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納西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東巴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各種各樣的儀式則是東巴教教義的反映,在這些宗教儀式活動中,面偶作為道具是必不可少的。面偶藝術從制作過程、題材、造型、藝術特征上,都有其獨特的美學特征。本文就納西東巴教面偶的美學特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東巴教;面偶;美學;特征
[本文為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納西族東巴教面偶藝術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C143Y所屬學科:藝術學學科代碼:1]
在納西族生活中,東巴教的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每遇節氣、活動,如婚喪嫁娶、祭署儀式、去穢儀式大小祭風儀式等都要舉行各種儀式活動。這些活動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些東巴教儀式中,都會需要大量的道具和祭祀品來布置神壇與鬼寨,如東巴紙牌畫、東巴木牌畫、面偶、犧牲等。面偶作為道具,其在東巴教儀式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東巴教認為,面偶可以作為人與鬼神交流的中介物。所以,在很多的儀式中,我們都可以見到這種用青稞面捏制出來的面塑藝術。
面偶,一般為青稞面捏制出來的神鬼形象,納西語稱為“多碼”。面偶形象分為神偶、鬼偶、犧牲等幾類。神偶,納西語稱為“恒多瑪”,“恒”為神祗的總稱。鬼偶稱為“楚多瑪”,“楚”為納西語,即“鬼”。精靈、面山、面橋、面海等道具稱為“俚多”、“構多”。這些面偶,在儀式中代表了具體的神祗與鬼怪,東巴們在儀式前制作,儀式結束后“恒多瑪”被參加儀式的人分而食之,往往只留一尊大神在主人家的神柜上,而“楚多瑪”在儀式中被砍殺后埋在土里。
下面,就面偶藝術從以下幾方面對其美學特征做一個研究。
一、面偶的制作
納西族東巴教各種儀式中的神靈鬼魔大約有八百多種, 可以用木雕、面偶制作而成,有些神祗運用的次數較多,就用木雕的形式做成,以方便使用,其中數量最多應用最為普遍的要屬面偶(如“垛拿肯”儀式),所用面偶較多。面偶形象分神、鬼、犧牲幾大類。由于所代表的是不同級別的事物,因此在制作材料上也有所區別,神偶一定要用青稞面作為原料捏制而成,因為這種面料粘合性較好,而且制作好以后不易變形。鬼偶的制作則沒有那么講究,用料一般用比較低等的苦蕎面調制后捏制而成,也可以用泥巴捏制而成,表示鬼偶的地位低下。
制作過程也很有藝術性,神偶的制作要在祭祀前的一天提前做好,做得也比較認真,由男人們圍在火塘邊喝著酒,吹著牛,手上捏著面偶。在這愉快的氣氛中,一尊尊樸實、可愛的形態多樣的面偶就在這些多才多藝的帶著老繭東巴藝人手中復活了。[1]
而鬼偶的制作則不用這么講究,一般在儀式要開始以前才去完成,因為時間有限,因此制作出來的面偶粗狂、簡單、有力。與神偶的精致相比較,從材料的運用和制作過程中其實已體現出了不同的審美價值。
二、題材
面偶藝術的神像一般都取自納西東巴教中的形象,以神像,精靈為主。如東巴教中的自然神、戰神、署神等形象。不同的祭祀場合捏制相應的神像,如祭祀自然神的祭署儀式中署的面偶,那就捏制自然神了。
其次為鬼像,鬼像也是東巴教在祭祀中不可或缺的道具,鬼作為被驅趕的對象,種類繁多,如在東巴教祭祀風鬼(風流鬼)、端鬼、殉情鬼等儀式中,就要捏制相應的鬼偶。
面偶還會用來制作犧牲,用來代替活的祭祀品。制作面山、面橋、面海等道具,用來引導鬼魂歸去。
因此,面偶藝術捏制的題材一般包括神像、鬼像、犧牲、道具等。
三、分類
在東巴教面偶藝術的制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面偶捏制的很像,很真實,而有些面偶只捏了個大概,只是一個象征。因此面偶藝術從制作上可分為具象和抽象。
面偶藝術中的具象是指在造型上比較具體的某個神像或鬼像等。而抽象的面偶則只是一個代表,沒有刻劃具體的特征,只有一個幾何狀的形體作為代表,他源自于納西族古老的木石崇拜,是一種圖騰崇拜。在古時,先人沒有這么好的條件,則在山中取一石或取一木,代表盧神和沈神進行祭祀和膜拜,而抽象面偶就源于古老的木石崇拜。
四、藝術特征
(一)塑造典型物象
東巴面偶的塑造中,對具有代表性的神像、鬼像都會有相對固定的大家認可的造型,如優麻、鬼王、犧牲等造像。在此對具有代表性的神、鬼、動物面偶做一個介紹。
1、 神偶:“優麻”戰神
“優麻”戰神是東巴教里一系列的神祗,分為“巴烏優麻”、“土赤優麻”等,在儀式中驅鬼都會用得上戰神。在東巴教的神系當中,沒有至上神,而是各司其職,因此這類戰神種類較多,有爪類的優麻,專管瓜類的禽類,如雞、鴨、鳥類等;有蹄類的優麻,專管長蹄的動物,如牛、羊、馬、驢子等;有長著掌的優麻,專門掌管有掌的動物,如熊、虎、豹、狗等。
