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琴
【摘 ? ?要】游戲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組織方式,又是兒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幼兒偏愛游戲,游戲伴隨著他們快樂成長,怎樣讓孩子成為游戲的“主人”,本文就幼兒自發性游戲的指導作一些粗淺的交流。對幼兒游戲的指導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作,包括兩方面的任務:準備工作和介入游戲,準備和介入均以觀察為前提;游戲過程中教師靈活地運用四種指導策略:平行游戲法、合作游戲法、材料隱喻法、同伴互動法,試圖用“潛”、“潤”等方式提高幼兒自發性游戲的教育效能。
【關鍵詞】自發性游戲 ? ?平行游戲法 ?合作游戲法 ?材料隱喻法 ?同伴互動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207
游戲是教育活動的基本組織方式,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在兒童游戲發展過程中,教育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當然,在自發的情境中幼兒也開展游戲,但是,這種自發性游戲的教育功能極為有限。如何讓幼兒的自發性游戲的教育功能最大化,首先要解決游戲的指導策略,包括游戲的指導方法問題。美國學者約翰遜等人提出了一個游戲指導模式圖(見圖)。
從這個模式圖中,我們可以受到啟發,幼兒游戲的指導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隨風“潛”入夜——游戲準備
在幼兒開展游戲活動之前,必須為游戲的展開創造充分的條件和機會,包括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和適宜的心理氛圍。游戲準備包括游戲時間、游戲地點、游戲材料和游戲經驗四個方面,綜合起來就是一個游戲環境。因而,游戲的準備工作也就是游戲環境的創設。
1.游戲時間。
游戲時間必須充足。據研究,幼兒通常每天需要30—50分鐘的自由游戲時間。這段時間內,幼兒發現伙伴,挑選角色,準備玩具或游戲材料,計劃游戲線索,并展開游戲進程。如果時間過短,幼兒就不能在教師規定的時間內結束游戲。集體性的創造性游戲,如角色游戲、表演游戲,尤其需要足夠的時間。否則,幼兒難以進入角色,更談不上創造性地活動了。
另一方面,游戲時機也很重要。不同類型游戲需要不同的時機,否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如智力游戲最好是在幼兒精力充沛、頭腦清醒的上午進行。再如,體育活動顯然必須避免就餐或午睡之前開展,因為過量的運動可能造成食欲減退和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不利于幼兒進餐或午睡。
2.游戲地點。
游戲地點涉及到游戲場所的選擇和安排。游戲場所空間的大小,必須根據游戲類型的特點及游戲規模的大小而定。游戲場所過于空曠,幼兒將過多地時間花費于閑逛或探究上,難以進入游戲情境;反過來,游戲場所過于狹小,幼兒難以展開游戲情節,動作或行動受到限制,從而導致游戲的簡單化或格式化。同時,一些類型的游戲活動對游戲場所有某些具體的要求,如智力游戲需要安靜的環境,盡量減少無關刺激的干擾,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
3.游戲材料。
游戲材料包括游戲過程中所需的相關材料,如玩具、道具及輔助工具。游戲材料本身能刺激幼兒游戲的欲望。如果游戲材料的組合合理,與游戲場所的自然條件有機結合,構成一個富有童趣的活動情境,那么,對幼兒會產生某種不可抗拒的誘惑力。
4.經驗準備。
經驗準備是指幼兒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結構。任何一種游戲及其中的玩具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結晶。游戲類型及其內容不同,要求幼兒具備不同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尤其是集體性的合作游戲,不僅要求幼兒掌握相關知識,而且要具備較高的游戲交往水平。如,角色游戲中,幼兒既要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要理解同伴扮演的角色,并能夠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
總之,游戲的準備像春風一樣“潛”入,保證幼兒游戲的順利開展,使之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二、“架”起溝通的橋梁——游戲觀察
游戲觀察不僅能提供游戲準備工作的基礎,而且構成了準備工作和成人介入游戲的橋梁。成人通過細致的觀察,可以發現何時需要調整游戲時間、地點、材料和經驗。了解幼兒游戲的現狀,有利于教師的游戲干預基于幼兒當時的興趣和需要,在保障兒童游戲順利展開的同時,有效地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三、“潤”物細無聲——游戲指導
游戲指導是一個連續的師生、環境、生生互動過程,必須盡量保證游戲中幼兒的主體地位,因此要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介入游戲。一般有以下四種指導策略:
1.平行游戲法。
平行游戲法是指教師接近幼兒,并且用相同的游戲材料玩同樣的游戲,但教師不與幼兒相互交往,不參與幼兒游戲。這種指導策略往往用于結構游戲與表演游戲之中,效果顯著。例如,幼兒坐在地板上玩結構游戲,教師可和幼兒靠近坐著,也用同樣玩具玩游戲。教師可以偶爾發表一些評價性的看法,但無特指對象,也不與幼兒交談,旨在吸引幼兒的注意,以期達到指導目的。
2.合作游戲法。
合作游戲法是一種常用的游戲指導策略。當幼兒專注于游戲時,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戲過程,仍然由幼兒掌握游戲的進程。合作游戲法不是教師傳授游戲方法,而是以暗示的方式引導幼兒合理開展游戲情節。如:教師當成“鄰居”到娃娃家,假裝發現娃娃發燒,并勸“爸爸、媽媽”應帶娃娃到“醫院”看病或請醫生,使原本平淡的游戲情節得以擴展;在“菜市場”游戲中,教師扮演顧客,專買“市場”里沒有的東西,如“海帶”、“烏龜”,引發幼兒自己尋找代替物,用紙條代替“海帶”,用小扁瓶子代替“烏龜”,發揮了幼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材料隱喻法。
除了教師以自身為媒介去指導幼兒游戲以外,還可以通過提供或改變設備與材料的方法去影響幼兒,潛移默化地影響和規范孩子的游戲行為,支持和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和發展。例如,教師在“娃娃家”門口貼上4雙小腳印,這就意味著這里只能進去4個人。再如,給幼兒提供需要多人合作才能玩的綜合型玩具,讓幼兒尋找同伴一起玩,促進其游戲的社會性行為水平的提高,或者提供可以一物代替多物的材料,培養和發展幼兒創造想象的能力等。這種經過教師設計的教育環境,是會“說話”的,可以發出特定的信息,影響和指導幼兒的行為。
4.同伴互動法。
幼兒與成人的互動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代替或取代幼兒與伙伴之間的互動。游戲是幼兒學習與伙伴交流、互動的很好機會,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伙伴互動這一因素,支持和引導幼兒的游戲和發展。例如建議幼兒結成小組,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游戲是兒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幼兒偏愛游戲,而自發性游戲活動更能帶給幼兒“體驗自主”的感受,就讓他們在教師“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的游戲情境中快樂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