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2011年,《初中語文考試大綱》作了修改,考試大綱要求必考的古典詩詞由原來的39首增加到50首,這意味初中古典詩詞教學越來越被重視了。初中生的閱讀能力與欣賞水平雖然已經上升到一定高度,但是也要經過系統的指導,才能有效地進行古詩詞鑒賞。作為語文老師,引導學生去學好古詩詞,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是我們的必修之課。我潛心專研新課標教學理念,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來談談個人在古詩詞教學方面的做法。
【關鍵詞】情境美;語言美;韻律美;風格美;傳承美
【正 文】
古詩詞洋溢著中國文字的魅力,充滿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中國古典詩詞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唱千年不衰,成為國中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我驕傲并自豪著。縱觀自己的古詩詞教學,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入手。一、走進背景,感悟情境美;二、錘煉詞句,感悟語言美;三、誦讀吟唱,感悟韻律美;四、聯系生活,感悟風格美;五、仿寫再創,感悟傳承美。較好地運用這五步,就可以大大提高古詩詞教學效果。
一、走進背景,感悟情境美
我將班級的學生們分為8個小組,然后給予學生們不同的任務主題,要求學生們找到與主題相關的古詩文。
每首古詩詞的創作,都有屬于自己的背景。所以,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就必須走進詩詞創作的背景故事。
如《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走進了寫作背景,學生才能與詩人產生共鳴,才能更好地品讀。
但是值得強調的是:不能讓情境化學習流于形式。情境創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真”的教學情境。有時候我們不需要情境,而課堂的組織者硬生生地設置無謂的情境,比如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設置情境導入,就沒有必要拿他的政治仕途經歷導入,只需在新課講完后的總結時稍作點拔即可。而且教師談了張岱那么多的經歷,文本中卻沒有文字讓學生去感知和印證,空對空,反而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
二、錘煉詞句,感悟語言美
古代詩人非常重視語言的錘煉,選擇最恰當的語言表達詩歌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詩的形象鮮明,意境優美,感情動人。
首先我們來研究一下詩眼。“所謂“詩眼”是指表達思想內容,展示詩歌形象上起著關鍵作用的詞語。因此抓住古詩詞的詩眼或詞眼,是我們教學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
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和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是人們熟知的兩句詩,所寫景色原本平淡無奇,而著一“鬧”字、“弄”字,就使全詩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分析“詩眼”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是,一首古典詩詞之所以流傳下來,除了里面的“詩眼”要別具一格,其它詞句同樣令詩詞錦上添花。
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最后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實質,引導學生品析詞句,那么學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關這一兵家必爭之地是何等的感慨萬千了。
三、誦讀吟唱,感悟韻律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誦讀吟唱古典詩詞的方法很多,可以學生誦讀吟唱,教師示范,聽錄音等。通過誦讀吟唱,讓學生真真正正體會到古典詩詞的真正內涵,體悟古典詩詞的意蘊美。
《明月幾時有》就是一首非常適合誦讀吟唱的古詩詞。
通過反復吟誦,學生才會把握詩詞的感情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學生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背誦出來。
四、聯系生活,感悟風格美
古詩詞作為祖國文學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誦讀,理解,更要讓學生學會運用。
如當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春》,講到“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我問學生想到了哪首古詩?學生用杜甫的詩《春夜喜雨》回答了我。
當班級里一個學生因為考試不理想而憂郁時候,我問其他學生,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詩來勸慰他?大家齊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總體來說,古詩詞的風格有:雄渾、豪放、沉郁、悲慨、俊爽、沖淡、曠達。
雄渾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如劉邦的《大風歌》,項羽的的《垓下歌》、曹操的《觀滄海》。
豪放特點是:豪邁奔放,格調昂揚。如李白的《將進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沉郁得特點是: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悲慨的特點是:觸景生情,睹物傷懷。《登幽州臺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
俊爽的特點是:英俊豪縱,颯爽流利。如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的節奏明快,《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的輕盈飄拂,《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的秀而不冶,艷而不妖,均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曠達的特點是:疏狂不羈,通脫豁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五、仿寫再創,感悟傳承美
磨槍上陣,學以致用,這是我們教學最終的目的。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創作古典詩詞。
創作首先從仿寫開始。要先分析結構,分析用詞,分析意境,分析情感,然后才開始仿寫。開始仿寫,要從簡單的五言絕句和耳熟能詳的名句開始,然后逐步加大難度。
創作其實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古典詩詞創作必須要學習基本知識,才能創作。在創作的最初階段,有不少學生寫了很多打油詩,盡管他們創作的這些詩歌離古典詩歌的標準有很大距離,但對他們這種創作熱情,還是要給予充分肯定,有些打油詩寫得還是蠻有味道的。
朗讀著學生仿寫的古詩詞,想著他們主動積極地表現,學生言語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形式多樣的言語實踐中才能實現。讓學生仿寫古詩詞不失為一種新穎,有效地實踐途徑。也許有的人會認為很難。但是我想:只要我們留給他們廣闊的自由探索、嘗試的空間,他們身上蘊藏地巨大的潛能就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我們會定期舉辦“小小詩詞匯、創意大比拼”等創作節目。這樣,學生會在良好的氛圍中,感悟中國中化古詩詞的美。學習古詩詞,創作古詩詞,傳承文學經典,是我們的重任,我們一定要將古詩詞的精髓代代傳承。
【尾聲】
古詩詞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我們炎黃子孫,應當繼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撐起精神的大廈。我們作為語文老師,就更有責任把這種光榮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讓它繼續發揚光大,澤被后世。上面是我個人做出的一點嘗試,微不足道,相信廣大的語文老師定能總結出更多更妙的方法來。
參考文獻:
[1]李良敏 中國古典詩歌教學與鑒賞漫談 【J】.當代經理人(中旬刊),2006,(07):152-153.
[2]晁立志 試談古典詩歌的意境教學【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0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