東巴們在祭祀時,根據要被驅趕對象的要求來捏制相應的“優麻”戰神。
2、 鬼偶:鬼王冷湊
鬼王冷湊在東巴教祭祀中應用較廣,如驅趕各種疾病、家庭不順利等,只要有設立鬼寨的地方一般就會塑造此面偶。面偶的塑造為一組,中間塑造鬼王和鬼母,鬼王、鬼母身旁各圍有13個小鬼的形象,小鬼的身上用青稞面打著這些小鬼的名字。
3、動物面偶:十二生肖
動物面偶一般都是十二生肖里面的動物,如虎、蛇、雞、牛、羊等。在東巴教的祭祀中,一般會用活的動物祭祀,但不是每一個祭祀都用活物,這樣就產生了替代這些活物的替身。
動物面偶在祭祀中運用非常廣泛,在大小祭祀中都會出現,用于布置道場,如生老病死、婚喪娶嫁、生日、成人禮等祭祀,形象也相對穩定。可以說 十二生肖是東巴面偶藝術中比較經典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組塑像。
(二)表現手法上的美學特征
面偶因為都是在手中捏制而成,因此較小,尺寸一般控制在10厘米至30厘米之間。由于這些面偶大多數是放置于竹筐里或盤子里的,因此每一個面偶都制作了一個比較平坦的底座,以便于放置。它具有簡練、概括、抽象的美學特征。
1、具象面偶的美學特征,如圖這尊面塑捏制的是東巴教的戰神“土赤優麻”塑像,我們可以看到,在繪畫中的戰神“土赤優麻”,其特點為有老鷹的嘴巴,有大鵬鳥的翅膀,有著炯炯有神的雙眼,兩手拿著可以降服鬼怪的法器,整個圖像威嚴中透露出親和。再看看右邊的這尊戰神面偶雕像,只抓住了戰神最為突出的嘴、眼、翅膀等最為體現戰神最為突出的特征,手法簡練樸實,但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尊面塑就是戰神“土赤優麻”。雖然省去了許多的細節,如手、腳等,對面部也沒有過多的刻畫,但戰神的神韻依然存在,給人以憨態可掬的形象,且多了幾分的藝術性,儼然就是一件藝術品。
這一手法的捏制,在東巴面偶的制作中占主體,如薩英威德、東巴什羅等神偶、鬼面偶、犧牲、精靈、道具等。特別是面偶中的十二生肖的捏制,制作的惟妙惟肖,形神具備,其制作手法也如上訴,在這就不一一贅述。
2、抽象的表現手法,這一類表現手法不具體的捏制任何具象之物。如上所表述,他是納西古人木石圖騰崇拜的延續,古人用木頭和石頭分別代表盧沈和沈神,在納西東巴教中,他們是守護神。現在有些納西人家門前,我們還會發現大門前放著塊石頭,實際上就是代表了守護神。在東巴教祭祀中,不方便把石頭和樹木搬上祭臺,就捏制相應的道具來代替,實際上是木石記憶和白石崇拜在面偶中的表現。這一制作手法也沒有特別的特點,捏制時有一個底座,用于放置在框中或盤子中。主體物或豎直,或呈方圓形,在形體上有些起伏變化,從審美上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三)體現民族的審美內涵
納西人的生活基本都與東巴教儀式密不可分,每遇節氣,每遇生老病死等,基本都離不開宗教儀式。
這些看似詭異的面偶藝術,在他們的眼里,其實并不詭異,每一尊神像,每一尊鬼像的后面,其實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這些傳說已深入大眾內心。如大鵬鳥,雖然在造型上他長著怪異的臉,生著一副鳥嘴,長著一對翅膀,給人一種兇惡的感覺。但在納西人的生活中,他卻是一位善良的護法神,他能把鬼怪斬殺,能給人民去除邪惡,在東巴教中就有“神鵬斗惡署”的故事,因此他受到人民的愛戴和喜愛,他不但不是令人害怕的,反而是令人敬愛的,他身上的每一處特點,都是有用的,因此,勞動人民塑造了這一形象。
所以,東巴面偶中的每一種形象都是納西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塑造出來的,他們都是生活與想象的結合,都是對生活經歷的再現。
五、 面偶藝術展望
納西東巴教面偶藝術是納西族優秀的民族文化,在現今,我們除了挖掘出其優秀的財富外,還應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
一方面我們可以把這些成果融入到教學當中,如裝飾畫、雕塑、民族工藝品的教學設計上,在此基礎上,我們定有創新和發展,必然會創作出源于傳統又有別于傳統的新的藝術形象。
第二方面,通過研究,我們可以從旅游產品的開發上進行研究,現在麗江市場上有大量的藝術品,且具有一定的市場。如木雕、工藝品等,如果我們通過對面偶的研究,把一些造型理念和圖像的設計加以改變,創生出新的藝術產品,并投放市場,必定會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對我們的民族產品又有著繼承和創新的推動作用。
參考資料:
[1] 趙世紅、和品正.東巴藝術[M].昆明:云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33-34.
[2] 本文圖片均由張志宏提供.
作者簡介:
易立平,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