學士,遼寧大學公共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