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科
摘 要:中國古代由于科學不發達,人們對一些現象不能夠很好的解釋便借助于神話故事進行自圓其說。《三遂平妖傳》就是基于這個原因產生的,它作為我國第一步神鬼小說,在我國神鬼小說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語法造詣非常高,有很高的考察研究的價值。特別是對“于”字的研究非常火熱。接下來筆者就以“于”字的起源和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三遂平妖傳》;“于”
從古至今人們對神話傳說以及鬼怪妖魔的故事分外喜愛。特別是對《三遂平妖傳》這部中國第一部神魔小說具有很大的興趣。不僅因為其中故事的荒誕離奇,還有作者語言的幽默隨和。這部小說不像其他小說那樣語言正統、嚴肅而是采取了很平易近人的口語化。讓人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最值得后人稱道的是他把“于”的語法意義運用的淋漓盡致。
1 介詞“于”的起源與發展
介詞“于”作為一個虛詞,在各個語句中運用的極為廣泛。就是現在也被經常用到,并且在句子中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所以介詞“于”不像其他古代字,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從出現一直發展到現在。同時也被從古至今的文人學者所關注。
當然介詞“于”在語法學界也有很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它一開始本身就是作為虛詞來使用的有些人則認為它是實詞。經過不斷的爭論,也沒有得出合適的結果。在學界普遍贊同的是郭錫良的觀點。他認為介詞“于”是實詞虛化的過程。并且他認為介詞“于”由“去、到”義的動詞“于”虛化而來。當然這不是憑空出現的說法,他經過對歷史的考證認為“于”字最先出現在先秦的甲骨文中,它最早的意思介紹一個人行為的具體處所,到后來慢慢演變成介紹行為的時間、祭祀的對象,還有就是介詞“于” 被擴展為介紹動作涉及的各種對象這是西周金文中所表達的意識。經過時間的推移,介詞“于”產生了變體特別是到了春秋戰國的年代,直到最后消失特別是到了漢代以后這個詞直接被“在”所取而代之。
對于介詞“于”的起源時兵則有自己的觀點,由于他對藏漢語言材料比較的了解同時他借用對甲骨文“于”字的比較和長期的研究,他認為介詞“于”字在最開始應該是作為格助詞來使用的。它的轉型過程就是前置詞替換后置格助詞后所產生的結果,同時他還對介詞“于”進行了非常嚴謹的論證以此來支撐他前面所談到的演變過程。
郭錫良的觀點被梅祖麟先生所贊。梅祖麟先生也認為介詞“于”是實詞虛化的過程,同時不認為介詞“于”由格助詞演化而來的。甲骨文中“于”早已經體現出了它的動詞用法,經過時間的推移被演化成虛詞是很有可能的,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語法發生了連動式的結果。
2 《三遂平妖傳》中介詞“于”的句法語義特征
2.1 處所介詞“于”
在《三遂平妖傳》中介詞“于”的用法有非常豐富的內涵,仔細閱讀就會發現這個字可以出現在不同的語境當中,它的句法也有很特別的語義。就這些問題筆者進行比較深入的探討。
2.1.1 最開始的發源
經常閱讀這部小說可以發現介詞“于”光是在動詞的用法就有兩種。第一種是以運動動詞的形式運用在介詞“于”的前面,另一種則是以其他行為動詞的形式用在介詞“于”前面。由于這兩種情況使得介詞“于”在語句中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介詞“于”在語句中構成的短語不僅可以做狀語也可以是補語的形式。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三遂平妖傳》的原文找到相應的證據。
2.1.2 在句子中的位置
介詞“于”在句子中有具體指定的作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主要是一個行為動作主要發生的具體地方。在介詞短語中介詞“于”既可以構成介詞短語的補語用法也可以構成介詞短語的狀語用法。在《三遂平妖傳》中介詞“于”的這種用法可以找到九種之多。
2.1.3 直接指引所到達的最終地點
雖然在這樣的句子中它還是起到了在介詞短語中的補語和狀語的作用,但是它所指引的地點卻發生了變化——指向運行最終的位置。像這樣的用法在《三遂平妖傳》可以找到兩例。
這里筆者不再細說。
2.2 時間介詞“于”
介詞“于”在用于時間介詞的時候一般總要引出最終到點和時間點。作為時間的終到點時可以一個動作或者是行為從一開始持續到某一個時間點,同時也可以描述運動或者是行為到達某一點時變化就停止了。最特殊的是介詞“于”可以表示一種動作行為或者是變化之能在特定的時間點開始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開始再往后就不會再發生了。以上介詞“于”作為時間的介詞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多見了。而且這種用法也沒有介詞“于”體現。
但是介詞“于”在表示時間點時,可以帶上時間名詞在句子中充當狀語或者是補語。這樣的用法介詞“于”可以在《三遂平妖傳》找到七個例子。
2.3 對象介詞“于”
介詞“于”用法比較眾多的還有就是作為對象介詞的應用上,可以引用到各個對象上比如有具體的設計者、接受的人員、對應者、交談者、做事情的人、替代的人員、求職者、作比較的人員,還有接受事物的人員等等。所涉及的對象非常的眾多。但是到了現代漢語這些用法基本上都被取締了,只是留下了很少的一部分。
介詞“于”可以引用到人員在很早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而且到了后來介詞“于”直接就被“對于“這個詞給取代了。而到了近現代又直接被“與、給”取而代之了。介詞“于”用來引進言談的具體的人時從先秦已經開始了到了后來的漢朝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沒有停止過這方面的應用。這樣的用法直到現代漢語才開始漸漸的減少。介詞“于”在引進互相的交與者時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比較少,再到漢代以后就更加的少,到我們現在的漢語學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蹤跡;在引進動作的人員、替代人員作為對象時從漢代以后基本上都沒有見到過;對于引進的求索者在魏晉時期還可以經常的看見和使用;介詞“于”用作比較時的生命力還是很旺盛的,直到現在我們都還在沿用,在現在的讀物、書刊、雜志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用法。介詞“于”用于接收的人員時由于在句子中可以直接的省略,所以到了現在這種用法基本上已經徹底的消失了。
需要提出的一點是介詞“于”還可以作為指引特定范圍的形式來使用,主要用在與人交談時所交談的具體內容范疇。這種用法在戰國以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在《三遂平妖傳》并沒有發現以上的兩種用法。
3 介詞“于”的共時歷時考察
為了更進一步的對《三遂平妖傳》中介詞“于”的具體用法的考察,以及介詞“于”在句法中的語法特征的深入探討。大家都知道《三遂平妖傳》是明代時創作的小說,為更好的進行對比。筆者拿同時代比較有名的幾部小說進行探討,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其中介詞“于”的用法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介詞“于”的用法像《三遂平妖傳》一樣分布在文章的各個語句、語法中。《水滸傳》中介詞“于”的用法及次數:
始發處8、所在處317、終到處37、起始點3、時點8、終到點1、接受者4、協同者2、涉及10、施事者3,其中范圍是0次。
可以看出介詞“于”的用法在兩部作品中用法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大的不同。可見介詞“于”在引用時有很大的靈活性。
4 結語
《三遂平妖傳》中介詞“于”的用法千變萬化,將介詞“于”句法語義運用的淋漓盡致可見作者對介詞“于”的了解程度對這個字的把握的到位。這是現在很多作者在創作文章時需要具備的能力。在語言文章上多錘煉自己。介詞“于”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這要求我們后來人積極地去發現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曹茜.《三遂平妖傳》介詞“于”的句法語義特征考察[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2).
[2]高曉.《三遂平妖傳》述補結構淺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