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勤
【摘要】作為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除具備一定的教學基本功之外,還需注意樂業、設計、互動、反饋、語言、反思等幾個方面的因素,認真總結日常的課堂教學工作,才能逐步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使自身得到發展。
【關鍵詞】提高;效果;建議
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決定因素。作為筆者我聽了全縣很多中小學教師上的課,對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作了一些思考。我認為對通常的中小學課堂教學來說,作為教師,要提高教學效果,除了具備一定的教學基本功之外,還需注意以下幾個因素。
一、樂業。樂業是基礎,樂業就是教師把教學當成一件愉快的事情。樂業可增強責任心,只有樂業才能更敬業,才能更好地搞好課堂教學。一線教師,工作相當辛苦,由于各方面原因,產生種種情緒在所難免。如對社會現象不滿,或對單位領導有意見,或認為當老師太清苦,或是家庭鬧矛盾,或是課堂上學生違紀而影響情緒等等。由于情緒不好就消極怠工。這是不理智的行為,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學生,為人師者,總不該誤人子弟吧!干工作不能為情緒所左右,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在我們選定了教師這個職業以后,如果不把它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是把它作為一種事業來追求,我們就沒有理由不把它干好,我們也就會愉快地接受它。我認為干工作主要是給自己寫歷史,寫好自己的歷史,到老的時候少留一些遺憾。
二、設計。設計即為備課環節,主要包括教學程序設計、內容設計、時間設計、作業設計以及導學案設計等。不管是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還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學,這個環節都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
(一)程序設計。即設計好該堂課的教學步驟。傳統的教學步驟包括:組織教學、新課引入、新課教學、知識小結、作業布置等。小組合作學習的各環節也要組織得當,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往往只注重新課教學這個主要環節,而忽略了一些必要的次要環節。比如新課引入,這一環節就很有必要。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式的教學雖然可以節約一些時間,但學生剛從激烈的課外活動中進入課堂,難于很快的進入角色。而巧妙的新課引入,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識的學習情境中去,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再如課后小結,讓學生把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再認,使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更系統化,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這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內容設計。包括教學基本內容設計和教學輔助設計,即除了本節課需完成的教學基本內容設計外,還包括完成這些教學內容所必需的教具、儀器或藥品等輔助材料的準備。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教師往往只注重教學基本內容的設計,而忽視輔助材料的準備。在課堂上,有時請這個學生到辦公室幫他拿這樣東西,一會兒又請那個學生幫他拿那樣器材,甚至自己離開課堂到實驗室去取東西……。這些在課前要考慮充分,在課堂上要盡量杜絕這種現象。
(三)時間設計。即完成本節課教學內容大約需要多少時間,是否還能留些時間給學生思考或練習。按照內容設計,一節課時間能否完成,并達到教學目的。如果時間不夠,應作如何調整,課堂教學到底進行到哪個時刻為止,要做到心里有底。課堂教學切忌“滿堂灌”和“拖堂”。
(四)作業設計。是指在備課環節應計劃好怎樣給學生布置作業。作業多了,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占據學生的自由活動時間,違背新課程理念,而且給老師批改作業增加工作量。不布置作業容易使學生產生惰性,也不能及時反映出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更不利于所學知識的鞏固。所以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量要適當,內容要緊扣該堂課所學的知識,既要能夠及時反映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又要有利于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學生在課堂上練習哪些問題,集體評講哪些問題,學生課后完成哪些作業,老師都應在課前設計好。
三、互動。新課程理念下的師生互動,是創設問題情境,在行為、情感、認知等方面形成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互動交流。良好的師生互動,是老師的潛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充分的調動。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可衡量師生雙方的投入程度。也是決定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如何實現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中老師必須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方法較多,這里主要談三點建議。
(一)教師形象。作為老師留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形象很重要。衣著發型打扮得體,上課鈴響,老師精神抖擻、面帶微笑地走進教室,讓學生感到老師既莊重嚴肅,又和藹可親。從而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敬意,贏得學生的喜愛,讓學生喜歡老師上這節課。不能讓學生對老師從形象上就產生反感。
(二)激情帶動。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有激情,要以強烈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情境中去。只有老師在課堂上有激情,才能感染、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
(三)抽查激勵。課堂上要做到提問、抽查相結合,尤其注意多抽查開小差或有睡意的學生。很多學校把物理課程編排在中午或下午,學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容易進入夢鄉。抽查會更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是保證師生互動的一種有效辦法。如果課堂上只注重提問,而少抽查,對學習自覺性差的學生來說,更容易產生惰性,回答問題不積極,不主動,甚至干脆不回答,或根本就不積極思考老師的提問。而少提問,多抽查,對回答正確的學生,老師用真誠的語言給予鼓勵,或全體同學給予掌聲鼓勵。這樣,學生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形成活躍的學習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反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信息反饋,包括是否搞清楚所學內容、是否開小差、是否打瞌睡、是否有其它的課堂違紀現象等等。對于了解學生是否搞清楚所學內容,可以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映來判斷,也可以通過抽查來驗證,還可以請沒有搞清楚該問題的學生舉手來核實。對在課堂上開小差或有睡意的學生,老師可用眼神加以暗示,也可以適當對其抽問,以提高他的注意力。根據學生的信息反饋情況,靈活處理課堂結構。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只注重自己盡情發揮,不注意學生的信息反饋,即使口才再好,水平再高,也收效甚微。
五、語言。課堂上老師音量太大,學生容易產生聽覺疲勞;音量太小,又會影響聽覺效果。平鋪直敘的語言,容易把學生送入夢鄉,特別是中午或下午的物理課堂這種表現十分明顯。適當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可調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抑揚頓挫的語言,可提高學生注意力。課堂上老師適宜的肢體語言,會對學生產生親和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六、反思。即課后總結,是指在課堂教學結束后,老師自己及時地總結本節課的成敗得失,以期在后來的課堂教學中得到改善,努力尋求課后的躊躇滿志之感。
沒有“理想教師”,只有“問題教師”,任何一堂課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再高水平的物理教師上的課都不可能是范本,都不可能沒有問題。作為教師,只有認真總結日常的課堂教學工作,才能逐步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使自身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