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情感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傳統教學,片面強調學生教師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學習情感的培養,形成了教與學的極大錯位,一方面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另一方面,造成學生學習的倦怠,此現象的存在,無法達到教與學的有機融合。形體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可以增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互動交流,有效提高形體教學的效果,強化學生未來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形體教學;積極情感
學習情感在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從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明訓到當今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所強調的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均把以積極情感支撐的“樂學”作為“學會學習”目標系統中較高境界。在以往傳統的形體教學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局面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感覺枯燥乏味,了無興趣。從而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課堂表現無精打采。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學生學習情感的培養,一味強調傳統教學方法形成的教學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現代形體教學中注重呼喚學生的學習情感,其意義已經遠遠超越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范疇。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形體教師在教學內容實施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情感的培養和鍛煉。
1 傳統形體教學過程中經常容易出現的問題及形成原因
1.1 傳統形體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形體教學是教師以人體科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各種有效地訓練方法和手段用來改變形體的原始狀態,以提高學生運動系統的靈活性、協調性及形體表現力的一種學習和活動過程。形體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特征,因此,形體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相比較其他學科相對更加突出。通過總結多年的形體教學工作,形體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學生課堂學習時注意力渙散
注意力集中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效果。形體課堂教學中學生注意力渙散主要表現為學生學習中注意力分散和轉移。例如,教師在講解形體訓練動作要領時,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仔細聽講并加以領會,左顧右盼或與其他同學嬉戲、說話;開始練習時,無法正確領悟訓練動作要領,造成動作完成不規范。
②學生的抗拒行為
學生形體課堂中的抗拒行為主要表現為不遵守相關規定,不服從教師指揮等盲目反抗教師權威的行為。例如,教師講解后組織學生訓練時,學生出于“難為情,不好意思”、“擔心無法正常完成動作”、不自信等心理作用原因,拒絕完成課堂訓練規定的練習。
③學生課堂訓練缺乏激情
由于心理作用,學生缺乏必要的課堂訓練激情。主要表現為課堂精神狀態不飽滿,對于心理內容興趣低,導致訓練中完成動作缺乏必要的力度和活力。
④缺乏吃苦精神
由于現在絕大多數學生屬于“90”后,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故而普遍缺乏吃苦精神。課堂訓練時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消極學習偷懶少練,躲避不練等行為。
1.2 形成原因
以上形體教學中問題的出現和發生,有其形成的特殊原因。歸結起來與學生自身、教師行為以及環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表現。
1.2.1 學生方面的原因
①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紀律觀念淡薄
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和調查,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形體課程不夠重視和認識不足,沒有真正認識到形體訓練在未來職業中的價值意義和功能。加上學生本人自身缺乏自我控制力,自我約束能力較差,造成對形體課程的抵觸,使形體課達不到修身塑形的良好功效。
②形體訓練興趣低落,發泄不滿情緒
目前形體教學中,由于對學生自身協調性、運動性有一定的要求,一些學生片面認為形體訓練內容具有難度,害怕訓練中無法達到教師的要求,因而產生懼怕心理;另外一些具有一定訓練基礎的學生因為教學內容容易而感到索然無味,或者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內容重復,枯燥乏味,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而產生厭煩情緒,最終導致學生對形體訓練興趣降低,并發泄不滿情緒。
1.2.2 教師方面的原因
形體教學對教師本身要求極高,除了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形體理論和美學、人體解剖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外,還要求教師表現具備良好的氣質、形體和訓練手段和方法。當前形體教學中教師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
①教師不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要求,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新穎直觀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目前由于許多從事形體教學的教師本身屬于轉行和臨時擔任形體課程教學。缺乏對形體訓練的深度理解和認識,因此在形體教學中,簡單地模仿和沿用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訓練手段陳舊,教師自己教學中缺乏激情,教學情緒不高,從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得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急劇下降,注意力分散,學習積極性不高。
②教師對學生形體訓練要求不當,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每一個學生在生理和心理條件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故而形體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加以個別輔導和訓練,才能保證形體教學的效果。但就目前的形體教學實際情況看,部分形體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情況估計不足,無論是機體協調性較差的學生,還是接受訓練能力弱的學生,在教學中和能力強、協調性好的學生一視同仁,要求完成同樣的訓練內容,造成學生在學習訓練中疲于應付,精神壓力陡增。如果動作完成不好更容易產生心理挫敗感,久而久之對形體課程產生厭煩和恐懼。
