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玉
病友們在聽講座或看報紙時,經常聽到或看到的是糖尿病“黎明現象”或“蘇木杰效應”,而很少知道糖尿病還有“黃昏現象”。其實,糖尿病“黃昏現象”并不少見,只是目前對該現象還沒有規范的診斷標準,因而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通常認為,經常出現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時血糖1~2毫摩爾/升的糖尿病患者,就可能存在糖尿病“黃昏現象”,但也有患者“黃昏現象”發生較晚,表現是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時血糖。如何正確認識和治療這兩種高血糖現象,是病友們需要了解的問題。
兩種高血糖的原因
“黎明現象”和“黃昏現象”是原因相同而時間不同的兩種高血糖現象。高血糖發生在黎明時叫作糖尿病的“黎明現象”,發生在傍晚時叫作糖尿病的“黃昏現象”。兩種高血糖現象的發生機理是一樣的,都與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和升糖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在24小時內的節律性分泌不協調有關。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升糖激素從半夜開始分泌并逐漸增加,至凌晨時分泌達最高峰,而在下午又有第2個分泌高峰。其實任何人都存在這兩種現象,只不過正常人的基礎胰島素分泌會隨著體內升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對抗了升高的血糖,因而不會出現如此兩個高峰,保證了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而糖尿病患者由于體內的基礎胰島素分泌不足,加上降糖藥物使用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抵消升糖激素升高的血糖,因而就出現了糖尿病的“黎明現象”或“黃昏現象”。糖尿病病人一旦出現這兩種現象,表示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的用量不夠,需調整治療方案。
“黎明現象”要與
“蘇木杰效應”鑒別
在診斷“黎明現象”時,需排除“蘇木杰效應”引發低血糖反應后的高血糖。“蘇木杰效應”發生前往往有一個低血糖階段,然后是血糖的飆升。低血糖若是發生在白天,比較容易察覺;若輕微的低血糖發生在夜間,則可能無明顯的不適感覺,但是翌日清晨會出現血糖升高,容易被誤判為胰島素用量不足,加大夜間或晚餐前的胰島素劑量,結果會再次發生低血糖,致使“蘇木杰效應”越來越厲害,高血糖、低血糖輪番出現,血糖波動越來越大。
不同高血糖的治療
“黎明現象”的治療
糖尿病病人清晨高血糖的常見原因,一是胰島素過量引起的“蘇木杰效應”高血糖,需要調節治療方案,減少胰島素用量。
二是升糖激素增高引起的“黎明現象”,這需要調整降糖藥或胰島素用量,在此基礎上選用降低升糖激素水平的藥物。如賽庚啶,是一種抗組織胺藥,4~12毫克,睡前服,用3~7天停藥;必舒胃(比瘍平、哌侖西平),是治療胃潰瘍的藥物,有抑制生長激素分泌作用,50~100毫克,睡前服?;蛘哒{整胰島素的用法,早餐前胰島素提前在6點注射,早餐推遲1小時,或零點注射2~4單位短效胰島素,或在睡前注射4~6單位中效胰島素。當然,最有效的辦法是使用胰島素泵,特別是1型糖尿病病人。
三是胰島素不足引起的清晨未控高血糖,需要增加胰島素用量。
“黃昏現象”的治療
糖尿病的“黃昏現象”在診斷時需排除飲食、運動、情緒和低血糖等因素的影響。防治方法也需要綜合
實施。
1.飲食上將午餐分兩次吃,血糖可能得到控制。
2.午餐后2小時后運動30~60分鐘,每分鐘步行100步為一個運動單元,可消耗熱量80~100卡,可降低晚餐前血糖1.0~2.0毫摩爾/升。
3.胰島素改為早餐前用短效諾和靈R,中午用諾和靈30R,晚飯前用短效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對控制“黃昏現象”有利。
4.1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黃昏現象”較多,最好使用胰島素泵。
5.在常規降糖治療的基礎上,午餐前用賽庚啶4~12毫克,有抑制生長激素的作用,3~7天見效。
6.根據血糖情況,晚餐前的胰島素可提前1~2小時注射。
7.中午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黃昏現象”,可加服安定藥,消除精神
緊張。