③教師管理課堂能力差,教學組織形式混亂
教師對課堂教學控制管理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由于受到大環境變化的影響,當前學生管理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學生厭學、拒學、不配合教師等抵觸教學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給教師教學無形中增加了難度,面對學生的種種不良表現,部分教師聽之任之、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管束,形成學生課堂學習不專心、教師只管教學,不管紀律的惡性循環,教學效果低下,無法實現教學的終極目標。
2 如何在形體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
2.1 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形體的動機
動機是學生參加形體訓練的內在原動力,是自覺參加運動的助推器。按照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動機的產生最根本的心理基礎是需要。因此,形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好地激發和滿足學生對形體學習的動機和需求,必須首先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需要。
形體訓練不僅能滿足學生強身健體的基本需求,而且能夠培養鍛煉學生美的體態和體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滿足青少年對美的追求、向往的心理需求。同時,通過形體訓練,進一步提升人們的內在修養,以獲得令人羨慕的良好儀態,滿足學生社會交往、人格尊重、愉悅身心、自我價值實現等高層次的社會性需要。因此,教師在形體教學中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提高豐富教學內容,變化教學形式和訓練手段,盡量滿足學生的各種形體訓練需求。當學生的各種需求通過形體訓練得到滿足后,自然會激發學生學習形體的興趣和參與運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2 提高教學藝術性,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形體的動機不僅需要學生自身內驅力的推動,還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誘因。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激發學習興趣的最好誘因就是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編排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
2.2.1 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在形體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使他們懂得美的內涵,如何發展自然美,如何塑造心靈美,從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鑒賞、表現和創造力;通過健美操的訓練,可以增進學生的健康美,塑造形體美,緩解精神壓力,娛樂身心;通過形體芭蕾的訓練,可以使學生擁有驕人的身材,優雅高貴的氣質,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形體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街舞、拉丁舞等形式的教學和訓練,使學生機體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鍛煉,使形體教學內容更具表現力;通過禮儀姿態訓練,體現形體教學實踐性,使相關專業學生服務的姿態更加規范化、優美化,為未來職業崗位需求奠定扎實基礎。由此可見,形體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借助多形式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2.2 教學方法多樣化
在形體教學課堂上,作為教師應該根據每堂課講授的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講解訓練。例如,在進行韻律操內容講解訓練時,可采用激情法、示范講解法、記憶法、體式教學法和協調教學法以及串聯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營造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在進行形體芭蕾教學時,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美姿態、高雅氣質,故而更應注重音樂的選取,或采用投影、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視聽,更真切、更全面地領略形體的藝術美,既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又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在進行禮儀教學時,由于該部分內容更具實踐性,因此在教法上要注重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將各種禮儀行為舉止所適用的場所通過相關模擬場景的設置表現出來,讓學生通過模擬訓練更準確地了解和掌握不同職場環境下準確的服務姿態和禮儀的合理應用,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形體學習和訓練興趣才能真正得以提高,才會在課堂上積極配合教師,強化修身塑形意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2.3 加強師生互動,增進感情交流
形體教學是師生教與學雙向溝通的活動。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應該通過參與共同的身體訓練活動,增加交往、增進感情,建立和諧融洽的課堂環境和學習氛圍。在教學中,針對那些協調能力較差,缺乏音樂節奏感而產生強烈自卑心理且在課堂上表現出過度焦慮和緊張,躲避練習,有退縮行為的學生,教師應主動加強與他們的溝通交流,仔細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感同身受地消除他們存在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視作學生學習的服務者和合作者,學生的伙伴和朋友。這樣自然會縮短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教與學融為一體,順利完成教學內容。
3 結束語
學生學習情感的培養和塑造,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的原動力,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出發點。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應該全面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盡可能地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變化軌跡,針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的設置不同的教學項目和教學內容,培養塑造學生的學習情感,保證教與學達到高度的統一和契合,順利完成教學目標規定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周慶林.研究性學習指導[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吳兆方,陳光曙.高等職業教育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來喜梅,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講師,長期從事形體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